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大臣上朝時,他們手裡會拿著一把摺扇,這是什麼操作

2020-12-22 張生全精彩歷史

摺扇在古代的中國,似乎是才子佳人和文人墨客的標配。一把扇子,被他們攥在手中,搖搖晃晃,或徜徉於江南水鄉岸邊,或漫步於竹林松濤小道,羽扇綸巾,品千年興衰沉浮,話時下家國大事,盡顯文人攜扇的灑脫與情趣。

扇子本源於中國,其歷史可以追述到堯舜時期。《說文解字》裡有這樣的記載:「萐,萐莆,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這說明,聰明的中國古人,早就知道用萐莆之葉製作成扇子來驅暑納涼了。

(執團扇的古裝女子)

不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扇子是團扇。隋唐之際,團扇作為中華文明的產物,曾風靡整個東亞各國,日本人也對中國的團扇趨之若鶩。

日本是一個彈丸小國,它既沒有巍峨高聳的高山,也沒有氣勢磅礴的大河,更沒有一望無際的浩瀚草原和廣袤沙漠。因此,日本民族歷來追求纖細小巧的審美情趣,形成了精緻清純的「小美」觀念。

於是,日本人在得到了團扇後,基於民族的認識和審美觀點,將團扇進行了摺疊和縮小,實現了開合自如、攜帶方便的目的,形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既可藏於錦囊,又可置於袖中的摺扇。

大約在北宋端拱年間,經過改良的摺扇,第一次來到中國。

《宋史》中記載了公元988年,日本進貢宋廷時的禮單,其中就有「檜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

所謂的「檜扇」,就是用檜木片為扇骨製作的扇子,而「蝙蝠扇」就是因為紙面摺扇,其形狀類似蝙蝠而得名。蘇轍曾作詩「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因此,摺扇最早也被稱作倭扇。

(古人與摺扇)

在日本古代,摺扇還是朝廷官員隨身攜帶的記事本。可以在上面記載一些日常事務,或者上朝時的匯報材料。其作用相當於中國古代官員使用的「笏板」。

這一時期的日本貴族,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無一例外地手持一把摺扇。

這時的摺扇,已經不再局限於驅暑納涼的作用,而是成為了公卿貴族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時至今日,一把小小的摺扇,更是像日本櫻花和木屐一樣,成為了日本的象徵。彰顯著日本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形成了獨有的日本摺扇文化。

首先,日本人常常將摺扇作為祭祀神靈的道具。

日本人崇尚神靈是眾所周知的。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認為世間萬物,小到鳥獸魚蟲、花草樹木,大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是有生命的,都應該得到敬畏和尊重。

(日本的扇子舞)

同時,日本人認為,一個生命的逝去,就標誌著另一個生命的同時誕生。因此,在祭祀活動中,他們都會舉行喚醒神靈的儀式,一般都用擊掌的方式來召喚神靈。

在摺扇出現後,這種擊掌的方式,慢慢被打開摺扇的形式代替了。因為打開的摺扇酷似張開的手掌。

在日本的一些祭祀舞蹈中,演員們通常都手持一把摺扇,作為召喚神靈的道具。

除了在祭祀活動中使用摺扇外,日本人還把摺扇作為日常祈福的聖物。

如在新房落成典禮上,房主人會把摺扇放在大梁上,用來請神靈降臨,保佑一家平安。在「火祭」活動中,人們會焚燒摺扇來闢邪消災。在新生嬰兒滿月時,父母們會手持摺扇禱告神靈,希望孩子平安吉祥,健康成長。重大節日來臨時,孩子們也會持摺扇前往神社祭拜,以求自己一生幸福。

(拿扇子的日本武士)

其次,摺扇還是日本日常禮儀的道具。

在日本,摺扇被廣泛用於社交禮儀之中,成為了一種禮儀文化。

如在給別人送現金時,會把打開的摺扇放在現金的上面,將扇頭朝向對方。因為在日本人眼裡,打開的摺扇扇尾寬廣,意味著「末廣」,寓意對方日後前途寬廣。

另外,日本人還將摺扇作為饋贈佳品,送給別人。男女互相愛慕時,會送對方精美的摺扇。新年到來時,長輩們會把摺扇當作新年禮物送給晚輩。老年人慶祝壽誕時,會贈送客人摺扇等等。

