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黃金分割數」與連分數恆等式

2021-02-15 數行者

在一次學校值班的過程中,查完最後一個寢室,已是夜裡十點多了,拖著疲倦的身軀鋪好床鋪,讓自己摔倒在被子上,很舒服!掏出手機,打開微信,批閱「奏章」.

一個陌生的微信號閃現,一個網名叫「M」的人給我發來了遠方的信息。趕緊打開看看,「老師,您好!我想向您諮詢一下有沒有一個恆等式是連分數形式的?」我瞬間有一種懵逼的感覺!趕緊搜腸刮肚自己可憐的數學記憶,好像在北大張順豔老師的《數學思想方法》課程裡看到過「連分數」的相關概念和一些式子.但,隨著時光的流逝,我也把這些知識早已經還給張順豔老師了.「叮咚」,有一條信息再次發來:「除了拉馬努金公式。」說實話,那一瞬間,一股崇拜之情油然而生,這是誰啊?問我這麼專業的問題.「是一個等於黃金分割的式子,您有辦法可以查到嗎?」我趕緊百度了一下,還真沒發現有相關的主題和關鍵詞.

在我思考的瞬間,又來了一連串的信息:「老師,具體情況是這樣,我是一個高中生,最近意外發現一條公式.」我的眼鏡差一點掉在床上,弄半天是個孩子在跟我聊他的數學發現,現在的孩子,真不得了!這就是我當時的想法.我的好奇心也被激發起來,我不得不承認,我被這孩子抓到心了.「能把你的發現跟我分享一下嗎?」我試探著問道.「數論不是我的強項,希望你能像拉馬努金一樣,取得新的數學發現.你的公式可以證明嗎?」「所有的發現絕非意外,那是積累到一定程度的頓悟」我心虛的如是說.「老師,不好意思,我已經證明了,但是我覺得太簡單了,我寫一下您看看,真的很不好意思打擾您.」我真的太高興你來打攪我了,我心中竊想.「沒事,交流數學思想和方法,不論難易,不分年齡.」

在我焦急的等待中,孩子終於把他的發現發送了過來,他把演算的過程寫到練習本上,拍照給我發了過來,「M」的發現是這樣的:

看了「M」的演算過程,又是神奇的「黃金分割數

其中,我們不難看出黃金分割數的獨特性質:1加黃金分割數的和的倒數還等於黃金分割數.

到此,我還好奇於一個問題,於是,我給M同學發送消息:「你是怎麼發現這個規律的呢?」很快,答覆就過來了「我是意外玩計算器的時候發現的.」看來,數學實驗對於數學研究和數學發現還是很有意義的.不讓學生使用計算器和圖形計算器,以及電腦來學習是嚴重的落伍行為啊!

後來,我在給數學系的學生上課的過程中,把這個孩子的發現帶到了我的課堂上,以強調「觀察與試驗」方法之於數學學科的意義和價值.引起了這些大學生的廣泛興趣,上完課的當天晚上,我們班的「靜靜」同學也給我發來微信:「老師,在嗎?可能你已經睡了,我剛才算了一下,您今天講的那個連分數的恆等式,應該不是只對黃金分割數適用.」這簡直沒法睡覺了都!我的精神瞬間燃燒起來,開始認真研讀靜靜同學的發現.她的演算過程是這樣書寫的:

「厲害,再努力一步,看能否創建出連分數恆等式,加油!」我繼續鼓勵她進一步探索.其實,有了上面到n的通項公式,連分數表達式已經顯而易見了:

這裡面又蘊含著什麼更一般的數字規律呢?我相信深入研究下去還會有更加驚人的發現.聰明的你,能繼續我們的探究嗎?期待更多人的參與和回復!

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無疑這兩個孩子的觀察力是很敏銳的,他們的邏輯思維是很強悍的,這也正是數學帶給我們的快樂和幸福所在.我們還可以看到,分享與合作之於研究的價值和意義,高深的我們姑且不論,最起碼,分享與合作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快樂的研究,而不是苦逼的鑽研.

