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多家長和老師都疼痛的問題。我們臨床中也經常遇到這樣小患者,現代醫學稱之為注意力缺陷多動症。這類患兒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 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衝動,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長和教師感到沒有辦法;還有一些孩子表現為頻繁的眨眼睛。
小兒多動
這裡先舉兩個比較典型的病例:
病例(1)
患兒為9歲男童,從小脾胃功能欠佳,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反覆出現鼻炎等症狀;從2017年開始,出現明顯的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多動表現,食慾欠佳,挑食,舌質淡紅略胖,有齒痕。這個患兒很明顯的的有脾虛的症狀,比如食慾欠佳,舌質淡紅胖大有齒痕,包括免疫力低下都屬於脾虛。經過一段時間的中藥調理之後,免疫力明顯提高,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十天半月就感冒一次了,但是多動的情況仍舊比較明顯。進一步問診發現,患兒母親脾氣比較暴躁,對孩子十分嚴格,於是叮囑患兒母親儘量不對孩子發脾氣,嘗試與孩子多溝通,同時繼續調理脾胃,一段時間後症狀基本消失了。
病例(2)
患兒為6歲男童,從小脾胃功能不好,容易感冒,最近出現頻繁眨眼睛而且視力明顯下降,食慾正常,但是大便偏幹,嘴唇紅,舌質紅,少苔。這個患兒的多動主要表現在頻繁眨眼睛,讓家長苦惱不已,而且具有明顯的脾陰虛症狀。給這個患兒治療除了考慮脾陰虛外,還根據中醫的五運六氣理論,參考了今年五運六氣特點,一方面健脾,另一方面養肝,症狀也得到了明顯緩解。
從這兩個病例我們發現,病例(1)的患者以脾氣虛為主,病例(2)的患者以脾陰虛為主,因此無論脾氣虛還是脾陰虛都可能引起孩子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等小兒多動的症狀來。那麼為什麼脾陰虛和脾氣虛都會引起小兒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呢?
在中醫理論中,脾胃五行屬土,「土」具有生育萬物、承載萬物的功能;而我們的肝在五行屬木,就像我們自然界中的樹一樣,樹木紮根於土中,如果土地鬆動(脾虛)了,樹木就會站不穩,從而搖動,中醫稱之為「土虛木搖」。「土虛木搖」是中醫在診療小兒多動中非常重要的病機,也是確立小兒多動的治療調養的依據。
另外,肝木「搖動」就會產生風,風的特性是動,因此肝風內動也是小兒多動的一個原因。病例一中的小患者因為母親管的言,而且脾氣暴躁,導致了孩子出現肝氣不舒的情況,所以在後續治療中特意叮囑患兒母親不要因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發脾氣,而是輔助以心理疏導,溝通交流,肝氣調達了,也就不會因為肝氣鬱結而生「風動」了。
那麼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關心體諒患兒,對其行為及學習進行耐心的幫助與訓練,要循序漸進,不責罵不體罰,稍有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
(2)訓練患兒有規律地生活,起床、吃飯、學習等都要形成規律,不要過於遷就。、
(3)避免食用有興奮性和刺激性的飲料和食物。
(4)食療小妙招
梅花粥
梅花粥(《山家清供》)
組成:白梅花6g,粳米100g。
製作:將白梅花洗淨,備用;將洗淨的粳米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按常法煮粥,待粥將熟時,放入梅花,稍煮片刻,即成。 用法:空腹食用,每日2次。
這個食療方以白梅花為主,白梅花味苦、微甘、微酸,性涼,《天目山藥用植物志》中記載其有「平肝理氣,滌痰熱」之功;粳米就是我們日常食用的大米,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白梅花和粳米一起煮粥,氣味芳香,健脾疏肝,無論脾陰虛還是脾氣虛的小兒多動皆可作為食療方。
作者簡介:陳越,執業中醫師,五運六氣理論研究及實踐者,中醫健康養生博主。本篇版權作者所有,盜版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