日本人在穿和服時,必須要隨身攜帶摺扇。和客人見面時,一般要將摺扇執於右手。待客人落座後,日本人要將摺扇放在自己的膝前,以示尊重。送返客人時,有些日本人還將摺扇平放在胸前,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在日本茶道文化中,會將摺扇放在兩人中間,代表著一扇屏風,提醒客人不要越過「屏風」取茶。

(參考資料:《宋史》《摺扇中的日本文化》等)

相關焦點

  • 日本和扇文化:日本的皇室女性,為什麼手裡總是拿著扇子?
    日本自稱大和民族,所以一些帶有日本特色的東西,其前面往往會被冠以「和」字。例如,帶有日本風格的衣服叫和服,帶有日本特色的詩歌叫和歌,還有,日本料理也被稱為和食。而所謂的日本和扇,實際上就是我們中國人眼裡的摺扇,但有一些日本人認為,摺扇原產於日本,並非中國人發明。這種說法自然也是無稽之談,因為扇子的發源地有兩個,一個是埃及,一個是中國。而這裡主要聊聊日本的和扇文化。在古代,日本一直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受唐朝的文化影響。
  • 古代大臣不穿鞋上朝,朝堂上是否臭氣燻天?
    我們經常看到秦漢、三國的古裝劇中,大臣們上朝都脫了鞋子,穿著白襪子上朝參拜皇帝。想一下如今火車上那些喜歡脫了鞋子的人,把車廂搞的烏煙瘴氣,就會想到古人的朝堂上是否也是「臭氣燻天」呢?大臣們上朝不穿鞋子,或是入室不穿鞋子,是在隋唐以前。那時候胡椅還沒有傳入中原,流行席地而坐,你穿著鞋子入席,鞋底上有土,會把席弄髒。另外,跟坐的姿勢也有關係,隋唐以前流行跪坐,屁股坐在腳後跟上,不脫鞋,會把屁股也弄髒。
  • 高曉松為什麼總拿一把摺扇?
    高曉松上節目到時候總是拿著一把摺扇,有什麼講究嗎?高老師出現在很多場合,都會帶著那把寫有「曉松奇談」的摺扇,作用大抵與電視臺記者話筒上的LOGO差不多,強行植入廣告。文人雅士手持一把摺扇,顯得風流倜儻,其實是通過隨身的物品,來展示自己的審美趣味、身份階層。曉松老師借用扇子這個符號,可以給人一種讀過很多書的暗示。如果是曉松老師早年寫《同桌的你》那會兒,就應該抱一把吉他,至少是一個尤克裡裡。▲晚清中國文人的照片,大部分手持摺扇在晚清時,中國生產的摺扇,不僅在文人中流行,也是非常受歐洲貴族歡迎的奢侈品。
  • 大臣上朝,漢唐坐,宋明立,清朝跪,為什麼反而是文明的進步
    古代大臣上朝,漢唐的時候,坐而論道。宋明的時候,站著說話。清朝的時候,跪著上奏。有人說,這是文明的倒退。這種說法對嗎?我認為不對,恰恰相反,這是文明的進步。我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先要搞清楚,這是一種什麼文明?這是一種政治文明。從秦始皇開始到清末,中國是處在王朝社會中。王朝社會有個特點,就是皇權的高度集中。皇權越高度集中,政治越趨於穩定。而政治越趨於穩定,適應於王朝社會的政治文明就越發達。我們從王朝社會的歷史進程來看一下這個問題。
  • 古代皇帝5點上早朝 大臣更是半夜12點就起床 比現代人還忙碌
    或許你會認為他每天按時上朝應該算得上是好皇帝,但是,古代的早朝和我們現在的上班有些類似,只不過叫法不同。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應該是,皇帝每天晚上批奏摺也要到很晚,並且白天還需要總和大臣們商討政事。現在咱們上班好歹也能有個假期,但是古代的皇帝們可是每天都要上早朝,不曾休息,有些甚至天不亮就要去上朝。上早朝這樣的事情,可不是古代就一直沿襲下來的。
