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文雅,收放有度
開合清風紙半張,隨即舒捲豈尋常
——明·瞿佑《詠摺疊扇》
摺扇在一開一合之間,
匯天地乾坤清風,
聚萬裡山河風景,
於盈握間
成就中國獨特書畫藝術。
起源
不同於中國傳入日本的團扇,摺扇被認為是「為數不多的純日本設計」,從團扇到形同今日摺扇的蝙蝠扇的產生,時在平安時代(794—1192)的初期。
(日)狩野長信花下遊樂圖屏風(局部)
但這裡提到的蝙蝠扇與今日的雙面摺扇不同,只在一麵糊紙,狀如蝙蝠的翅膀,故而得名。《宋史·外國傳七·日本》中也出現了關於蝙蝠扇的記載,大約北宋端拱元年(988)日本僧人入華,「又別啟,貢佛經,納青木函;琥珀、青紅白水晶、紅黑木槵子念珠各一連又金銀蒔繪扇一合,納檜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這是中國與摺扇相關的最早年代記錄。
宋
中國宋代的匠師在學習日本、朝鮮摺扇長處的同時,又結合中國盛產竹子、宣紙的特點以及雕刻、書畫等傳統藝術特色加以發展。
在扇骨上,以名貴的湘妃竹、棕竹取代檜木、白松木;兩旁的扇柄雕刻詩詞字畫,扇頭下垂飾玉器扇墜或五彩絲線編結的流蘇。同時,在潔白的宣紙扇面上題詞作畫,提高了摺扇的藝術水平。
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蕉陰擊球圖》中,高桌後支頤觀看的女子,面前放著一柄尚未完全收攏的摺扇,扇頭繫著長長的紅流蘇,從桌邊垂了下來。摺疊扇的細節,應是被畫家當作時尚擷入畫面的。
明清
明清兩代,摺扇普及到了民間,更成為書畫、雕刻、刺繡、髹漆、裝裱、剪紙等藝術融於一體的手工藝品,充分發揚了中國民族傳統藝術的特長。扇面以上礬的宣紙製成,裝裱講究。
我國現存最早的摺扇實物,既不到宋元,亦不到永樂,而是故宮博物院藏的一柄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所繪的《山水人物圖扇》,共15骨,骨長82釐米,扇面縱長59.5釐米,橫寬152釐米,自題:「宣德二年春日,武英殿御筆」。
[明宣德],朱瞻基,山水人物扇,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源於故宮博物院官網
「宣德二年」是1427年,朱瞻基時年29歲。一面繪高士松下展卷,一面繪高士柳下賞菊。如此巨大的尺幅,早已失去了納涼祛暑的實用功能。
董其昌、文徵明等書畫家在扇面上有不少佳作,使畫壇上一時有「小品勝於大品」之說。扇柄和扇骨更以象牙、檀香木等製成,雕鏤也更加精巧,有的扇骨飾以髹漆,或鑲嵌螺鈿,五彩斑斕。
[明],《紅杏湖石圖》扇頁,文徵明繪,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源於故宮博物院官網
摺扇上大下小,加之弧形的扇面造型,要求作畫必須考究整體布局,使其在保持畫作完整性的同時傳達出意蘊。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都要有思想呈現,做到無畫處皆成妙境。
與其他的載體相比,摺扇既適宜即興創作,又方便保存攜帶,而友朋酬酢,睹物思人,更是合適的媒介。它或者單面獨秀,或者雙面同輝,或者攝入多人的筆墨,會應出一段詩書畫雅集的風流。
閒時取扇,盤扇骨、賞字畫,
觀孤雲斷,嘆長亭短。
渡關山,也無非扇中一合一關,
回首不回首,燈火也闌珊。
摺扇的寓意也是十分的美好:
1、因「扇」與「善」諧音,扇子也寓意「善良」、「善行」,是作為禮品贈送友的最佳物品。手執一扇,求的是自我本心,念念向善。這世上本沒有信仰,若人人向善,人人皆為信仰。
2、扇子有『散子』 含義,一般婚禮,以及求愛,都會將製作精美的扇子作為禮品。
3、民間,扇子還作為吉祥物用以避邪,定情等。浙東一帶,閨女出嫁後的第一個端午節,娘家必須派人攜帶各種禮品扇子探望女兒。
4、在明朝以前扇子主要是男性與男性之間贈送,禮品扇子的文化寓意主要是表達友誼,特別是同窗分別時的紀念用品,但在進入明清之後,扇子成為男性贈送給女性的物品之一。往往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抒發情感!
5、摺扇因可摺疊,方便隨身攜帶,流傳最廣,在古代幾乎人手一把。摺扇開合自如,開之則用,合之則藏,有進退自如,逍遙自在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