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為什麼總拿一把摺扇?

2020-12-22 視知TV

高曉松上節目到時候總是拿著一把摺扇,有什麼講究嗎?

高老師出現在很多場合,都會帶著那把寫有「曉松奇談」的摺扇,作用大抵與電視臺記者話筒上的LOGO差不多,強行植入廣告。

但是這個扇子的用法,其實是有講究的。曉松老師做的是博古通今的語言類節目,一方面,摺扇可以體現讀書人的風度,一方面,也借鑑了曲藝界的傳統。

我們先說曲藝界的傳統。評書、相聲界,都會用到扇子這個道具。這裡我們沒有說曉松老師的歷史知識比如共濟會什麼的是跟相聲評書一回事的意思,雖然它們在靠譜性上差不多,但那不是重點。

我們還是說回扇子。

好,傳統曲藝中的扇子起到什麼作用呢?除了發揮實用的扇風作用之外,還有表演上的用處。比如傳統相聲裡,一是用來表現敲打表演者的情節,叫「打哏」;二是模擬刀槍武器、筆、書信、門帘、手電筒等道具;三是捧哏的用來打逗哏的,作用類似於「去你的吧」,叫「攔託」。行內說除非三句之內用到扇子,一般不會亂動它

▲侯寶林、劉寶瑞、馬季同臺演出的照片,中間持扇的是劉寶瑞,馬季的扇子在桌上

另一個方面,中國文人有用扇子的傳統。文人雅士手持一把摺扇,顯得風流倜儻,其實是通過隨身的物品,來展示自己的審美趣味、身份階層。曉松老師借用扇子這個符號,可以給人一種讀過很多書的暗示。如果是曉松老師早年寫《同桌的你》那會兒,就應該抱一把吉他,至少是一個尤克裡裡。

▲晚清中國文人的照片,大部分手持摺扇

在晚清時,中國生產的摺扇,不僅在文人中流行,也是非常受歐洲貴族歡迎的奢侈品。

▲18世紀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精美摺扇

然而,這個非常「中國符號」的摺扇,其實不是中國的原創。

中國傳統的扇子,在宋代之前,主要是團扇。

南宋 寶慶二年剔犀漆柄團扇 福建省博物

▲明人十八學士圖(局部),不論文人雅士還是侍從,手持都是團扇

摺扇的發明,其實要歸功於日本。

奈良時代,也就是中國唐朝時,日本人用檜木或杉木薄條連綴摺疊成扇形,稱之為「檜扇」,被公卿隨身攜帶。這種形制,據學者考證是從木簡演變過來,官員隨身攜帶,便於隨時記事,尤其是上朝時記錄領導的講話重點。所以它看起來是一把扇子,其實是一個筆記本,可以讓你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事情記下來

之後,在檜扇的基礎上,又演化出用白紙、絹作為扇面的摺扇。大約在公元11世紀前後,日本發明的摺扇通過日本進貢和朝鮮兩條路線進入中國,開始受到中國貴族和文人的歡迎,並認為這種扇子製作精巧,「精緻非中國可及」。

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風非扇中出,問風本何從。

風亦不自知,當復問太空。

空若是風穴,既自與物同。

同物豈空性,是物非風宗。

但執日本扇,風來自無窮。

到明代,日本摺扇在中國風行,宮廷進行仿製,用來賞賜官員。在上流社會流行之後,民間自然就會出現仿製品,摺扇就此成為中國人夏天常用之物,連一般家庭的婦女也喜歡用輕便易攜的摺扇扇風,這才有了後來晴雯撕扇和曉松奇談的故事。

所謂中國傳統、中國國粹,其實往往是海納百川、兼收並蓄而來。所有宣稱「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一般不是蠢就是壞。

參考資料:

《日本摺扇的起源及在中國的流播》,王勇 ,《日本學刊》,1995;

