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打繩結、做心肺復甦,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家長齊上陣(圖)

2020-12-13 網易新聞

  在掌握了應急自救知識後,小記者們分為A、B、C三組進行輪流實戰演練,不少家長也加入到學習的隊伍中。

  A組小記者先體驗心肺復甦。「右手疊放於左手手背,十指交叉,將掌根部置於兩乳頭中心位置,手臂伸直,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壓,連續按壓30下……」小記者們在曹文的指導下,輪流對模擬人進行心肺復甦。曹文還告訴孩子和家長,心肺復甦並不複雜,只要多加練習,就能很快掌握按壓的位置、按壓的力度和深度。

  B組小記者學習如何打繩結。原來,在發生火災時,如果樓層不高,想從窗臺逃生,但是又沒有足夠長的繩子,可以用結實的繩子、被單或者窗簾打結連接起來。根據不同用途戶外繩結打法很多,有平結、漁人結、水手扣等。小記者們學得熱火朝天,家長們也躍躍欲試,拿著繩子請教老師更多複雜的結繩打法。

  「當吃果凍或者糖果時被噎住,你們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呢?」「喝水拼命咽下去」,「拍打背部」小記者們七嘴八舌。「錯!這種方式不僅不起作用,還會將異物更加深入呼吸道!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背後抱住受害者,一手握拳,向上用力衝擊其腹部,反覆實施,直至吐出為止。這兩種方法叫做『海姆立克急救法』。」曹文向C組小記者介紹了被噎住時正確的急救方式。在一旁的家長們則現場就抱起孩子做起了演示。

  此外為了讓孩子和家長遇到危險時能更好地保護自己,曹文還講解了在遇到踩踏事件時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並現場模擬擁擠和摔倒時的情景,指導小記者和家長及時作出正確反應。

  「寒假裡,孩子獨處和外出的機會多了,遇到危險的機率也比平時高。今天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不光是小記者,就連我們家長也學會了很多知識。特別是打繩結、海姆立克急救法,在野外如何求救等都是非常實用的,希望這樣的活動以後可以多舉辦,可以走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學會應急自救知識。」赤壁路小學小記者徐琰楓的家長說。 見習記者 何潔

