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扇子,我的腦海中立馬浮現出「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灑從容;或是影視劇中人物的英俊瀟灑;亦或是武俠中的神兵利器。不得不說,有了扇子這件物品,人物更顯得有靈魂。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空調、電風扇等降溫設備早已落戶於千家萬戶之中,而早先必不可少的扇子卻在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但是扇子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因為它有著深厚的文化與歷史的積澱,深刻融入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扇子的起源
百度百科中對扇子有明確的定義——引風物品。扇子的種類有很多,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團扇、摺扇、絹宮扇、泥金扇、黑紙扇、檀香扇等等,琳琅滿目。那麼扇子最早是何時發明?何人發明?
這個問題已經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了,一來古人不像現在人那樣有版權意識,發明了新的東西就去申請專利;也不像現在這般,傳播的途徑多樣;加之記載寥寥。所以關於具體是誰,什麼時候發明的扇子沒有明確的說法。不過古人有個習慣,喜歡將很多東西的發明,和傳說中的人物或是神仙掛鈎。扇子也不能免俗。晉代的學者崔豹也曾去考究扇子的起源,最後也沒能夠說清楚,於是寫了本《古今注》,將扇子的發明歸於舜。「舜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作五明扇。」
而現代的學者就比較務實,通過考古資料和許多史籍的驗證,沈從文在其著作《扇子史話》提及:目前所見最早的扇子是東周、戰國銅器上刻畫的長柄大扇。這種扇子我們在古裝劇中較為常見,一般是在宮中,帝王后側的太監或是宮女手持長柄羽扇,為帝王做遮擋。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最早的扇子是用什麼材質製作的?通過文字的角度就能猜出一絲端倪,扇由戶和羽構成,扇子的製作應該是羽毛這種材質。而古人對扇子還有個其他稱呼——箑(shà),由此來看材質還有可能是竹子。
事實上,最早的扇子確實是用羽毛製成。晉代陸機寫過一篇文章,名為《羽扇賦》,其中就講了一個故事,說當時楚頃襄王和諸侯會面,帶著大夫宋玉一起。宋玉因為在會面過程中手持一柄用白鶴羽毛做的扇子,被各國大夫嘲笑,認為楚國蠻夷之國名不虛傳。宋玉就此說了一番高論,不僅挽回顏面,還改變了各國大夫的觀點,使他們以楚國羽扇為貴。楚國之所以生產羽扇,是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那時楚國所在的南方,多河流湖泊,禽鳥多,於是用禽鳥的羽毛製成羽扇逐漸流行。
饒澤民《扇苑古今——中國扇趣話》一書中提到:在古代,黃河流域出現的扇子,主要是竹扇。因為當時盛產竹子,用作器物,遠比今天方便,更遑論江南地區。最早的竹扇,形如半個「戶」字,扇面呈長方形,扇柄偏於一側,如半扇門,就稱作「偏扇」或「單門扇」。
到了三國時期,「羽扇綸巾」已經成為當時讀書人的標配。
傾心曾向日,在手幸搖風。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這是唐代詩人杜牧描寫的宮中一位宮女在七夕節的場景。七夕節的夜晚,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線,增添了幾分黯淡和幽冷,一個身形孤單的宮女正在用扇子扑打著飛來的螢火蟲。這首詩中提到的小扇已經不是之前提到的羽扇或者是竹扇,而是另一種扇子——紈扇。這種扇子還有個別稱——團扇。扇骨是由竹子製成,扇麵糊以薄絲。這種扇子的面世,變相的體現了我國古代生產力的發展和紡織技術的進步。
而扇子也有了新的含義,不單單再是夏天揮風取涼的物品,而有了新的含義,古代文人們將扇子來比喻棄婦。相傳這種風氣來源於西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的詩《怨歌行》,以至於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繫在一起。
而紈扇的形狀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就不斷變化,南北朝時,紈扇的扇面較大,到了唐代早期,紈扇的扇面大多是腰圓形,到了唐玄宗時期,才變成「圓如滿月」的形狀。
除了上面提及的扇子,不得不提下芭蕉扇。《西遊記》中三借芭蕉扇的情節為人熟知,孫悟空要借的扇子就是芭蕉扇。很久以來,我以為芭蕉扇和小說中說的類似,使用芭蕉葉製成的,後來才了解到,其實芭蕉扇是蒲葵葉所製成,因為蒲葵葉和芭蕉葉外形十分相似,人們的誤傳使得扇子的名稱變成了芭蕉扇。
因為這種扇子是由蒲葵葉製成,而蒲葵這種植物在南方生長得很多,且芭蕉扇製作簡單,所以這種扇子價格便宜,式樣樸素,民間多有使用。且芭蕉扇還可以用來遮風擋雨或是作為坐墊。東晉時期就已經批量生產,《智囊》裡就記載過這樣的故事,東晉時謝安的同鄉從廣東罷官回到南京,前來拜訪他,隨行中還帶了五萬把芭蕉扇,但是不知道怎麼賣出去,於是謝安就取了一些自用,並經常在別人面前展示,一時間都爭相效仿。
芭蕉扇價廉物美,因此民間隨處可見。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就畫出了好多使用芭蕉扇的人。傳說中的濟公,隨身物品中就有一個芭蕉扇。
掃卻人間炎暑,招回人間清涼。
摺扇的出現,現在學術界大多認為是由日本、高麗傳入中國的。《宋史》中記載,公元988年,日本來華僧侶覲見宋太宗時就送了二十餘件摺扇。《宋朝類要》中也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北宋熙寧末年,在首都開封的大相國寺中,就有攤販出售日本進口的摺扇,這些扇子上都有繪畫,或是優美山水,或是人物,或是蟲鳥,「意思深遠,筆勢精細,中國之善畫者,或不能也」。
日本生產的摺扇價值十分昂貴,一般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使用。到了明代還一度成為日本出口中國的重要貨品。古人十分聰明,宋代匠師就開始模仿製作日本進口的摺扇,結合我國盛產的竹子和宣紙,加以雕刻、書畫等藝術加工。明清兩代,摺扇集書畫、刺繡、裝裱、剪紙、雕刻為一體的精美手工藝術品,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長。
摺扇興起於宋代,鼎盛於明代。明代的士大夫所用的摺扇用料講究,不僅扇骨鏤刻精緻,柄下裝飾以玉墜。扇面上更是名人書畫。明代的摺扇工藝水平高,已大量流傳至其他國家。
到了清代,扇子承襲傳統樣式,形態基本確立,在工藝水平上不斷進步。扇子不僅在民間大受歡迎,宮廷之中,對扇子亦是情有獨鍾。宮廷中以宮扇為主,樣式多樣。民間大多是蒲葵扇,高級官僚之間流行鵰翎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