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摺扇存八載用百年,真正的摺扇玩家,都在他的訂單本裡排著隊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知瞭望哥 了不起頻道

摺扇,

用時散開,聚頭扇尾,

方寸之間,拂像萬千。

是中國人袖袋裡的一部醒世哲學。

望哥發現中國好手藝

蘇州站 · 姑蘇摺扇

一扇輕搖曳,清風徐徐來。

大家好,我是知瞭望哥。

來到蘇州的這幾日,正值處暑,但這裡煙雨溫潤的天氣反倒讓我頗感自在。

乘著夏日徐風,我們來到了蘇扇大師王健的工作室。

與扇相伴40年

起源於一聲吆喝

「我只想做有意思的事情「

王健,中國最會做摺扇的手藝人之一、蘇扇大師,他成功復原了漢代合歡扇、明式烏泥金扇、南齊腰扇等歷代名扇。

從扇骨到扇面,王健是為數不多能夠完成摺扇全套工序的手藝人。

不過誰也不會想到,四十多年前,王健是被木雕廠拒絕之後,「誤入」扇子行業的。

年輕時的王健正逢畢業找工作時期,他一心渴望木雕技藝,卻被木雕廠拒之門外。

這時他在扇子廠門口聽到了一位老先生的吆喝:「我們這裡很好玩的,快進來看看吧!」

誰能想到一聲普通的吆喝,讓王健的一生與扇子緊緊連在了一起,他的制扇之路,也從此刻開始。

進廠後的王健被分配給了江南扇王徐義林做徒弟,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光製作結構簡單的扇骨,就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

就拿第一道來說,泡竹子的水池又髒又臭,大雪天裡水池裡結了冰,要取竹子就得把厚厚的冰層鑿開,伸手進去撈。

那時的王健手被凍的連伸都伸不開,吃飯都要把手慢慢掰開。

很多學徒陸續打起了退堂鼓,與王健同齡的一批學徒有六七十個,最後留在制扇行業裡的就只剩下兩個,其他人都改了行。

但王健說:「我喜歡有意思的事情,能多動一點腦筋,而不是每天都做相同的工作。」

於是便幾年如一日的鑽研製扇工藝,自己打磨學習雕刻,甚至花了10年時間去學做扇面,而這一學,就是近40年。

雖然文人摺扇的開合,大小差不多,但還有很多造型上的講究,就拿扇頭來說,就有很多種。如:方根、和尚頭、古方、瑪玡、燕尾頭型、葫蘆頭型、玉蘭頭型等等。

為了恢復這些造型精美的摺扇,王健翻閱很多資料去嘗試製作,為此還研究了開發了不少做扇子的專用道具。

「學會做扇子至少要3年,學好得再加3年,想要做成扇藝,還得再有個十年時間。」

「傳承它是我的責任,如果不答應將技藝傳承下去,就不要做我徒弟。」

做王健的徒弟,要滿足三個要求,第一個是人品好;第二是對扇子有奉獻精神,不能學會技藝只用來掙錢,要為扇子做些事情;第三就是要熱愛扇子。

▲王健的兒子兼徒弟

從2007年開始,王健幾乎每年都自費做一次個人的展覽,目的在於讓人們與扇子面對面交流。

王健覺得一把扇子放在玻璃櫃裡展覽,人們只能看不能摸,就算鼻子貼到玻璃柜上壓扁了也看不出什麼。

只有讓人真正上手摸一摸扇子,才能做到一種共享。

所以不論多貴重的扇子,只要遇到愛扇子的人,王健都會拿出來讓人把玩。

王健認為這才是「玩扇子」,也是真正地感受扇子。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的人了解扇子,將扇文化傳播出去,繼而傳承下去。

一把摺扇

存八載,用百年

以「年」記的工藝

蘇扇的制扇技藝分為扇骨、扇面和扇刻,常人只單學一門,很少有人能全部精通.

王健說,全部學完要二十年時間,其中扇骨最基本要學三年,三年也僅是練練手法,如果想要做得更細緻,起碼需要六年時間。

多年來,王健拒絕將自己的扇子工業化,堅持手工制扇,守護著自己對藝術品追求的初心。

為了確保扇骨的材質,王健每年冬天都會親自到竹林中去挑選竹子,

選好的竹子也並不是都能用,這些竹子往往要放上20年,期間有些竹子會發黴壞掉,優勝劣汰後剩下的才能夠達到制扇所需要的緊密度,用這種材料做出扇子,能夠長久地保存下去而且不易變形。

