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摺扇擁有眾多流派,其中,植根北京的木製摺扇極具皇城風範。已過耳順之年的鄭寶元就是木製摺扇的作者,他的制扇基礎源自一門看似與制扇毫不相關的學科——數學。
↑「黃金分割定律」的引入,使扇子更加美觀。
↑鄭寶元制扇之前先要繪製大量圖紙,反覆研究各部分的尺寸比例,將數學理論與思維引入其中。
鄭寶元生在北京,祖輩就喜歡玩扇子,並和當時北京有名的戴記扇莊的一名王姓夥計相熟,學會了修扇子、做扇子。鄭寶元回憶,「我小學的時候,一到假期,就回通州老家去照顧爺爺,爺爺教我做各種玩意兒,我就也學會了做扇子。我大學專業是數學,畢業後又當了十幾年數學老師。後來下海做起服裝生意。」
在經營服裝的過程中,鄭寶元發現時裝款式更替得太快,不像傳統工藝,時間越長越耐看。隨著人們追求傳統文化的升溫,鄭寶元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玩」起了扇子,但是,他注意到,市面上很少見到木製摺扇,好的木製摺扇更是難得一見。在他眼裡,竹製摺扇是屬於南方的,因為南方產竹子,南方人更熟悉竹子的特性,而傳統的北方摺扇則是木製的,特別是應該採用珍貴木材。於是,鄭寶元開始採用名貴木材制扇。在製作過程中,他將自己的數學知識運用其中,不僅使所制摺扇獨樹一幟,還彌補了南方摺扇的不足。
制扇的木材在完成切割後,要進行七天七夜的烘乾處理。
在扇骨的設計中,鄭寶元既繼承傳統樣式,也在融入先人未曾融入過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
以前,制扇扇肩的位置通常是憑經驗,或者約定俗成,沒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很難統一,甚至影響美觀。「我經過反覆琢磨,採用數學中的『黃金分割定律』確定扇肩的位置,因為引入『黃金分割定律』使扇形發生變化,扇子更加美觀。」此外,鄭寶元還更加注重扇頭、扇釘等受力點的設計,他運用所學,力求每處設計更加合理。鄭寶元進而提出一系列評價摺扇的美學標準。他認為,一把摺扇的好壞還要看它的外形是否「規矩」,即成扇外形是否規整。
鄭寶元用自己設計製作的設備將木料加工成扇骨。
鄭寶元獨創扇子小骨榫卯插接設計,在窄窄的小骨上開出5毫米深、5毫米寬的榫兒,再進行「小苗」插接,解決了木扇製作、修復工藝上的瓶頸。
此外,鄭寶元還獨創小骨採用榫卯結構的插接設計,在小骨中間部位用榫卯工藝將扇子的「小苗」與扇子的小骨拼接而形成「臺階」狀,不僅將扇紙與扇骨在外觀上做到了統一之美,還不會在兩者過渡部分顯得突兀,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扇紙。小骨變寬還便於實現更多造型設計,融入更多文化元素,他的此項設計獲得了國家專利。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本報記者 程功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