  • 為什麼古裝劇中男主都要拿一把摺扇?
    楊康就不同了,身為金國小王爺,最愛穿著一身錦袍,手拿一把摺扇,帶著大批人馬在街上隨處蕩悠。最早的扇子原型,是我們從猴子手裡搶走的芭蕉扇。而從有記載的周朝開始,扇子就不是一般人可以用的,那個時代的扇子是只屬於統治階級所特有的器物。周朝的扇子形狀相當巨大,沒有什麼實用性到了西漢,人們開始製作和現代扇大小差不多的扇子。
  • 古代什麼時候上朝?他埋怨上朝太早,唐朝和宋朝有很大不同!
    各種電影電視劇裡面官員上朝的畫面不可謂不多,一聲「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響徹朝堂,一時間只聽到膝蓋齊刷刷跪地的咚咚聲。一般說來,我們從電視中看到的官員上朝的數量少則幾十,多則上百上千都有,我們不禁疑惑到底是這些影視劇作品蒙蔽了我們的眼睛,還是真有那麼多上朝的官員?他們都來自哪裡?每日幾點上朝?多久一次呢?
  • 你可能不知道,摺扇竟然是舶來品,原產地是中國的 「學生」日本
    一直以來很多人可能認為摺扇是中國人發明的,看那古裝劇中的書生,手持一把摺扇,整個氣場都不一樣了。不管怎麼看,摺扇都具有一股濃厚的中國風,但實際上中國並不是摺扇的原產地。明成祖永樂年間,皇帝因因喜歡摺扇卷舒的特性,命令宮廷內務府大規模製作,皇帝把做好的摺扇用來賞賜妃子和大臣。
  • 古代在朝堂上突然拉肚子,大臣會被斬首嗎?
    在古代,君前失態屬於大不敬的大罪。光緒帝臨終前曾留下密詔,讓其弟弟(宣統朝的攝政王)殺袁世凱。而無端殺害大臣無疑不能服眾。 那麼,在古代的朝堂上突然拉肚子,大臣是否會被斬首?
  • 清朝的大臣們是如何上朝的?
    御前侍衛於每日上朝時,則站立於御座之後,雖然沒有什麼權勢,但天天可以看到皇帝,有時也可以同皇帝說幾句話,而且是皇帝到什麼地方,總有他們跟隨,是同皇帝最親近的一種差使。所以親貴子弟,也恆當此差。每日早晨三點鐘就得上朝,皇帝入座之後,永遠先召見軍機大臣,官場說話,名曰叫起兒。第一起召軍機說話後,才召見其他的大臣。外省督撫或大將進京,先上摺請安,皇帝即有上諭曰,某日預備召見,則於該日召見。
  • 大臣們凌晨上朝,去哪裡吃早飯?講講紫禁城裡的早點路邊攤
    由於上朝時間實在太早,個別大員或許還能提前吩咐下人們提前備飯,但多數京官這個點都在家裡找不到什麼飯吃,不過也沒有在家裡備飯的必要,畢竟紫禁城裡就有現成的早點攤兒。 故宮的景運門和隆宗門之間的區域,叫做天街,這是進入禁門-乾清門的路徑,朝會前自然不得入內,所以大臣們的準備工作都是在這裡完成的,這讓內務府和部分太監們看到了商機。
  • 大禹手裡拿著的叉子是什麼?怎麼用它治水?古人的智慧令人佩服
    大禹的形象深入人心,不管是在雕像還是圖畫中,他的手裡總是拿著一把叉子一樣的物件,因為年代久遠,大禹的人物樣貌不得而知,可只要見到手裡拿著一把「叉子」的人,我們第一印象就會想到:「這是大禹」。所以說人們不是因為樣貌認識的大禹,而是因為他手裡的那把「叉子」而認識的他,這無疑已經成為大禹的一個符號,就像孫悟空的金箍棒,太上老君的芭蕉扇,許多傳說中的人物都有一個或多個符號特點。那麼大禹手中拿著的那個「叉」形的物件到底是什麼?又有什麼作用?
  • 古代皇帝上朝都是幾點,時間都是怎麼安排的
