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學者黃文政:老齡化背景下需統籌考慮生育、延遲退休問題

2021-01-10 齊魯壹點

「應該通過醫療保障給老年人更多的安全感,而在收入分配上要對年輕人更友善。」

隨著「實施」將至,延遲退休成為熱議的話題。

11月,《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為何要實施延遲退休?近日出版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以下簡稱《百問》)中提出,這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促進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在現行制度框架下,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計到2029年當期將出現收不抵支,到2036年左右累計結餘將告耗盡;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預計在2024年出現累計赤字。如不實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養老保險撫養比將從2019年的2.65:1下降到2050年的1.03:1。

為何我國老齡化發展如此迅速?老年撫養比的快速下降意味著什麼?在延遲退休的框架下,如何更好的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資源?

為此,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人口學者黃文政,解讀上述問題。黃文政指出,延遲退休與少子化關係密切,需要統籌考慮生育、老齡化、延遲退休等問題。

撫養比壓力提升

記者:如何評價我國老齡化的水平,為何發展如此迅速?

黃文政:2019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如果對比人均GDP排名和老齡化排名,可以看到我國的老齡化水平遠遠超過同等人均GDP國家:我國人均GDP排名70名左右,但老齡化排名非常靠前,而且佔比在快速增長。

造成這一局面的有兩個重要因素:首先是人均壽命越來越長,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年輕人口太少。我國現在的人口結構是一個「橄欖型」,這是由於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出生了較多的人口,因此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是中間大兩頭小,處於中間年齡段的人口較多,但是隨著生育率的下跌,未來老齡化的發展會越來越迅速。

記者:規劃《建議》輔導讀本文章預計,2053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的峰值,這一老齡人口的數據意味著什麼,如何影響國家人口安全和國際競爭力?

黃文政:4.87億的峰值是人數上的峰值,不是佔比上的峰值,因此並不意味著到了2053年老齡化會開始緩解。如果生育率繼續下跌,老齡人口佔比會持續提升。新出生的孩子很少,並不會立刻導致老齡化,而是會有一個延遲的效應。

老齡化的持續發展,對我們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競爭力會帶來衝擊:首先,老齡化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活力開始衰減,其次是整個養老體系的負擔越來越重,因為往裡面交錢的人少了,領錢的人多了。

具體來看,年輕人佔比的減少,意味著購房、購車等消費需求的減少。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很難與年輕人相比。我國的經濟目前發展良好,是由於現在有人口紅利,但是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的減少,需求也在萎縮,因此從人口上考慮,這種發展不可持續。

記者:你剛才談到了養老體系的負擔,能否從家庭和社會的角度談一下關於撫養比的問題?

黃文政:隨著老齡化的上升,社會撫養比也在下降,社會撫養比的意思是勞動力比上需要撫養老人的數量。如果老年人口上升,但年輕人的數量也在往上增長的話,這其實是沒有問題的,現在的問題是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在往下跌。如果年輕人在減少,老年人口又在增加,對整個社會和家庭的撫養比,是不是會產生一個特別大的壓力?

我們現在典型的家庭是「421」,也就是4位老人,兩個年輕的父母和一個孩子,那麼年輕人的壓力當然很大,老年撫養比當然很低。有一些老年人說,我不需要孩子撫養,我有退休金,但其實這背後的意思是一樣的。退休金的意思,並不是說一位老年人在年輕的時候,在工作賺到錢之後,把錢存下來給自己老年的時候使用,而是意味著有一個記錄的「功勞本」:你年輕的時候做了這麼多貢獻,老年的時候獲得收益。但實際上,老年人的商品和購買力,最終還是工作人口來創造的,退休金還是年輕人口去負擔的。因此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養老,本質上沒有區別,都需要年輕的工作人口去贍養,年輕人越少,撫養比自然越低。

老齡化背景下的就業

記者:因此需要實施延遲退休,主要是為了應對撫養比的持續降低?

黃文政:目前,我國老齡化較為嚴重,尤其是隨著老齡化的發展,未來退休年齡會越來越大,這是一個無法避免,而且會持續的過程。

但我們需要面對一個現實,那就是除了少數工作外,大部分老年人在年齡提升之後,工作效率、反應速度、體力等都比不上年輕人。現在,不少企業招聘都提出一定的年齡限制要求,需要考慮如何更好的利用老年人的勞動力。

記者:你覺得有什麼辦法更好的發揮老年人的勞動力?