《摺扇起源與傳入考》,楊祥民,《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07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裝劇中男主都要拿一把摺扇?
    楊康就不同了,身為金國小王爺,最愛穿著一身錦袍,手拿一把摺扇,帶著大批人馬在街上隨處蕩悠。這樣的情況導致摺扇的脫銷。北宋時期皇帝重文官輕武官,於是當時的文官幾乎人人手中一把摺扇,和我們以為的書生配摺扇的標配不同,實際上是文有文扇,武有武扇。甚至因為文武的不同,還開發了一套不同拿扇系統:文胸武肚,文人扇胸,武夫扇肚。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曉」的高曉松,為什麼這麼招黑
    好長時間了,每當刷微博的時候碰見高曉松的「三國」就令人火大。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對他從無感變成了厭煩。可能就是從《曉說》開始吧。本是一個音樂人,我也承認你自身文化水平不低,但是當你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大師」的時候,尤其拿著一把摺扇,恬不知恥的給自己揚名的時候。真的,你已經黑了。任何歷史或者文化或者現象,都不是簡簡單單的讀幾本書,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就像《紅樓夢》,細細品味,仔細研究,往返追溯,才產生了紅學。而並不是我對其中一段有自己新穎的見解就可以胡亂拿出來侃的。
  • 一把摺扇存八載用百年,真正的摺扇玩家,都在他的訂單本裡排著隊
    就拿第一道來說,泡竹子的水池又髒又臭,大雪天裡水池裡結了冰,要取竹子就得把厚厚的冰層鑿開,伸手進去撈。那時的王健手被凍的連伸都伸不開,吃飯都要把手慢慢掰開。很多學徒陸續打起了退堂鼓,與王健同齡的一批學徒有六七十個,最後留在制扇行業裡的就只剩下兩個,其他人都改了行。
  • 日本古代大臣上朝時,他們手裡會拿著一把摺扇,這是什麼操作
    摺扇在古代的中國,似乎是才子佳人和文人墨客的標配。一把扇子,被他們攥在手中,搖搖晃晃,或徜徉於江南水鄉岸邊,或漫步於竹林松濤小道,羽扇綸巾,品千年興衰沉浮,話時下家國大事,盡顯文人攜扇的灑脫與情趣。扇子本源於中國,其歷史可以追述到堯舜時期。《說文解字》裡有這樣的記載:「萐,萐莆,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
  • 一把摺扇裡竟蘊含著「黃金分割定律」?北京這個老人厲害了
    中國摺扇擁有眾多流派,其中,植根北京的木製摺扇極具皇城風範。已過耳順之年的鄭寶元就是木製摺扇的作者,他的制扇基礎源自一門看似與制扇毫不相關的學科——數學。↑「黃金分割定律」的引入,使扇子更加美觀。隨著人們追求傳統文化的升溫,鄭寶元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玩」起了扇子,但是,他注意到,市面上很少見到木製摺扇,好的木製摺扇更是難得一見。在他眼裡,竹製摺扇是屬於南方的,因為南方產竹子,南方人更熟悉竹子的特性,而傳統的北方摺扇則是木製的,特別是應該採用珍貴木材。於是,鄭寶元開始採用名貴木材制扇。在製作過程中,他將自己的數學知識運用其中,不僅使所制摺扇獨樹一幟,還彌補了南方摺扇的不足。
  • 為什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的高曉松所有的「曉」都是黑色的
    我已經很久沒有在刷微博時遇到高曉松的「三國」。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開始對他感到厭煩。可能是《曉說》。這是一個音樂家,我也承認你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低,但當你把自己塑造成「大師」的時候,尤其是當你拿著摺扇的時候,無恥地給自己出了名。真的,你是黑人。
  • 夏布扇:夏布和摺扇完美結合
    夏布扇:夏布和摺扇完美結合 2012-06-15 13:29:24 來源:網上輕紡城 「織了四十多年的夏布,祖祖輩輩都是靠這個,離不開了啊。」
  • 一把摺扇價值幾千,夏布雖然退出主流舞臺卻依然連城,原因是什麼
    更早的不說,就拿我們的婆婆爺爺輩兒,對夏布也肯定不會陌生。而且夏布的交易有個特別之處,那就是夜晚交易,俗稱:鬼市易布。在榮昌的盤龍場,諸多門前掛著「未晚先投宿,雞鳴看早天」的燈籠客棧,專門是服務於往來購買麻布的商家和挑夫的。趕場次日,天色微亮,那些做麻布生意的就開始了忙碌。從這一點來看,夏布的特殊性也讓人印象深刻。雖然當下,織麻不再主流,但這並不代表夏布的消亡。
  • 淺談摺扇的面子與骨子
