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摺扇,只顧扇面,似乎摺扇只是給書畫作品做了一個特殊的展示裝置。而蘇州摺扇名家王健帶人們從摺扇的面子走進了摺扇的裡子,從表面的華彩文章再到內在的清健風骨。摺扇的文人氣,絕不僅是從扇面上顯露出來的,更是從扇骨子裡散發出來的。
孔子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實,這個道理在摺扇上也適用。扇面是文,色彩紋理都在扇面的開合翻覆中盡情展現;扇骨是質,質要承載的內容更多。扇骨決定了一把摺扇的形制,或大或小,或敞或窄,或疏或密。沒有骨子的和諧,也就沒有面子的宜人。一把扇子還未打開,其精神氣也能見七分。烏骨泥金扇,之所以堪稱經典,絕非只是沾了金面的奢靡之光,烏木深幽,泥金浮華,相得益彰。
烏骨泥金,像六朝駢文,美則美矣,若是滿城儘是泥金扇,就近乎於鋪張腐化。現代人更願意接受宋式的清雅。表面平淡,卻勝在理趣,因而淡中有味。王健善於在扇頭上下功夫,把點睛之筆留在這聚攏扇骨的機要上。扇子作為文人必備,更少不了精神性。於是,徒弟晏龍也在扇頭上動了點心思,做了一個類似靶心的紋樣。靶心的紋飾在傳統器物上是沒有,靶心上的一圈大紅色,也是極少有這麼用的。但是靶心很有深意,靶心是射箭的目標,古人很喜歡用射箭來做喻。
更讓晏龍有所感悟的是一把名為「末未」的扇子,表面上看無非是兩把帶三角形裝飾的扇子,三角倒置的是末扇,三角正立的是未扇,王健給「末」扇配一幅繁花零落圖,給「未」配上一幅零落成泥圖,畫面都是抽象的。「末」「未」的組合,一開一落,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的深厚廣博,哪怕一小點都妙不可言,咀嚼不盡。
即便如此,做扇子,還是不同於做學問。摺扇是要拿來用的,並非可觀可賞就行。扇子貴輕,不然煽起來手酸。將扇骨進行雕刻、嵌百寶,不是同樣可以豐富摺扇的表現形式嗎?為何不取呢?因為繁縟有餘,清氣不足,看著就不涼快。扇骨應是靈敏且耐用的機械,小小的扇頭要固定十幾根乃至幾十根的扇骨,要經歷幾十萬次的開合。扇骨還要觸手生涼,堅韌光滑,才能履行它的使命。
摺扇的實用功能背後,是它的精神內核。摺扇的納涼功能會被科技取代,但是摺扇的清涼境界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因為清涼是不容易得到的,也只有智慧且超脫的人,才能獨立於天地間,把清風召之即來。古人以摺扇交涼友,希望能與清涼境地更近一些。
人物簡介:晏龍,江西南昌人,2016年師從蘇州摺扇名家王健,研習蘇州摺扇的設計與製作,2008年在北京創立晏龍扇藝工作室。
2014.8 上海藝苑珍賞社王健扇藝展;
2015.7 北京榮寶齋風骨自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扇技藝)王健扇藝展;
2016.12 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參與如是清涼——王健扇藝展;
2017.8 蘇州博物館蘇藝天工大師系列—王健扇藝展演示、演講;
2018.10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王健師徒蘇扇扇藝作。(當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