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析扇是「舶來品」還是國貨?當年梅蘭芳先生演《貴妃醉酒》時,雍容華貴的楊貴妃醉酒時手拿一把描金紙摺扇,在花叢間載歌載舞,道不盡深居宮禁的苦悶和無聊。小小的一把紙摺扇,真是一件重要的道具,對刻畫人物性格起了重要作用。
紙摺扇今日十分流行,但盛唐時究竟可有此物?梅先生為楊貴妃設計的這把紙扇究竟是史有所據,還是藝術的想像?一般以為紙摺扇是「舶來品」,出現遠在唐後,而且是道地的洋貨。此說見於明代陳霆《兩山墨談》(卷十八),他說:「宋元以前,中國未有摺扇之制。
元初,東南夷使者持聚頭扇,當時譏笑之。我朝永樂初,始有持者,然特僕隸下人用以便事人焉耳。至倭國以充貢,朝廷以遍賜群臣,內府又仿其制以供賜予,於是天下遂遍用之。而古團扇則惟江南婦人猶存其舊,今持者亦鮮矣。」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卷五)基本亦持此說,但他提供了一個新的刺料:「摺疊扇,一名撒扇,蓋收則摺疊,用則撒開
聞撒扇自宋己有之,」陸容所記雖屬傳聞,但將紙扇的出現提前到宋代,這是正確的。蘇東坡云:「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止兩指許」,就十分形象地描繪了紙摺扇的形狀和說明了他的原產地是在朝鮮。宋人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第六十《風俗雜誌·日本扇》條引王闢之《澠水燕談錄》稱:「熙寧末,餘遊相國寺,見賣日本國扇者,琴漆柄,以鴉青紙厚如餅,揲為旋風扇,淡粉畫平遠山水
薄傅以五彩,近岸為寒蘆衰蓼,鷗鷺佇立,景物如八九月間,艤小舟,漁人披蓑釣其上。天末隱隱有微雲飛鳥之狀,意思深遠,筆勢精妙,中國之善畫者,或不能也。索價絕高,餘時苦貧,無以置之,每以為恨。其後再訪都市,不復有矣。」值得注意的是王闢之所記摺扇,著眼點是其書畫之妙
並非記扇之奇,據此可以推斷摺扇在宋時即非司空見慣當亦非罕見之物。王闢之這段話還告訴我們紙扇的形制在當時已十分考究,而且已是配有精妙的書畫的精美藝術品。至此我們可以斷定在北宋時中國已有紙扇出現,只是據蘇東坡說摺扇是朝鮮所出,王闢之所記則為日本貨,那末看來摺扇據宋、明人所說該是「舶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