相關焦點

  • 0.618,神奇的黃金分割:一個偉大的發現!
    附:黃金分割數前面的32位為:0.61803398874989484820458683436565…一、黃金分割的起源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研究過正五邊形和正十邊形的作圖,關於黃金分割比例的起源大多認為來自畢達哥拉斯學派。1:0.618就是黃金分割,這是一個偉大的發現。
  • 解讀:斐波那契數列,黃金分割數,連分數之間的巧妙聯繫
    這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數列,你會發現後一個數永遠是前兩個數之和這樣無限寫下去形成一個數列,後一個數比前一個數會不斷趨近一個數值:1.61803398.......即黃金分割數我們設數列趨於無窮大時,等於Φ因為後一項等於前兩項之和,
  • 神奇的連分數和無理數
    連分數和無理數有許多有趣的性質,本篇我們就來了解下:如下是個簡單的連分數,不斷的替換1,就得到1的連分數如果我們把第一式子的1替換成2,依然成立,就得到2的連分數繼續往下你就會明白我們來看無理數的連分數可以寫成發現2後面的小數和根號2的小數一樣所以重複下去就得到根號2的連分數你會發現根號2的連分數是有1和2組成如圖是黃金比例的連分數
  • 數學之美:「植物身上的黃金分割」
    ——我們只有找到這個評判方法,才能理性分析「植物身上的黃金分割」究竟好在哪裡。我們先說方法,再說原理方法出乎意料的簡單:寫成連分數之後,大分母越少越靠後的數,越好。在這裡,所謂連分數就是這樣形式的分數:
  • 拉馬努金恆等式,一個初中生能看懂並能證明的神奇公式。
    拉馬努金恆等式2016年4月8日在英國上映了一部名叫《知無涯者》的電影。電影講述了印度數學家斯裡尼瓦瑟·拉馬努金(1887.12.22~1920.4.26),短暫而傳奇的一生。拉馬努金出生貧寒,沒有受過專門的數學訓練,但天資聰穎,完全靠自學。直到1913年,得到英國數學家哈代的賞識,他的數學才華大放異彩。
  • 拉馬努金恆等式,一個初中生能看懂並能證明的神奇公式
    -01-拉馬努金恆等式2016年4月8日在英國上映了一部名叫《知無涯者》的電影。-02-拉馬努金恆等式的數學邏輯下面我們以今天中學生的認知來看其中的數學邏輯第3層根號裡的數:5²=25;第2層根號裡的數:4²=144;第1層根號裡的數:3²=9;√9=3理所當然是個恆等式。
  • 神奇的黃金分割法
    它的各種神奇的作用和魔力,屢屢在實際中發揮我們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黃金分割線的畫法 絕大多數分析軟體上都有畫線輔助功能,黃金分割線的作圖比較簡單,畫法如下: 1、首先是找到分析軟體的畫線功能將其點擊; 2、在畫線工具欄中點擊黃金分割選項; 3、如果價格正處見底回升的階段
  • 斐波拉契數列與黃金分割的關係,數學的神奇你想不到
    神奇的數學斐波拉契數列大家都很熟悉,一個每一項都等於前兩項之和的數列,比方說第一個數字是1,第二個數是1和1前面那個數的和,而1前面沒有數,於是第二個數也是1,第三個數就是第一個數和第二個數的和不出所料,當然有,數學家發現,這個數列竟然可以和黃金分割聯繫起來。當這個數列越排到後面,數字變得越來越大的時候,後一個數比上前一個數的比值就越接近0.618(34/55約等於0.618),是不是很熟悉這個數,沒錯,就是黃金分割的近似值。
  • 你知道神奇的黃金分割律是多少嗎?
    是一個極為神秘而又迷人的數字,它有一個美妙動聽的名字——黃金分割律,它是古希臘著名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於2500多年前發現的。古往今來,這個數字一直被後人奉為科學和美學的金科玉律。在音樂,藝術,建築和生物學中,都有他們的影子,希臘人用黃金分割律建造了巴特農神殿,大秦的兵馬俑,它的垂直線與水平線之間竟然完全符合黃金分割律的比例!我們一起來發現黃金分割律在大自然中的神奇妙用!
  • 神奇的極化恆等式——向量解題大招
    極化恆等式
  • 向量極化恆等式
