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你,如果與985大學發生關聯,會以怎樣的方式呢?通常是碩士畢業,亦或本科畢業經過幾年社會的吊打,想著是不是咱也要考個研究生讀讀。然而,李晟曼,這個94年的美麗小姐姐,已經華科博士畢業,並同年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
李晟曼,21歲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畢業,同年(2015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科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專注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
通常來講,如果能在40歲之前,獲評985大學教授,應該說都是非常年輕,非常優秀了。如果能在35歲之前獲評副教授,不誇張地說那已是出類拔萃、百裡挑一了。而今,華科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的李晟曼博士,26歲畢業即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讓我們看到了如今重點高校在職稱評定上的銳意突破與大膽革新。納米材料、微納電子器件、電路設計與集成這些新興的高精尖行業,老一輩學者與中年骨幹科研工作者們的辛勤付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將來取得突破性地進展與超越,確實有賴更多85後、90後,甚至95後的承上啟下、開拓創新。
華為這幾年不斷通過「天才少年」計劃,以200萬甚至更高的年薪招攬傑出少年科學專家,多位25至30歲的年輕博士脫穎而出,得以站上更高的平臺,沒有太多生活的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科研創新與突破。
華為的任正非真的深諳如何發揮人才的最大效能,既要給其寬廣的平臺,也要給其極具競爭力的待遇。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少吃草,並不是科學的策略。同理,面對確實出類拔萃的人才,高校打破常規、慣例,在職稱評定上給予其傾斜,大膽破格聘任,相信也可以對原本就已非常優秀的人才形成更大的激勵,從而助力其取得更大的科研進步,形成良性循環。
少年強則中國強。相信隨著一批又一批越來越多的年輕科研工作者人盡其才,在更合理、給力的平臺上盡情揮灑他們(她們)的智慧與力量,我國的科研水平與科技競爭能力也會在未來的5到10年裡更加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凸顯大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