純手工製作的扇子在於精而不在於多,一把扇子往往要付出很多時間與心血,這也是王健每年僅製作十把扇子的原因。

p.s.:很多人不知道為何訂購他的一把扇子要等上十年,現在的你或許有了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正是這種對制扇工藝極致的追求,王健才能成為一個「扇藝人」,與扇子交流,賦予每一個扇子獨特的意義,是他作為「扇藝人」的堅守。

不瘋魔不成活

他為扇而生

「復活」摺扇的600年風雅

看過好扇子的人,就能懂,扇子的魅力在哪兒。王健也是這樣。

在還是學徒時,一把明代的泥金扇被送進蘇州扇廠修復。金色扇面奢華含蓄,整體輕簡素雅、古樸大氣,令王健驚嘆不已。

或許就是這一眼,讓他一定要恢復泥金扇面的技法。

泥金扇面光澤細膩、紋理淡雅,在光線變化下尤顯通透靈動,是書畫者描繪一年四時風雪雨霽的絕美搭檔。

有人作詩稱讚:「夜月泥金扇,春風暖玉屏,賞四時雨雪陰晴。」

王健復原的「泥金扇面」,能很好地融金於紙,光澤清雅彰顯富貴,更不影響紙張吸水性。

而這一工藝,王健學習摸索了十六年的時間。

烏木扇骨排布挺直妥帖,正扇面通撒大塊金,背面撒以細碎的蘭花金,重量保持在二兩以內,放在手中,能夠真切感受到手工藝的溫度。

採訪Q&A

望哥:您目前為止最滿意的一幅作品是什麼?

王健:滿意的作品有很多,其實應該這樣來理解,我不喜歡的東西是不會給別人的,我會自己留著,因為它不夠成熟;而我做出來的每一把扇子都是我花了一番心思的,它們沒有高低之分。

望哥:您平時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哪裡?

王健:我每年會修復很多把扇子,每個時代的扇子風格都各不相同,所以我會把他們全部分出來,當作自己的一個原始的積累,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望哥:您修復過很多扇子,最喜歡的是哪一種風格?

王健:我最喜歡明代的扇子,明代的物件都比較清雅,沒有過多的修飾,而且很輕巧,明代以人為本以輕為貴,對材質的要求也很高。清代的扇子比較花哨,裝飾的東西比較多。

望哥:您平時除了做扇子還有什麼其他的愛好嗎?

