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折聚清風,一捻生秋意。扇子的起源與發展

2021-01-16 帶志逐夢
諸葛亮羽扇綸巾的形象

說起扇子,我的腦海中立馬浮現出「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從容;或是影視劇中人物的英俊瀟灑;亦或是武俠中的神兵利器。不得不說,有了扇子這件物品,人物更顯得有靈魂。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空調、電風扇等降溫設備早已落戶於千家萬戶之中,而早先必不可少的扇子卻在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但是扇子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因為它有著深厚的文化與歷史的積澱,深刻融入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扇子的起源

百度百科中對扇子有明確的定義——引風物品。扇子的種類有很多,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團扇、摺扇、絹宮扇、泥金扇、黑紙扇、檀香扇等等,琳琅滿目。那麼扇子最早是何時發明?何人發明?

舜帝陵

這個問題已經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了,一來古人不像現在人那樣有版權意識,發明了新的東西就去申請專利;也不像現在這般,傳播的途徑多樣;加之記載寥寥。所以關於具體是誰,什麼時候發明的扇子沒有明確的說法。不過古人有個習慣,喜歡將很多東西的發明,和傳說中的人物或是神仙掛鈎。扇子也不能免俗。晉代的學者崔豹也曾去考究扇子的起源,最後也沒能夠說清楚,於是寫了本《古今注》,將扇子的發明歸於舜。「舜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作五明扇。」

沈從文《扇子史話》

而現代的學者就比較務實,通過考古資料和許多史籍的驗證,沈從文在其著作《扇子史話》提及:目前所見最早的扇子是東周、戰國銅器上刻畫的長柄大扇。這種扇子我們在古裝劇中較為常見,一般是在宮中,帝王后側的太監或是宮女手持長柄羽扇,為帝王做遮擋。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羽毛扇

最早的扇子是用什麼材質製作的?通過文字的角度就能猜出一絲端倪,扇由戶和羽構成,扇子的製作應該是羽毛這種材質。而古人對扇子還有個其他稱呼——箑(shà),由此來看材質還有可能是竹子。

事實上,最早的扇子確實是用羽毛製成。晉代陸機寫過一篇文章,名為《羽扇賦》,其中就講了一個故事,說當時楚頃襄王和諸侯會面,帶著大夫宋玉一起。宋玉因為在會面過程中手持一柄用白鶴羽毛做的扇子,被各國大夫嘲笑,認為楚國蠻夷之國名不虛傳。宋玉就此說了一番高論,不僅挽回顏面,還改變了各國大夫的觀點,使他們以楚國羽扇為貴。楚國之所以生產羽扇,是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那時楚國所在的南方,多河流湖泊,禽鳥多,於是用禽鳥的羽毛製成羽扇逐漸流行。

白鶴

饒澤民《扇苑古今——中國扇趣話》一書中提到:在古代,黃河流域出現的扇子,主要是竹扇。因為當時盛產竹子,用作器物,遠比今天方便,更遑論江南地區。最早的竹扇,形如半個「戶」字,扇面呈長方形,扇柄偏於一側,如半扇門,就稱作「偏扇」或「單門扇」。

到了三國時期,「羽扇綸巾」已經成為當時讀書人的標配。

傾心曾向日,在手幸搖風。

紈扇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這是唐代詩人杜牧描寫的宮中一位宮女在七夕節的場景。七夕節的夜晚,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線,增添了幾分黯淡和幽冷,一個身形孤單的宮女正在用扇子扑打著飛來的螢火蟲。這首詩中提到的小扇已經不是之前提到的羽扇或者是竹扇,而是另一種扇子——紈扇。這種扇子還有個別稱——團扇。扇骨是由竹子製成,扇麵糊以薄絲。這種扇子的面世,變相的體現了我國古代生產力的發展和紡織技術的進步。

而扇子也有了新的含義,不單單再是夏天揮風取涼的物品,而有了新的含義,古代文人們將扇子來比喻棄婦。相傳這種風氣來源於西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詩《怨歌行》,以至於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繫在一起。

紈扇

而紈扇的形狀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就不斷變化,南北朝時,紈扇的扇面較大,到了唐代早期,紈扇的扇面大多是腰圓形,到了唐玄宗時期,才變成「圓如滿月」的形狀。

三借芭蕉扇

除了上面提及的扇子,不得不提下芭蕉扇。《西遊記》中三借芭蕉扇的情節為人熟知,孫悟空要借的扇子就是芭蕉扇。很久以來,我以為芭蕉扇和小說中說的類似,使用芭蕉葉製成的,後來才了解到,其實芭蕉扇是蒲葵葉所製成,因為蒲葵葉和芭蕉葉外形十分相似,人們的誤傳使得扇子的名稱變成了芭蕉扇。

葵蒲葉

因為這種扇子是由蒲葵葉製成,而蒲葵這種植物在南方生長得很多,且芭蕉扇製作簡單,所以這種扇子價格便宜,式樣樸素,民間多有使用。且芭蕉扇還可以用來遮風擋雨或是作為坐墊。東晉時期就已經批量生產,《智囊》裡就記載過這樣的故事,東晉時謝安的同鄉從廣東罷官回到南京,前來拜訪他,隨行中還帶了五萬把芭蕉扇,但是不知道怎麼賣出去,於是謝安就取了一些自用,並經常在別人面前展示,一時間都爭相效仿。