    很多人看摺扇,只顧扇面,似乎摺扇只是給書畫作品做了一個特殊的展示裝置。而蘇州摺扇名家王健帶人們從摺扇的面子走進了摺扇的裡子,從表面的華彩文章再到內在的清健風骨。摺扇的文人氣,絕不僅是從扇面上顯露出來的,更是從扇骨子裡散發出來的。
  • 金陵摺扇:純手工製作,寧心靜氣「白如玉」
    目光遊走,在金陵摺扇工藝研究所的展覽廳裡,麥楷姝看到最大的一把掛扇,扇骨長度將近兩米,展開後就像正在開屏的孔雀的巨大尾羽,而最小的摺扇,則跟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差不多。  「金陵摺扇在中國四大名扇(金陵摺扇、蘇州檀香扇、浙江黑紙扇、廣東葵扇)中首屈一指。先起宮廷,後及社會」,倪世金談起金陵摺扇的歷史溯源時,如數家珍。  「Jinling Folding Fan is famous in China for its delicate design and rich culture.
  • 團扇與摺扇
    在他畫的《秋風紈扇圖軸》中,一位美人拿著一把大紈扇,旁邊有四句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事詳細看,大家誰不逐炎涼?」寫的是美人與紈扇,卻看透了人間冷暖,這首詩也讓團扇和蘇州有了聯繫。 蘇州的扇子頗負盛名,團扇只是其中一種,又名紈扇、羅扇、早於摺扇出現。
  • 卡梅倫遊成都錦裡 20元買把「川劇」主題摺扇
    雖然只有15分鐘時間,雖然未走完整個錦裡,但卡梅倫不僅轉了糖人,拿到了糖制小鳥,還收到了「和平」書法,買到了「川劇」主題摺扇,收穫不小。  到成都不走錦裡,難以體味到最成都的一面。昨日,英國首相卡梅倫就來到了錦裡,感受了最成都的魅力。
  • 你可能不知道,摺扇竟然是舶來品,原產地是中國的 「學生」日本
    一直以來很多人可能認為摺扇是中國人發明的,看那古裝劇中的書生,手持一把摺扇,整個氣場都不一樣了。不管怎麼看,摺扇都具有一股濃厚的中國風,但實際上中國並不是摺扇的原產地。明成祖永樂年間,皇帝因因喜歡摺扇卷舒的特性,命令宮廷內務府大規模製作,皇帝把做好的摺扇用來賞賜妃子和大臣。
  • 摺扇文化:細說那些可以製作摺扇的材料
    摺扇文化:一篇文章讓您了解摺扇的前世今生本期咱們來聊一聊有哪些材料可以製作摺扇。因為摺扇的歷史悠久、種類豐富所以可以製作摺扇(摺扇扇骨)的材料也十分豐富。列位看官您且往下看:製作摺扇(摺扇扇骨)的材料可以分為四個大類:竹木牙角。常見的材料是竹子類與木材類,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兩大類。
  • 金陵印記 | 摺扇中的歲月時光,道不盡的詩韻流連
    美觀大方,輕巧易攜帶令人愛不釋手金陵摺扇·棲霞之韻小小扇子蘊藏著太多古老而深邃的東方文化神韻今天小遊就和大家一起拿起一把金陵摺扇細細品讀即為當年摺扇生產加工的集散地南京成為了中國的制扇中心在明清時期,一把高檔金陵摺扇是當時文人墨客必備唐伯虎,文徵明手裡拿的也是金陵摺扇哦千百年來的演進過程中這司空見慣的摺扇
  • 法國巴黎著名工坊Duvelleroy手繪摺扇
    這是一把1900年代法國巴黎著名工坊Duvelleroy和名畫師Van Garden的手繪摺扇,玳瑁手柄,真絲扇面上的手繪水粉作品非常棒,描繪的是鄉村水邊田園風光,以及農婦河邊洗衣服的場景。長32.5釐米。
  • 【摺扇知識】--摺扇簡史,喜歡摺扇的先來了解摺扇的歷史吧!
    隋唐兩朝,摺扇大概沒什麼發展(但也許正是在這個國際交往頻繁的時期,摺扇開始傳播到日本等鄰國),以致自北宋起,當日本、高麗精美的摺扇源源不斷流入中國後,相對簡陋的中國摺扇反而淹沒無聞了,這就是為什麼南宋以來史家多以為摺扇是舶來品的原因。
  • 文玩摺扇有哪些常見樣式 和尚頭 直式方頭 日式摺扇 魚尾燕尾等
    上幾篇文章分別介紹了 扇釘 扇頭 材質,今天聊聊常見樣式 扇,是文玩人夏日納涼必備之物,一把摺扇在手,頓時給自己增添了不少雅致的氣息。扇子不僅實用輕便,如果有懂書畫藝術的玩友,扇面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創作空間,藝術與實用相得益彰。
  • 一個舞臺,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摺扇,一身大褂!
    一個舞臺,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摺扇
  • 這摺扇,真漂亮!
    而她的實用性,決定了扇面書法,是中國書法中最具實用性的表現形式…炎夏的戶外,摺扇派上用場了。持一把書畫文藝範十足的摺扇,拂去熱氣,帶來一股精神氣兒。如有書法家朋友幫題幾個字更增添一份收藏價值;如自己題字送好友,更是送去一番驚喜,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