    在古代,皇帝住在深宮大院,除了後宮嬪妃和王公大臣,其餘人很難見到一面,更別說知道他的日常作息。 要說幾點才是早朝,大臣會在午夜就開始起床準備了,走過京城的各大地方到午門,凌晨三點大臣們都聚集了,一直到大約凌晨五點的時候,大臣們都開始去上朝了。等到宮門開啟了,就依次排隊覲見,其實並不是所有朝代都這樣,由此可見,上一次早朝耗費了不少時間,真的非常辛苦。 上早朝這一制度形成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期,當時朱元璋從放牛娃做到了皇帝,實屬不易,他也十分珍惜。
  • 古代大臣從「坐」到「站」再到「跪」,其中的過程是如何演變的?
    可大多數人只看到當官帶來的好處,卻忽視了那些官員背後的辛苦與不易,光是上朝就把他們折磨得夠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圖片:當官納小妾劇照 一、古代官員的朝會 古代官員上朝就和現代人上班一樣,是每日的必備工作。
  • 上朝突然內急怎麼辦?向皇帝請假?這4個方法管點用
    上朝突然內急怎麼辦?向皇帝請假?這4個方法管點用!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當了皇帝之後,其他皇子們不服,上朝的時候,為了給雍正難看,其中皇十子故意出來說自己內急,要上廁所,弄得雍正一臉的憤怒和尷尬,最後只能讓皇十子去了。這是演繹的歷史,那麼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的呢?皇帝和大臣在上朝的時候突然內急怎麼辦?
  • 【摺扇知識】--摺扇簡史,喜歡摺扇的先來了解摺扇的歷史吧!
    例如,《高麗圖經》卷二十九稱為「摺扇」,《夢粱錄》卷十三稱為「折揲扇」,《癸辛雜識》稱為「聚扇」,以及還有的稱為「聚頭扇」、「聚骨扇」等等。可見,摺扇之名可以追溯到晉代。由此亦可見摺扇並非舶來品,而是發源於中國的土產。北宋時從日本、高麗入貢的摺扇只不過因其「精緻非中國所及」(蘇軾語),故在宋文獻中出現了反客為主的說法。 晉人提到的腰扇很可能就是摺疊扇,因為在差不多同一個時期確實出現了疊扇的名稱。
  • 古代大臣不容易:半夜12點起床,凌晨3點排隊,早上5點開會
    這可完全不一樣,早朝開始的時間是每天的清晨五點半左右。這個五點半,指的是皇帝坐到御座上,群臣開始向他行禮問安的時間,作為大臣,這個時候必須已經在殿中排好隊伍、整肅容裝了。據《明會典》記載,明朝時期規定大臣們必須在凌晨三點到達午門外,駐車下馬,按照官位排好順序,等待皇帝的接見。
  • 一把摺扇存八載用百年,真正的摺扇玩家,都在他的訂單本裡排著隊
    原創 知瞭望哥 了不起頻道摺扇,用時散開,聚頭扇尾,方寸之間,拂像萬千。是中國人袖袋裡的一部醒世哲學。王健覺得一把扇子放在玻璃櫃裡展覽,人們只能看不能摸,就算鼻子貼到玻璃柜上壓扁了也看不出什麼。只有讓人真正上手摸一摸扇子,才能做到一種共享。所以不論多貴重的扇子,只要遇到愛扇子的人,王健都會拿出來讓人把玩。王健認為這才是「玩扇子」,也是真正地感受扇子。
  • 清朝官員為何在上朝之前不吃不喝,還要排空肚子?看完會同情他們
    古代貧民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進朝為官。一旦當了朝廷的大官,那麼命運就會改變,也能過得上相對好的生活,因此也被廣大老百姓所羨慕。然而這些明清官員日子真的是很好過嗎?其實並非如此,他們每天極為頭疼的事情就是按時上早朝,上早朝之前的準備令他們連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