黃文政:我認為,還是要和目前少子化的現狀聯繫起來。現在的一個情況是,在很多老年人50、60歲退休之後,其實會幫忙家裡的年輕人帶孩子,這也是某種意義上鼓勵生育,為解決少子化做貢獻。但如果延遲退休,那麼其實這一塊對家庭的付出就是負面的影響。因此我認為,幫忙家裡帶小孩,其實也相當於工作。

換句話來說,在延遲退休之下,一位老年人可以選擇繼續工作而獲得工資,但也可以選擇在家裡帶小孩,讓年輕人出去工作,這是否可以通過某種形式獲得補償?

另外一塊是,中國社會很缺乏3歲以下的託育服務,這導致中國父母,尤其是職業女性很難去生育一個以上的孩子。但現在不少老年人是比較有空閒時間的,比如很多城市一到下午4點、5點,很多老年人在跳廣場舞,但其實可以引導他們對社會發揮更正面一些的作用。20、30年前,其實我們有很多年齡較大的阿姨幫忙帶小孩,但是現在隨著少子化,很多家庭對孩子的健康安全非常重視,如果鼓勵舉辦託育所,能不能讓家長放心。現在這個矛盾其實還是看不到什麼太大的解決辦法。

記者:延遲退休也是降低年輕人養老壓力的一環,如何更好的平衡老年人和年輕人的收入分配?

黃文政:現在真正在工作的年輕人其實非常辛苦,一些老年人的退休金甚至比年輕人的工資多,這導致不少中國家庭出現「啃老」的現象。在收入分配中,我認為還是要照顧年輕人,因為年輕人需要買車,需要買房,需要養小孩。

