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還孕育著中華文化藝術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蔚成獨具中國扇風格的奇觀,是民族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團扇
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怨歌行》這是西漢女詩人班婕妤所作的一首宮怨詩。詩人以團扇自喻,借團扇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悲慘命運。
團扇又名為宮扇、紈扇、合歡扇,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因其輕柔、飄逸成為古代宮廷女子喜愛的物品,多用來夏季消暑驅蚊。
輕握著一把小小的團扇,遮住滿臉的紅暈,團扇也有著團圓合家歡樂的美好寓意,在很多中式婚禮中也被廣泛運用,承載著人們的吉祥祝福。
如同一輪皎潔滿月的扇子,透著柔和光暈,生絲絹面上繪製著山水、人物、花鳥,竹製的扇柄散發著絲絲涼意,握在手中,輕輕扇動,一顰一笑盡顯溫婉,像是光影斑駁的歲月中散發的氤氳香氣。
羽扇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羽扇綸巾,似乎更適合周瑜,何等的肆意瀟灑,淡然談笑間,這戰場便換了模樣。
世人只道羽扇是諸葛先生的專屬,可後來才覺曉周瑜更配得上羽扇。戰場上,刀光劍影,一人一羽扇,分軍對峙,這是三國的天下,讓人不禁感嘆這手執羽扇的魅力。
羽扇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可以說是扇子家族最年長的了。可是,卻是少有人喜愛,或許是因為它更適合戰場吧,只有那浴血奮戰的地方方能彰顯它的魅力。
摺扇
如果說羽扇適合浴血戰場,那麼摺扇或許更適合舞文弄墨。
對中國文人來說,
摺扇既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又寄寓著個人的文化趣味。
摺扇開合自如,
開之則用,合之則藏,
進退自如,逍遙自在。
最是摺扇堪風流,文人雅士皆愛摺扇,比之琴棋書畫,摺扇是可以隨身攜帶的藝術。
在江南一帶,出了很多名士,他們的風流才情,與摺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所營造出的江南如水的文化氛圍,表現出柔情和氳氤的美境。
檀香扇
回眸一笑百媚生,一柄香扇遮面,開合之際便是繾綣情愫的百轉千回,「檀香扇」仿佛就是為女子而生。
若女子的清雅淡遠、羞澀與莊重皆在團扇,那別致的風情便悉數藏在檀香扇裡了。吳儂軟語,吟詩賦詞,一柄雕花檀香扇芬芳馥鬱,搖曳出江南女子一身柔婉精緻;旗袍婀娜,一扇在手,盡顯大上海女人的嫵媚風韻。
檀香扇直到明清時期才出現,可謂是扇中貴族,檀香扇用料講究,工藝繁瑣。大都選用檀香木,香味恆久,工藝上主要有拉花、燙畫,紋飾細膩華美。
其用之幽香沁人,輕搖可拂進塵暑,藏之則闢穢驅邪,於櫃中防蟲防蛀。
我欲回眸百媚生,香扇掩我萬般情。縴手一搖,清風攜暗香襲來,是東方女子的美與風情,也藏著無處言說的情思,這檀香嫋嫋細訴著東方女子獨有的風情。
一把扇子,兩種畫面,兩種韻味。一面歷史,承載了現實;一面書畫,寫意了盛世。一扇之間,可容天地。
一把扇子,穿越古與今,傳遞的是華夏的文明,一把扇子,跨越東和西,演繹的是東方的氣質。小小的扇子,歷經千年,已融入我們的日常,同樣,也書寫了華夏的千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