芭蕉扇價廉物美,因此民間隨處可見。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就畫出了好多使用芭蕉扇的人。傳說中的濟公,隨身物品中就有一個芭蕉扇。

掃卻人間炎暑,招回人間清涼。

摺扇

摺扇的出現,現在學術界大多認為是由日本、高麗傳入中國的。《宋史》中記載,公元988年,日本來華僧侶覲見宋太宗時就送了二十餘件摺扇。《宋朝類要》中也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北宋熙寧末年,在首都開封的大相國寺中,就有攤販出售日本進口的摺扇,這些扇子上都有繪畫,或是優美山水,或是人物,或是蟲鳥,「意思深遠,筆勢精細,中國之善畫者,或不能也」。

日本生產的摺扇價值十分昂貴,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使用。到了明代還一度成為日本出口中國的重要貨品。古人十分聰明,宋代匠師就開始模仿製作日本進口的摺扇,結合我國盛產的竹子和宣紙,加以雕刻、書畫等藝術加工。明清兩代,摺扇集書畫、刺繡、裝裱、剪紙、雕刻為一體的精美手工藝術品,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長。

摺扇

摺扇興起於宋代,鼎盛於明代。明代的士大夫所用的摺扇用料講究,不僅扇骨鏤刻精緻,柄下裝飾以玉墜。扇面上更是名人書畫。明代的摺扇工藝水平高,已大量流傳至其他國家。

到了清代,扇子承襲傳統樣式,形態基本確立,在工藝水平上不斷進步。扇子不僅在民間大受歡迎,宮廷之中,對扇子亦是情有獨鍾。宮廷中以宮扇為主,樣式多樣。民間大多是蒲葵扇,高級官僚之間流行鵰翎扇。