王健:我平時除了做扇子還會做些小玩意,比如痒痒撓什麼的,除了做展覽平常也很少出去活動,偶爾會做做雕刻。

原標題:《一把摺扇存八載用百年,真正的摺扇玩家,都在他的訂單本裡排著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高曉松為什麼總拿一把摺扇?
    高曉松上節目到時候總是拿著一把摺扇,有什麼講究嗎?高老師出現在很多場合,都會帶著那把寫有「曉松奇談」的摺扇,作用大抵與電視臺記者話筒上的LOGO差不多,強行植入廣告。比如傳統相聲裡,一是用來表現敲打表演者的情節,叫「打哏」;二是模擬刀槍武器、筆、書信、門帘、手電筒等道具;三是捧哏的用來打逗哏的,作用類似於「去你的吧」,叫「攔託」。行內說除非三句之內用到扇子,一般不會亂動它。▲侯寶林、劉寶瑞、馬季同臺演出的照片,中間持扇的是劉寶瑞,馬季的扇子在桌上另一個方面,中國文人有用扇子的傳統。
  • 為什麼古裝劇中男主都要拿一把摺扇?
    ,武功卓絕的花滿樓也愛拿扇子,至於我們腳踏清風逍遙自在的的盜帥楚留香,更是無論吃飯洗澡打架都離不開他的扇子,不禁讓人懷疑扇子才是他的本體。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出場時,手中也有一把摺扇。水滸裡寫道:「頭戴一頂青紗抓角兒頭巾,腦後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身穿一領單率羅團花戰袍,腰系一條雙搭尾龜背銀帶。穿一對磕瓜頭朝樣皂靴,手中執一把摺疊紙西川扇子。」
  • 夏布扇:夏布和摺扇完美結合
    夏布扇:夏布和摺扇完美結合 2012-06-15 13:29:24 來源:網上輕紡城 「織了四十多年的夏布,祖祖輩輩都是靠這個,離不開了啊。」
  • 一把摺扇裡竟蘊含著「黃金分割定律」?北京這個老人厲害了
    中國摺扇擁有眾多流派,其中,植根北京的木製摺扇極具皇城風範。已過耳順之年的鄭寶元就是木製摺扇的作者,他的制扇基礎源自一門看似與制扇毫不相關的學科——數學。↑「黃金分割定律」的引入,使扇子更加美觀。隨著人們追求傳統文化的升溫,鄭寶元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玩」起了扇子,但是,他注意到,市面上很少見到木製摺扇,好的木製摺扇更是難得一見。在他眼裡,竹製摺扇是屬於南方的,因為南方產竹子,南方人更熟悉竹子的特性,而傳統的北方摺扇則是木製的,特別是應該採用珍貴木材。於是,鄭寶元開始採用名貴木材制扇。在製作過程中,他將自己的數學知識運用其中,不僅使所制摺扇獨樹一幟,還彌補了南方摺扇的不足。
  • 藏界|摺扇在明代是真正的懷袖雅物,但清代卻並不相同
    在藏扇家劉峻看來,1949年之後的六十餘年間,人們對摺扇的認知都存在偏差,最普遍的是把摺扇看成是書畫的一種載體以及納涼的工具。由於痴迷於摺扇收藏,劉峻爬文數典廣泛閱讀古籍中對摺扇的記載,他認為,「摺扇在明代是懷袖雅物,是文人士大夫身份地位的象徵物」。
  • 【摺扇知識】--摺扇簡史,喜歡摺扇的先來了解摺扇的歷史吧!
    其次,摺扇之名也並非自宋代始。《樂府詩集》輯有晉詩一組,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標題為《子夜四時歌七十五首》,其中《夏歌二十首》的第五首曰:「疊扇放床上,企想遠風來。輕袖佛華妝,窈窕登高臺。」詩裡的疊扇,就是摺扇,是摺扇在晉代的一個名稱。疊,除了有重疊的意思外,還有折、摺疊的義項。《集韻·帖韻》釋日:「疊,屈也。」
  • 團扇與摺扇
    在他畫的《秋風紈扇圖軸》中,一位美人拿著一把大紈扇,旁邊有四句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事詳細看,大家誰不逐炎涼?」寫的是美人與紈扇,卻看透了人間冷暖,這首詩也讓團扇和蘇州有了聯繫。 蘇州的扇子頗負盛名,團扇只是其中一種,又名紈扇、羅扇、早於摺扇出現。
  • 不瘋魔不成活,他如何復原蘇州摺扇600年風雅?
    ▼▲故宮博物院藏的一套清代作品《十二美人圖》中,一張《消夏賞蝶》展現了清宮女子日常隨身攜帶摺扇休憩乘涼的景象。圖/源自網絡▲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沈周、仇英人手一把無所不能的摺扇,為劇情增添不少詼諧幽默的笑料。
  • 摺扇文化:細說那些可以製作摺扇的材料
    在棕竹的表面深棕色裡夾雜著深深淺淺的金棕色條,經過打磨拋光後極其光潤,在陽光下金棕色會像一根根金絲遊走在表面。所以棕竹又有「金絲竹」之稱。羅漢竹製作而成的摺扇根據其竹節的數量可分為十八羅漢、十三太保這兩類都是羅漢竹摺扇中的稀有品種。常見的多為十一、十節及以下。
  • 資深玩家告訴你文玩摺扇怎麼玩
