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很多人可能認為摺扇是中國人發明的,看那古裝劇中的書生,手持一把摺扇,整個氣場都不一樣了。不管怎麼看,摺扇都具有一股濃厚的中國風,但實際上中國並不是摺扇的原產地。


據史料記載,北宋太宗年間日本的一個僧人來到中國獻寶,其中就包含了摺扇。對於該事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在《楊主簿日木扇》中提到: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摺扇除了由日本直接進貢,北宋年間朝鮮使者來華朝見,帶來了一種用青鴉紙製作扇面的摺疊扇。當然,朝鮮的摺扇也是由日本傳入。雖然我們不太喜歡日本這個國家,在唐朝的時候日本還是中國的學生,但中國能夠接受摺扇文化,從另一方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

北宋時期摺扇主要流行於上層貴族,到了明朝以後摺扇得以大面積推廣。明成祖永樂年間,皇帝因因喜歡摺扇卷舒的特性,命令宮廷內務府大規模製作,皇帝把做好的摺扇用來賞賜妃子和大臣。

對於摺扇製作的方向,明成祖給了指導性建議,一是注重扇骨和扇面材質的選擇,二是在扇面加以書畫,這也是今後中國摺扇發展的模板。後來摺扇漸漸流入民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據傳開始的摺扇製作以仿製為主,民間仿製的摺扇賣到日本,日本本土也以為是他們的「國貨」,實現非常不錯的銷量。因此,有專家表示摺扇摺扇早期在中國的流行製作可能是因為同日本的「倭扇」展開競爭。


除了商業競爭,摺扇本身的特色也頗受國人的喜愛。夏天扇風納涼是摺扇最基本的功能,既可以扇風,也可以用來遮陽。摺扇的另一個特點是能夠摺疊,保護了人的私密性,同時也方便攜帶。摺扇最突出的特點是由中國人賦予的,摺扇上寬下窄的優美弧線,加之國人在扇面揮灑的詩書、山水畫增加了摺扇的文化韻味。

到了如今,當年傳入中國的摺扇早已實現了本土化,從整個摺扇的發展來講,中國才是主力軍。這也是為什麼在18世紀,歐美國家上層貴族都以能擁有一把中國制的摺扇為榮,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摺扇才是東方所具備的情調,是東方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