相關焦點

  • 炎炎暑日至扇子不離手 南京匠人農時種田閒時制扇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夏至九九歌裡,第一句就是「一九至二九,扇子不離手。」在各種消暑器物裡,扇子已有千年歷史,是至今仍在使用,而且是使用頻率較高的日用品。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制扇業的知名度是從宋代開始的,南京市高淳區的羽毛扇在明朝嘉靖年間就被列為貢品。
  • 扇子起源與發展-風之骨
    扇子的起源與演變史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許多學者認為扇子起源於虞舜時代。2.發展供扇風取涼用的羽扇出現得比較早。
  • 扇子的發展歷史與扇子文化
    在歷史發展的歲月中,扇子不僅僅作為夏季納涼必備之物被人們廣泛使用,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象徵,它與歷史發展、風俗習慣、藝術發展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扇子出現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伏羲時代,出現在出土於戰國時期的金銀錯銅壺上的長柄扇是扇子最早的形象。戰國到兩漢這一段時期,扇子的扇面多呈半規型的「便面」,被叫作「戶扇」。兩漢時期,扇子被稱為「箑」,又叫作「翣」,《小爾雅·廣服》中記載:「大扇謂之翣。」
  • 閒談扇子:小扇子,大文化
    #世界文化發展日#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更迭現在,扇子出現最多的地方就是影視作品中了,現在很多小孩子甚至沒有見過蒲扇。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扇子的二三事。01扇子的起源工具最開始產生的直接作用是讓人們能更舒適的應對問題,扇子的出現也是這樣。
  • 『扇子』納涼之外的文化寓意
    說起扇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盛夏納涼工具。『舉處隨時消酷暑,動來常伴有清風』,一對聯語道出了扇子的功能與時令。從夏到秋無論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扇子是廣大勞動人民必不可少的伴物。有物美價廉的蒲草扇、葵葉扇、竹編扇,適於婦女的絹制團扇,適於學士長老的鵰翎扇,宮廷扇子舞所用的鵝羽扇。以及便於攜帶的靈便摺扇。以上諸類扇子,以時間次序排列,羽毛居先,蒲竹、紈絹稍次,摺扇是明朝由高麗國【今朝鮮、韓國】輸入,當屬最後。摺扇自從舶來之後,數百年來有了很大的發展。
  • 扇文化|圖說中國扇子發展歷程
    春秋晚期(距今約2500年) 江西靖安縣李洲坳東周墓出土了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子實物,有「中華第一扇」之稱。明朝(1368-1644)摺扇進入全勝時期,成為扇子的主流,有「懷袖雅物」的稱號。百度所解:摺扇又名"撒扇"、"紙扇"、"傘扇"、"掐扇"、"摺迭扇"、"摺疊扇"、"聚頭扇"、"聚骨扇"、"棹子扇"、"旋風扇"。是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摺疊的扇子;用時須撒開,成半規形,聚頭散尾。
  • 儒+道+佛=扇子,文人的「玩物」扇子,為何能「裝下」中國傳統文化?
    扇子起源於中國,歷史悠久。小小一把扇子,從最初用來納涼乘風,到後來標榜身份地位,再到文人墨客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或以扇子為題吟詠起興,扇子在古人的生活中實在是具有實用、禮儀、審美等多種功能。發展至今扇子不僅可以稱之為實用佳物,還是一種文化符號。
  • 寫扇子、送清涼、納涼電影……創文宣傳走進社區
    8月8日上午,為更好地開展創文工作,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居民們寫扇子、送清涼,城南書社10餘位書法家們走進廉租房小區,開展「夏日清風」寫扇送清涼活動。扇子自古以來就為文人雅士們所喜愛,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扇面書法更是為眾多書畫愛好者所喜愛。在現場的烈日下,書法家們不畏酷暑,在精美的扇面上,創作出120餘幅精美的書畫作品,為居民們送去夏日的清涼與祝福。
  • 搖出來的中國扇文化——漫談中國扇子的文化內涵
    扇子起源中國,發展也在中國,扇子體現了中國傳統造物工藝的高超水平。扇子作為一種器物有著它獨有的內涵,尤其是當扇子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相融合,所散發出扇的靈魂和神韻,使扇子成為了中國特定社會形態的一種標誌,傳達了象徵、禮儀、審美等思想文化觀念。從扇子產生至今,無論是扇子的功能,還是扇子的形制,都在發生著變化。
  • 關於扇子的古詩詞擷拾賞析
    清風坐向羅衫起,明月看從玉手生。猶賴早時君不棄,每憐初作合歡名。扇子如今很少有人用了,由於空調和電扇的普及,在我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夏令必備之物,逐漸變成了工藝品,僅僅在一些戲曲相聲舞蹈等傳統行當還能看見扇子,不過也不是乘涼的工具,而是作為演出道具了。
  • 夏天來了,一起來折把小扇子涼快一夏,便攜沒電時候還可以應急用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小扇子的折法吧,非常簡單哦,而且很實用,不僅僅可以用來當扇子,還可以當花朵,做成彩虹,還有人用來裝飾牆面,發揮你的想像吧。製作過程:所需材料:紙(正方形或長方形都可以),固體膠,也可以準備長方形的木棍(雪糕棒也可以)然後拿出一張紙沿著任意一邊對摺一點,如圖這樣然後在折過的同一個地方,
  • 望奎:樹清風正氣 聚發展合力
    「清正望奎」,以「弘揚清風正氣,踐行初心使命」為主題,重點圍繞鄉村、機關、學校、醫院、社區等領域開展「清正鄉村」「清正機關」「清正學校」「清正醫院」「清正社區」五大廉政建設工程,努力營造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會清朗的社會氛圍。
  • 小時候折的紙扇子,達人竟變成唯美的古風耳墜,女朋友帶上超級美
    第一步:把摺紙對摺出中線,然後沿著摺紙中線再左右對摺三次第二步:把有摺痕的方向豎起來,再對摺兩次摺紙第三步:然後把摺紙中間的一面再向外對摺第四步:打開摺紙,對準剛剛從中間數的第二條的摺痕再次對摺第五步:再把剛剛的橫著的摺痕來回摺疊成扇子的樣子
  • 古裝劇中的翩翩公子都喜歡拿扇子,那扇子在古代有什麼作用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古裝劇中的一個規律,就是翩翩公子之類的人大都是拿著扇子的形象,好像只有扇子才能顯示出他們翩翩公子的氣質,那扇子在古代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古人喜不喜歡拿扇子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那扇子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1 漢字的起源 2 漢字演變的基本脈絡 漢字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經歷了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和楷書的發展過程
  • 中國古代扇面與扇子歷史
    二、扇面的分類扇面從形制上分為團扇面和摺扇面。團扇又稱之為「紈扇」和「宮扇」。團扇早期多為圓形,後來經過發展,還出現了長圓形、扁圓形、葵花形等。漢代至北宋時期是團扇發展的最為鼎盛的時期。我國蘇杭地區的團扇,在中國扇文化歷史中最為悠久,也最受推崇。摺扇,稱之為「摺疊扇」,還有「聚頭扇」和「撒扇」之稱。我國明代時期開始流行摺扇,清代時期是摺扇發展的最高峰。雖然摺扇的歷史並不是很久遠,但是其重要性卻為世人所知。摺扇的特點是外出攜帶非常方便,可以藏入懷袖之中。
  • 漂亮的扇子魚,有彩紙和巧手就可以
    上學時期,我們都會用硬點的紙張摺疊幾下,簡單的小扇子就做好了。今天做的手工同樣也很簡單,先來看看成品圖,如圖所示。一個非常漂亮的小魚。步驟如下:準備工具:彩紙若干、雙面膠、白紙、黑色筆、剪刀。然後折成一個小扇子,用雙面膠把中間粘在一起。接著把折好的藍色小扇子放在小魚的腦袋下面。如圖所示。然後折出同樣粉色的小扇子,把中間粘在一起。粘好後固定在白紙上。接著折出三個黃色的小扇子,同樣放在粉色小扇子下面。這是作為魚的魚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