    個人簡介:衛鋒,2008年高考分數大陸範圍內僅次於清北線,大學本科數分高代課程平均分99分,數學基本功過硬。現為忻州一中數學教師,教學成績優秀,有一定奧數教學經驗,擅長高考數學培優。具有一定論文寫作和圖書編寫經驗,但經驗尚少,希望有機會向各位大佬學習和請教,望不吝賜教。
  • 交易法 | 神奇的黃金分割法
    它的各種神奇的作用和魔力,屢屢在實際中發揮我們意想不到的作用。頂,鬆開滑鼠左鍵系統即生成向上反彈上檔壓力位的黃金分割線。把階段性的頂點(1.000)作黃金線分為:0.809、0.618、0.500、0.382、0.191每一條線都是強支承位,強式股,股票大多在0.809線止跌反彈,弱勢股到0.618線或0.382線等,據黃金線炒作,比較安全!從高位下落不到0.618線附近,不要作為黃金線的起點。沒有一底比一底高的股票低點,不要作黃金線起點。
  • 趣談黃金分割(一)
    「黃金分割數」.    首次將這種比例冠以「黃金」美稱的是達·文西.在「現代會計之父」帕喬利(L.Pacioli)的《神奇的比例》一書中,達·文西作了插圖,還對各種圖形中的黃金分割數作了精彩的描述.比如,將3個黃金矩形對稱地互相交叉,每個都與另外兩個垂直
  • 利用對數恆等式解題
    利用對數恆等式解題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中學(230000) 鄭 良 錢兆雲摘要 文章以6 道試題為載體,給出不同的解法,通過對比呈現對數恆等式在構建函數、求參數取值範圍、證明不等式等方面的應用,並給出評析與思考.
  • 數學界有5個神奇的數字,除了黃金分割和圓周率,剩下3個是什麼?
    在數學界,有5個神奇的數字,背後都藏著數學界的真理,你知道幾個?自然底數e自然底數e的值約為2.718281,提起它就容易讓人想到歐拉公式,公式中就有自然底數e,不過歐拉本人並不是自然底數的發現者,第一個發現它的人是瑞士數學家雅各布,出身於伯努利家族,他的弟弟是歐拉的老師。
  • 歐拉恆等式 - 上帝創造的公式
    其中當x=π時,變成eiπ+1=0,稱為歐拉恆等式,被數學界譽為「數學中的天橋」,更被數學家們評價為「上帝創造的公式」。這個公式之所以令人著迷,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它將兩個超越數(自然對數底數e和圓周率π)聯繫到一起;  第二,同時包含了虛數單位i和自然數單位1;  第三,包含了數學界偉大的發現0。
  • 向量專題中極化恆等式的應用2
    之前寫過一篇極化恆等式的小專題,連結為解析考前訓練7.用極化恆等式解決向量數量積取值範圍問題,本次內容為極化恆等式的一些補充。a,b數量積,向量a,b的乘積用極化恆等式的形式寫出後發現與向量a,b之和的模長與向量a,b兩終點之間的距離有關,即|a+b|只與上圖中AB的距離有關,找出|AB|的最小值即可。
  • 初中數學:代數式的恆等變形及恆等式證明的方法、技巧解析
    在初中數學中,代數式的恆等變形是重要的知識點之一。如果兩個代數式在字母允許範圍內的一切取值,它們的值都相等,則稱這兩個代數式恆等。所謂恆等變形是指在字母允許的範圍內,把一個代數式變換成另一個與它恆等的代數式。
  • 這樣求極限——厲害了,我的對數恆等式!
    有一些題我們可以利用我們前幾期講的重要極限,但是並不是所有都適用,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化繁為簡的一種方法:對數恆等式。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在求極限過程中常用的對數恆等式:對數恆等式我們來看一道題吧:題1我們不難看出,這道題屬於1^∞的形式,我們可以用重要極限來求,當然,對數恆等式也是完全ok啦:
  • 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歐拉恆等式?
    之前解釋過歐拉對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的解釋,也探討了著名的皮克定理是如何發現、探索、猜想和證明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另一個相關的知識「歐拉恆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