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帶孩子去廣場玩沙子的時候,隔壁有一個小朋友的媽媽憤怒的吼道:「我都帶你來玩了,你還想要我怎樣?」
回觀這位孩子玩的整個過程,要麼媽媽就是在玩手機,要麼就是在教孩子如何玩沙子。「你應該這樣玩,才好玩!」在媽媽的強烈建議下,孩子不情願地按照媽媽的方式玩,在媽媽的指引下,他擺出了一系列開心的pose給媽媽拍。之後,媽媽拍好了,就要求孩子放下手裡的鏟子跟她回家。
這時,孩子不情願了。於是,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我都帶你來玩了,你還想要我怎樣?」
現在,很多人會追求所謂的儀式感,所謂的儀式感就是在別人眼裡,我過得很好。然而,這樣的方式只會讓我們慢慢地遠離內在的幸福感。
之前,媽媽有個朋友姓陳,暫且就叫她陳阿姨吧。陳阿姨跟媽媽一樣在超市上班,她是超市的倉庫管理員,每個月工資4000元。雖然,陳阿姨的工資不高,但她一直給孩子買各種名牌衣服,她對於孩子最大的愛就是每個月發完工資後,給孩子買各種名牌衣服。她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帶孩子下館子,吃著各種麥當勞、肯德基出入一些高消費的地方。
起初,我以為這位阿姨的老公一定很有錢,否則,哪有錢可以支撐這樣的高消費!
然而,媽媽卻說,這位阿姨的丈夫並沒有工作,而家庭所有的開銷都靠阿姨賺的四五千塊錢。等阿姨把一整個月的錢揮霍一空的時候,全家人就只能靠著泡麵維持一個月的生計。
生活的儀式感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些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還是,這些只是你麻痺自己的一個
幻境?
《拆掉思維裡的牆》一書裡,有一個圖片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有一隻小狗說:
「我每天都被餵胡蘿蔔,我應該要很幸福,但是,我好餓!」
生活的儀式感,被很多人錯以為是真正的幸福,然而生活的儀式感只是在用社會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生活符合他人的期待,自己的孩子,生活,高端、大氣、上檔次。然而,這些並不是幸福的本質。
在新警察故事裡,阿祖是一個官二代,爸爸是香港的總警司,他最經常對阿祖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給阿祖塞錢。阿祖,從來不缺錢,但他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媽媽整天忙於事業掙錢,沒有空搭理他,而爸爸,作為香港的總警師,脾氣暴躁,總是對阿祖要求嚴格,動不動就會打他。
從小缺愛的阿祖,最後走向了一條違法的道路。當阿祖犯法後,爸爸媽媽的態度更讓他絕望。爸爸說「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一個兒子來!」,媽媽說「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怎麼變成了這樣?」
阿祖的父母自以為為阿祖付出了很多,但是,這些卻並不是阿祖真正想要的。
現在,社會節奏快了,慢慢地,我們變得沒有耐心了,我們給孩子提供一種相對方便快捷的方式,讓孩子迅速得到我們以為的愛。最後,我們心安理得的覺得我們非常愛孩子。然而,孩子卻始終沒有感覺到我們的愛,最後,向著我們並不期待的方向,一直發展著……
在育兒的過程中,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放下對儀式感的追求,真正關注於孩子內心的感受,真正關注那個小小的、可愛的人的內心感受,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向上生長,我們的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更加積極美好。
我是,歡迎關注我,持續分享育兒經驗與婚姻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