本文來源:南京龍虎網-南京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你們要的小兒心肺復甦和海姆立克急救法教學視頻,來了!
    關於小兒心肺復甦和海姆立克急救法,在之前的文章中,嘟媽都有講解。 但是有很多家長留言,要求看視頻版本的教學方法,這樣更加方便學習和理解。 嘟媽找了兩個相對權威的版本的教學視頻,供家長朋友們觀看。有任何問題歡迎評論區或者後臺留言和嘟媽溝通。
  • 異物卡喉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目前最有效方法
    如果情況緊急,危及生命,家長應及時採取急救措施。」黃玉芬說,應對異物吸入最有效的方法是海姆立克急救法,這是目前搶救成功率最高的方法,每個家長都有必要學習一下。「海姆立克急救法和心肺復甦術通常要一起使用,當氣道完全堵住時,先實施海姆立克急救法,當病人失去心跳時,就要用心肺復甦術。」
  • 6歲孩子吃花生窒息死亡 海姆立克急救法不能挽救他
    其實ERC(歐洲復甦委員會)是推薦背部拍擊的,只不過這個時候不行。當然背部拍擊沒有起效。把孩子倒立、倒背更不管啥用!氣道異物阻塞了氣道,導致了無法呼吸。如果是第一時間發現,孩子還有意識,可以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具體操作圖示如下:
  • 海姆立克急救法——媽媽必備安全技能
    可就算發現了,是否有人會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呢?從開始加輔食起,爸爸媽媽就需要學習如何應對寶寶噎食的問題。年前璐璐曾發過寶寶開心過年指南——附海姆立克急救法,發現其中介紹的有關嬰兒急救的方法有幾點錯誤,特在此更正。我們要特別感謝急診醫生夜鷹的專業與嚴謹。
  • 寶寶嗆咳—海姆立克急救法,你重視了麼?
    他們第一時間進行了氣管插管,5個醫生輪流上陣,不間斷為奇奇做心肺復甦,按壓超過3500次,奇奇心跳才得以恢復。醫生告訴記者:「發現他氣管裡面有很多香蕉,特別是在聲門那個地方卡到有香蕉,我們及時把裡面的香蕉清出來。預計他心跳停止有40多分鐘。」醫生判斷可能存在腦損傷,預後較差。
  • 海姆立克急救法|腹部|氣管|海姆立克急救法|呼吸道異物
    一.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急性呼吸道異物堵塞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由於氣道堵塞後患者無法進行呼吸,故可能致人因缺氧而意外死亡。海姆裡克腹部衝擊法(Heimlich Maneuver)也稱為海氏手技,是美國醫生海姆裡克先生發明的。
  • 海姆立克急救法!家長必會的急救法寶,抓緊黃金急救的5分鐘
    對孩子的急救,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海姆立克急救法。不管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還是後期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心肺復甦術,所有急救的前提都是需要我們先有一個比較理性的判斷。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準確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
  • 海姆立克急救法!家長必會的急救法寶,抓緊黃金急救的5分鐘!
    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海姆立克急救法包括對成人的急救、對兒童的急救、對嬰幼兒的急救和自救。今天我們先來說說對兒童的急救和對嬰幼兒的急救。我們把它分為不滿一歲的嬰兒和一到八歲的兒童。不管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海姆立克急救法,還是後期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心肺復甦術,所有急救的前提都是需要我們先有一個比較理性的判斷。
  • 每個家庭必須學會的海姆立克腹部衝擊急救法,家長必讀!
    當有孩子因為異物堵住呼吸道時,會不會使用海姆立克腹部衝擊急救法將給孩子帶來兩種命運。 因此,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海姆立克腹部衝擊急救法! 什麼是「海姆立克腹部衝擊急救法」? 海姆立克腹部衝擊急救法(現在統一稱為「腹部衝擊法),是通過對腹部向內向上短促多次的衝擊,使膈肌上抬,產生向上的壓力,壓迫兩肺下部,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形成一股氣流。
  • 社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助阿婆脫險
    陳奇麗看情況緊急,立即實施自己學過的急救知識,讓阿婆轉危為安。  據陳奇麗的描述,她趕到現場發現阿婆情況有點不對勁,「我當時就問她,哪裡不舒服。她說不出話,眯著眼睛,臉色發青,後來眼角都憋出了眼淚。一直用雙手在胸口的位置下推。我判斷可能是吃飯時噎到造成窒息,就想到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在周圍人員的幫助下,她扶著鄭婆婆站立起來,並第一時間松解了鄭婆婆的外衣。
  • 這個老人去世了 他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救了無數人!
    「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全球搶救異物誤入氣管患者的標準方法,被稱為「生命的擁抱」。 近日,發明針對鯁喉引發窒息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美國外科醫生海姆立克因心臟病發作的併發症,病逝於辛辛那提一家醫院
  • 吳寧二校:家長志願者進校園之「心肺復甦術」培訓
    12月17日下午,吳寧二校邀請了六(2)班家長志願者——東陽市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長陳倩倩進行了「心肺復甦術」知識講座和現場教學。  心肺復甦術是一項基本的急救技能,它能大幅提高呼吸驟停者的心率。研究證明,大腦細胞缺氧4-6分鐘便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傷,若沒有進行基本生命支持術,每分鐘生存機會下降7%-10%,而心肺復甦術在危急時刻「搶」回病危病人的生命。
  • 所有家長都該了解這2種急救法
    當然,在做心肺復甦之前,別忘了撥打急救電話。如果寶寶身邊不止一個家長,最好在一發現寶寶食物卡在氣管裡,就撥打急救電話求助。
  • 海姆立克急救法,家長必備,真的可以救命!親身體會
    於是,我立馬將孩子抱起,用之前在網上學到的海姆立克急救法,使勁拍打了孩子的背部,拍打了幾下後,孩子將一整塊零食吐了出來,唾液中還摻雜著些許血絲。孩子吐出來後,緊緊抱著我,一直哭著,於是,我開始教育孩子,零食應該嚼一嚼再吃,不然會卡住喉嚨。
  • 有孩子的家庭必須要掌握的《海姆立克急救法》
    現在大多數的家庭都有孩子,在孩子的飲食、穿衣、教育上每個家長都是儘可能給孩子最優質的條件,例如按照月齡給孩子精心搭配營養美食,成長到一定年齡段給孩子上早教,開發右腦,到了上學時期給孩子選擇優質的學校,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些方面大多數父母都做得很好,但是日常當中很難避免一些意外的發生,例如吃東西過硬,過急,容易讓異物阻塞呼吸道,孩子就會出現無法自主呼吸的情況,搶救不及時還會失去生命
  • 「育兒園」嬰幼兒氣道卡異物 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很重要
    嬰幼兒氣道卡異物 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很重要專家簡介:曹曉鋒,兒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甘肅省人民醫院兒科醫生。省醫師協會兒童慢性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兒童重症肺炎、肺不張的支氣管鏡灌洗及支氣管異物的取出術,兒童胃鏡檢查及消化道異物取出術等兒童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
  • 山東教師用「海姆立克法」救人,這項急救法你了解多少?
    近日,山東泰安一六年級學生上音樂課時,誤吞原子筆的零件卡住氣管,老師緊急採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對該學生進行施救。最終學生順利吐出異物,轉危為安。如果你身邊有人被噎住了,拍背、摳嗓子的方式都是錯誤的,正確的處理方式就是:海姆立克急救法。那麼,到底什麼是海姆立克急救法?生命的擁抱:海姆立克急救法海姆裡克腹部衝擊法(Heimlich Maneuver),是美國醫生海姆裡克先生發明的。
  • 海姆立克急救法一定要學啊
    平時家人最好能學習一下心肺復甦、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關鍵時能用得上。」海姆立克急救法。【來源:錢江晚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 這份急救實用手冊,請人手一份心肺復甦四部曲
    這份急救實用手冊,請人手一份心肺復甦四部曲01判斷判斷是否心臟驟停。如果遇到有人突然倒地,立即輕拍雙肩,大聲呼喚,檢查意識是否存在;如果意識喪失,立即用5~10秒鐘的時間通過觀察胸部有無起伏判斷呼吸是否存在。
  • 3歲幼童吃饅頭被噎死,海姆立克急救法必須學會
    她給孩子做了20分鐘心肺復甦,但沒有救回來。她對女人說:「你孩子已經不行了……」   聽到這句話,女人哇地哭了。「孩子沒死,還有希望,我要打120。」女子打了120,隨後一輛救護車又將孩子送去別的醫院。可惜,結果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