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小夥伴玩一起,說起屬什麼生肖,大抵都有類似這樣的對話「我屬老虎,吃掉你只兔子啊,哈哈哈」「我屬龍,你們見過龍嗎?」……
生肖,亦可稱十二生肖,是我國一套紀年符號,即用十二種不同的動物來表示不同的年份的方法,每十二年一次循壞,這十二種動物排列的順序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開始於鼠,結束於豬。
「吉日庚年,即差我馬」《詩經》,我國春秋時期關於生肖的最早記載,秦朝出現系統的文獻《日書》,而後不斷發展流傳,魏晉南北朝時,十二生肖開始為普通大眾廣泛使用。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的的由來
十二生肖的的由來,有一個學術界較認可的說法是,十二生肖源於古代原始氏族的圖騰。圖騰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祖先、保護神。在遠古採集、狩獵階段的社會,先古人們對於動物大多懷有崇拜敬畏之情,所以,動物是被選為最多的圖騰。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影響下,開始使用動物作為紀年的方法,之後逐漸演變,成了我們了解的十二生肖。
自然界的動物肯定是不止十二生肖中,鼠、牛、虎、兔……除了龍這個虛構的十一個動物,至於選擇這十二個動物作為生肖,先輩祖先們是經過長時間不斷的改進,這些和古代生活息息相關。
有關十二生肖的的由來,還有很多民間傳說,比如,玉皇大帝選十二生肖的傳說、佛祖選十二生肖傳說、黃帝選十二生肖傳說……
今天我們似乎很少用十二生肖表示年齡(即使存在),當別人問起你的出生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回復的几几年,但先輩留給我們的十二生肖,是一種民俗沉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是不該被我們忘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