粒粒皆辛苦
2.當一粒粒小麥變成我們一日三餐當中的美食,我們可曾知道,春寒料峭中的播種,暑熱如蒸時的勞作?這一粒粒小麥是如何變成我們手中的饅頭,包子等食物呢?來了解下吧。
據新聞報導,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的永安國家糧食儲備庫。這家糧庫的90多名員工沒到小麥收購季總是格外的緊張,收糧的工作人員稱:小麥投資特別大,周期特別長,「從一粒種子播到地裡以後,大概需要的時間都在240天左右,這一畝地成本就在600元~700元,那1000畝我要投資得六七十萬元。那些沒種過地的,他們體會不到種地的辛苦感覺。
我們了解現在農田地已基本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水肥一體化技術也讓田間管理變得更科學,但是工作人員說:從播種到收貨,歷經出苗、返青、孕穗、灌漿等生命歷程,近二十道種收工序,以及240多天的風吹日曬,才能換一粒小麥的成熟,同時小麥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謂磨難重重,病蟲害、低溫凍害、倒春寒、乾熱風,哪一個都可能讓小麥遭遇絕收的滅頂之災。好不容易熬到了6月份小麥成熟,但要想顆粒歸倉,還的和老天爺「搶」時間。
每天需要關注天氣預報,怕下雨,只有把飽經風霜的小麥搶收了,懸著的心裡才能踏實,讓沒一粒小麥安全入庫必須經過十來道程序,「檢化驗、稱重、入庫卸車、篩理、平晾面、鋪一個工作道,然後在插測溫線,密封艙房再進行燻蒸,然後再通風,再把」窗艙密封,基本上就進入正常的保管程序了。工作人員強調:小麥入庫之後也還有操不少心,「我們每天一是測測溫,然後看看還有沒有水分升高。小麥這裡邊溫度一高,糧食水分增加,糧食就會變質了。還不能讓小麥生蟲。」
小麥遠遠不止72變,在這裡,來自各個糧庫的小麥,需要經過清理、水分調節、研磨、篩理等56道工序,才具備了七十二般變化本領。不能省這56道工序,讓小麥稱為麵粉,這個時間最短也要48小時,麵粉自己還需要一堆氧化的過程,我們一般都放它一兩天,所以從一顆小麥到麵粉市場上,最快的情況下應該在4天左右。
3. 大家了解到小麥72變的過程,當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而令人痛心的是,我國每年浪費糧食3500萬噸,每人每餐浪費93克的驚人數據,也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認為我們國家地大物博,糧食充足,但是在這裡我想呼籲大家,積少成多,我們國家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浪費1粒糧食,一年全國就浪費了4745億粒糧食,行動起來吧,從我們自身做起,養成珍惜糧食,拒絕浪費的習慣,《鋤禾》不止是詩,知辛苦,更需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