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知瞭望哥 了不起頻道
摺扇,
用時散開,聚頭扇尾,
方寸之間,拂像萬千。
是中國人袖袋裡的一部醒世哲學。
望哥發現中國好手藝
蘇州站 · 姑蘇摺扇
一扇輕搖曳,清風徐徐來。
大家好,我是知瞭望哥。
來到蘇州的這幾日,正值處暑,但這裡煙雨溫潤的天氣反倒讓我頗感自在。
乘著夏日徐風,我們來到了蘇扇大師王健的工作室。
與扇相伴40年
起源於一聲吆喝
「我只想做有意思的事情「
王健,中國最會做摺扇的手藝人之一、蘇扇大師,他成功復原了漢代合歡扇、明式烏泥金扇、南齊腰扇等歷代名扇。
從扇骨到扇面,王健是為數不多能夠完成摺扇全套工序的手藝人。
不過誰也不會想到,四十多年前,王健是被木雕廠拒絕之後,「誤入」扇子行業的。
年輕時的王健正逢畢業找工作時期,他一心渴望木雕技藝,卻被木雕廠拒之門外。
這時他在扇子廠門口聽到了一位老先生的吆喝:「我們這裡很好玩的,快進來看看吧!」
誰能想到一聲普通的吆喝,讓王健的一生與扇子緊緊連在了一起,他的制扇之路,也從此刻開始。
進廠後的王健被分配給了江南扇王徐義林做徒弟,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光製作結構簡單的扇骨,就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
就拿第一道來說,泡竹子的水池又髒又臭,大雪天裡水池裡結了冰,要取竹子就得把厚厚的冰層鑿開,伸手進去撈。
那時的王健手被凍的連伸都伸不開,吃飯都要把手慢慢掰開。
很多學徒陸續打起了退堂鼓,與王健同齡的一批學徒有六七十個,最後留在制扇行業裡的就只剩下兩個,其他人都改了行。
但王健說:「我喜歡有意思的事情,能多動一點腦筋,而不是每天都做相同的工作。」
於是便幾年如一日的鑽研製扇工藝,自己打磨學習雕刻,甚至花了10年時間去學做扇面,而這一學,就是近40年。
雖然文人摺扇的開合,大小差不多,但還有很多造型上的講究,就拿扇頭來說,就有很多種。如:方根、和尚頭、古方、瑪玡、燕尾頭型、葫蘆頭型、玉蘭頭型等等。
為了恢復這些造型精美的摺扇,王健翻閱很多資料去嘗試製作,為此還研究了開發了不少做扇子的專用道具。
「學會做扇子至少要3年,學好得再加3年,想要做成扇藝,還得再有個十年時間。」
「傳承它是我的責任,如果不答應將技藝傳承下去,就不要做我徒弟。」
做王健的徒弟,要滿足三個要求,第一個是人品好;第二是對扇子有奉獻精神,不能學會技藝只用來掙錢,要為扇子做些事情;第三就是要熱愛扇子。
▲王健的兒子兼徒弟
從2007年開始,王健幾乎每年都自費做一次個人的展覽,目的在於讓人們與扇子面對面交流。
王健覺得一把扇子放在玻璃櫃裡展覽,人們只能看不能摸,就算鼻子貼到玻璃柜上壓扁了也看不出什麼。
只有讓人真正上手摸一摸扇子,才能做到一種共享。
所以不論多貴重的扇子,只要遇到愛扇子的人,王健都會拿出來讓人把玩。
王健認為這才是「玩扇子」,也是真正地感受扇子。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的人了解扇子,將扇文化傳播出去,繼而傳承下去。
一把摺扇
存八載,用百年
以「年」記的工藝
蘇扇的制扇技藝分為扇骨、扇面和扇刻,常人只單學一門,很少有人能全部精通.
王健說,全部學完要二十年時間,其中扇骨最基本要學三年,三年也僅是練練手法,如果想要做得更細緻,起碼需要六年時間。
多年來,王健拒絕將自己的扇子工業化,堅持手工制扇,守護著自己對藝術品追求的初心。
為了確保扇骨的材質,王健每年冬天都會親自到竹林中去挑選竹子,
選好的竹子也並不是都能用,這些竹子往往要放上20年,期間有些竹子會發黴壞掉,優勝劣汰後剩下的才能夠達到制扇所需要的緊密度,用這種材料做出扇子,能夠長久地保存下去而且不易變形。
純手工製作的扇子在於精而不在於多,一把扇子往往要付出很多時間與心血,這也是王健每年僅製作十把扇子的原因。
p.s.:很多人不知道為何訂購他的一把扇子要等上十年,現在的你或許有了答案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正是這種對制扇工藝極致的追求,王健才能成為一個「扇藝人」,與扇子交流,賦予每一個扇子獨特的意義,是他作為「扇藝人」的堅守。
不瘋魔不成活
他為扇而生
「復活」摺扇的600年風雅
看過好扇子的人,就能懂,扇子的魅力在哪兒。王健也是這樣。
在還是學徒時,一把明代的泥金扇被送進蘇州扇廠修復。金色扇面奢華含蓄,整體輕簡素雅、古樸大氣,令王健驚嘆不已。
或許就是這一眼,讓他一定要恢復泥金扇面的技法。
泥金扇面光澤細膩、紋理淡雅,在光線變化下尤顯通透靈動,是書畫者描繪一年四時風雪雨霽的絕美搭檔。
有人作詩稱讚:「夜月泥金扇,春風暖玉屏,賞四時雨雪陰晴。」
王健復原的「泥金扇面」,能很好地融金於紙,光澤清雅彰顯富貴,更不影響紙張吸水性。
而這一工藝,王健學習摸索了十六年的時間。
烏木扇骨排布挺直妥帖,正扇面通撒大塊金,背面撒以細碎的蘭花金,重量保持在二兩以內,放在手中,能夠真切感受到手工藝的溫度。
採訪Q&A
望哥:您目前為止最滿意的一幅作品是什麼?
王健:滿意的作品有很多,其實應該這樣來理解,我不喜歡的東西是不會給別人的,我會自己留著,因為它不夠成熟;而我做出來的每一把扇子都是我花了一番心思的,它們沒有高低之分。
望哥:您平時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哪裡?
王健:我每年會修復很多把扇子,每個時代的扇子風格都各不相同,所以我會把他們全部分出來,當作自己的一個原始的積累,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
望哥:您修復過很多扇子,最喜歡的是哪一種風格?
王健:我最喜歡明代的扇子,明代的物件都比較清雅,沒有過多的修飾,而且很輕巧,明代以人為本以輕為貴,對材質的要求也很高。清代的扇子比較花哨,裝飾的東西比較多。
望哥:您平時除了做扇子還有什麼其他的愛好嗎?
王健:我平時除了做扇子還會做些小玩意,比如痒痒撓什麼的,除了做展覽平常也很少出去活動,偶爾會做做雕刻。
原標題:《一把摺扇存八載用百年,真正的摺扇玩家,都在他的訂單本裡排著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