    摺扇自古以來是別致儒雅之物,使用摺扇切不可像蒲扇那樣,啪嗒啪嗒扇風——會貽笑大方的。摺扇的打開和折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用扇的門道,摺扇的扇面是很容易「折"的,總打開折上就會減少其使用壽命。有的人使用的時候會用手把住扇面部分向外扯,這是既不文雅,又對扇子有損傷的。正確的方法是:右手攥住扇柄部分,左手伸出食指按住扇子的頂端,右手大拇指用力,輕輕捻開扇子。手絕對不可以接觸扇面,人的手即使很乾淨,也會沁出油漬。折上時,也是輕輕收攏,最後張著的一骨用拇指輕輕扣合。
  • 日本古代大臣上朝時,他們手裡會拿著一把摺扇,這是什麼操作
    摺扇在古代的中國,似乎是才子佳人和文人墨客的標配。一把扇子,被他們攥在手中,搖搖晃晃,或徜徉於江南水鄉岸邊,或漫步於竹林松濤小道,羽扇綸巾,品千年興衰沉浮,話時下家國大事,盡顯文人攜扇的灑脫與情趣。扇子本源於中國,其歷史可以追述到堯舜時期。《說文解字》裡有這樣的記載:「萐,萐莆,瑞草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
  • 淺談摺扇的面子與骨子
    很多人看摺扇,只顧扇面,似乎摺扇只是給書畫作品做了一個特殊的展示裝置。而蘇州摺扇名家王健帶人們從摺扇的面子走進了摺扇的裡子,從表面的華彩文章再到內在的清健風骨。摺扇的文人氣,絕不僅是從扇面上顯露出來的,更是從扇骨子裡散發出來的。
  • 金陵印記 | 摺扇中的歲月時光,道不盡的詩韻流連
    合展自如,攜帶方便是文人雅士和達官顯貴的必備之物而真正讓金陵摺扇名揚天下的是明成祖朱棣他在南京登上皇位後十分欣賞舒展自如、靈巧美觀、「數折聚清風,一捻生秋意」的摺扇下詔令宮內工匠「如式為之」從此,摺扇「自內傳出,遂遍天下」大量在世上流傳明清是金陵摺扇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南京的江南貢院是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每當大的科舉之年來南京參加科舉的士子都要選購一些高檔的摺扇
  • 「80後」匠人埋頭鑽研摺扇手工技藝:這輩子,我只想幹這個行當
    一大早,記者走進工作室,卻沒看到李道良,原來他跑去「敲竹子」了。「向陽,脆生生。」竹林裡,李道良邊敲邊聽,選了竹子背回家,料頭就定了。快刀、割青、分片……只見他拿起圓頭小刀,分割扇骨,在桌面依次排開。「不是每一片扇骨都能用。」李道良介紹道,挑扇骨最考驗眼力,要分析纖維走向、顏色、厚薄……扇骨不統一,即使扇面再好看,也稱不上榮昌摺扇的精品。
  • 寶釵撲蝶,用的是團扇還是摺扇?答案在一首詩裡!
    扇子是紅樓夢裡出現頻率最高的生活用品,晴雯撕扇,賈赦奪扇,寶釵撲蝶、元妃賞賜……都有扇子的身影。《紅樓夢》裡的扇子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團扇,一種是摺扇。今天我們討論一個紅樓熱點:寶釵撲蝶,用的是團扇還是摺扇。關於寶釵撲蝶用的是哪一種類型的扇子,一直以來,紅學界有很多爭論,有說是團扇的,有說是摺扇的,且都有自己的論據,彼此很難說服,今天我們試著剖析一下。
  • 摺扇有風,韻從東來
    看多很多小說和電影電視劇,但你們有沒有發現,從武俠到仙俠、從言情到種田軟文,所有溫潤如玉的謙謙公子或者紈絝子弟都離不開一柄摺扇。那麼,摺扇是如何從萬千單品中跳脫出來,一躍成時尚單品的霸主,那可能還要從中國扇子的歷史說起。
  • 文玩摺扇有哪些常見樣式 和尚頭 直式方頭 日式摺扇 魚尾燕尾等
    上幾篇文章分別介紹了 扇釘 扇頭 材質,今天聊聊常見樣式 扇,是文玩人夏日納涼必備之物,一把摺扇在手,頓時給自己增添了不少雅致的氣息。扇子不僅實用輕便,如果有懂書畫藝術的玩友,扇面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創作空間,藝術與實用相得益彰。
  • 金陵摺扇:純手工製作,寧心靜氣「白如玉」
    他是金陵摺扇省級非遺傳承人倪世金,制扇時沉默專注,卻「一舉一動總關情」。  在最有儀式感的新年第一天,他們因為金陵摺扇相遇。  目光遊走,在金陵摺扇工藝研究所的展覽廳裡,麥楷姝看到最大的一把掛扇,扇骨長度將近兩米,展開後就像正在開屏的孔雀的巨大尾羽,而最小的摺扇,則跟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差不多。
  • 這摺扇,真漂亮!
    而她的實用性,決定了扇面書法,是中國書法中最具實用性的表現形式…炎夏的戶外,摺扇派上用場了。持一把書畫文藝範十足的摺扇,拂去熱氣,帶來一股精神氣兒。如有書法家朋友幫題幾個字更增添一份收藏價值;如自己題字送好友,更是送去一番驚喜,妙哉!
  • 摺扇 生而文雅,收放有度
    起源不同於中國傳入日本的團扇,摺扇被認為是「為數不多的純日本設計」,從團扇到形同今日摺扇的蝙蝠扇的產生,時在平安時代(794—1192)的初期。同時,在潔白的宣紙扇面上題詞作畫,提高了摺扇的藝術水平。故宮博物院藏南宋《蕉陰擊球圖》中,高桌後支頤觀看的女子,面前放著一柄尚未完全收攏的摺扇,扇頭繫著長長的紅流蘇,從桌邊垂了下來。摺疊扇的細節,應是被畫家當作時尚擷入畫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