對老年人來說,關鍵的問題是養老效率的問題,也就是有很多醫療康養上的需求。因此我認為應該通過醫療保障給老年人更多的安全感,而在收入分配上要對年輕人更友善。不要像日本社會那樣,對年輕人過度消耗,而要讓他們釋放出更多的生育和消費潛力。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
    [2]但是,發展中國家在人均收入較低、地區收入差距較大的背景下,老齡消費市場一時還難以迅速擴大,老齡產業發展速度可能滯後於退休人員增加的速度。為此,不少國家政府面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消除人口老齡化給社會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 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束後,放開生育,延遲退休,會接踵而至嗎?
    這跟咱家前文所言的,2000—2010這十年人口增速出現拐點有關,也就是說2010年之後,我們的生育政策開始有了變化,而延遲退休也拿出來討論了,不知什麼原因,被擱淺了!閒閒財經觀察,如果2010—2020年這十年人口變化數據,比上個十年更糟糕的話,延遲退休政策看來真的不是說說而已了,還真的可能要實施的。
  • 當鼓勵生育遇上延遲退休,這一代老年人該怎麼選?
    人口結構老化和少子化是老齡化社會的主要特徵,通過延遲退休提升老年人的勞動參與率,優化生育政策提升生育率,是應對老齡化衝擊的兩件「法寶」。然而,在(外)祖父母已成為我國照料嬰幼兒的重要力量的背景之下,鼓勵生育政策與延遲退休之間的矛盾該如何化解。一篇刊發於今年第9期《經濟研究》上的論文對這一矛盾給予了及時的關注。
  • 二胎「失策」人口老齡化加劇,延遲退休已成定局,老年人如何就業
    文/小何社會論標題:二胎「失策」人口老齡化加劇,延遲退休已成定局,老年人如何就業「二胎」政策放開後,我國的人口出生率「不增反跌」,實際人口出生數與預估人數相差近千萬如果年輕人還一直不願意生孩子,那麼中國將變成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年輕人數量減少,老年人不斷增多,這時我們就必須要面臨勞動力不足的難題,延遲退休就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但此政策想要實行還存在很多問題與矛盾,這也是廣大民眾最為關心的事情。根據我國相關退休規定,男性滿55歲就可退休,而女性則是50歲退休。
  • 延遲退休四大熱點問題解答
    近日,多位學者表示,「十四五」期間實施延遲退休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兒。這意味著熱議多年的延遲退休,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延遲退休與我國老齡化現狀有什麼關係?我國官方層面首次提出延遲退休,是在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當時的表述是「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7年之後,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對於延遲退休的表述從「研究制定」變成了「實施」,延遲退休距離正式推出開始進入倒計時。
  • 為解決老齡化問題,延遲退休和鼓勵生育一起進行,二者有何關聯?
    我們以往就跟大家講,全球主流發達國家都進入到了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困境之中,我國也這樣,為什麼要提延遲退休?原因很簡單,退休金不夠用啊。以往老年人平均壽命70歲,現在80歲,未來可能90歲。領養老金的時間會越來越長的,可是交養老金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國家都面臨年輕人越來越少的境界,所以這兩個政策是有關聯性的。
  • 申論十個最熱點(六):延遲退休與社保雙軌制之爭
    2013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延遲退休與社保雙軌制之爭 【背景連結】 2012年6月,《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公布,「研究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被寫入綱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不逐漸延長退休年齡,工作周期在人的一生中便會持續縮短,將造成日益巨大的人力資源投資浪費。
  • 漸進式延遲退休你怎麼看?
    近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正式發布,其中提到「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讓延遲退休這一問題引起關注。可解決養老金緊張問題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倪曉鋒分析,實施延遲退休有兩個主要原因。首要原因是老齡化和養老保險金的緊張問題。一方面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新生人口不斷減少,全面二胎政策也未有效阻止這種趨勢,這意味著老年撫養比增加,給養老保險金帶來較大壓力。第二是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
  • 問策上海2025|「十四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特徵及政策應對
    「十四五」期間仍需繼續完善長期護理保險中的失能等級評估問題、籌資問題、長期護理保險和醫療保險的界定問題,以及專業化服務供給問題。其次,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投入,提升健康維護意識。健康風險防範和慢性病治療是上海老年健康維護的重點。
  • 延遲退休,最新消息!
    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近年來,延遲退休一直是個熱門話題。  9月3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部長信箱」欄目發布了一則「工資福利司答網民關於延遲退休政策的來信」。
  • 2020年延遲退休最新消息 延遲退休年齡2021年開始執行?
    退休制度,一直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制度,無論是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男性幹部工人60歲退休,女性幹部和自由職業者55歲退休、工人50歲退休。  但是隨著我國人口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退休政策是否延遲一直是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
  •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要考慮哪些問題
    我國現行的法定退休年齡,是上世紀50年代初確定的,距今已經近70年了。從人均預期壽命、老齡化進程、養老負擔等方面看,適當延遲退休年齡,應是大勢所趨。但同時也要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勞動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一些大齡、低技能的勞動者就業困難,非常渴望能早點享受退休待遇。
  • 俠客島:「延遲退休」成定局,你準備好了嗎?
    具體到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歲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但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的男性60歲、女幹部55歲、女職工50歲的法定退休年齡,近70年未有調整。「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延長退休年齡是必定的社會發展趨勢。這件事越來越近,不能迴避。」鄭秉文說。
  • 2020年延遲退休年齡最新政策出臺 延遲退休政策什麼時候執行?
    近期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提到了「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讓延遲退休這一問題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出臺病殘津貼、遺屬撫恤政策。制定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方案。  而早在2004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就曾透露要考慮延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之後每過一兩年,都會有延遲退休的相關消息曝出,並且每次都引起大家的關注與討論。
  • 理上網來|如何應對「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人口老齡化|生育率|...
    人口出生率是個長期慢變量,慣性比較大,應儘快調整優化生育政策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上,應堅持系統觀念,進行全局謀劃,既要積極尋求改善人口年齡結構,又要解決好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在改善人口年齡結構方面,須從提高人口出生率上多做工作。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為10.48‰,再創新低。
  •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要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人口老齡化涉及的生育養育、教育培訓、退休社保、收入分配、產品服務等政策制度,最大程度防範化解人口老齡化風險,最大程度把握人口老齡化戰略機遇。堅持調動各方主體的積極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齡社會治理共同體。
  • 「延遲退休」真的要來了
    回顧過往能看到,「延遲退休」是「老」問題,不僅因為它被討論多年,還在於它和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問題緊緊聯繫在一起。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5388萬人,佔總人口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佔總人口的12.6%。
  • 專家激辯延遲退休是否勢在必行
    胡繼曄:關於延遲退休的問題,從不管是騰訊網他們自己做的調研,還是我跟我的學生做的調研,現在可能90%多的人都認為不應該延遲,那麼不應該延遲,但是將來我們未雨綢繆,我們必須考慮這個問題,應該來講,在按照統計學的道理來講,它的誤差是很小的,那麼這樣的話,我們的人口結構,那麼將來,而且人口的預期壽命都是可以通過非常科學的,而且按照統計學的原理能夠算得出來的,按我們老百姓的大白話來說,大致這個方向是沒有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