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由小杏(富書專欄作者)
家長越焦慮,孩子越遭罪,千萬不要讓你的焦慮毀了孩子的未來。
你認為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在快樂中度過,還是應該在父母的「為你好」後各種學習衝刺當中度過呢?
《親愛的小課桌》節目一開始,一位虎媽就回應了這個問題。
虎媽認為孩子是不應該有快樂的童年。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在不斷的刷題和學習當中度過。
她在節目中說到自己的育兒觀念是:
「我對小朋友的教育理念是,沒有快樂童年,孩子是需要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態度的。」
虎媽引以為傲的教育理念背後是她認為:「人生分為兩種,一種是小時候享福,長大吃苦,另一種則是現在學會堅強,長大後才一定是快樂的。」
徐媽育兒經一致遭到了其他嘉賓的反對,因為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是嚴格,而是達到了近乎瘋魔的程度。
比如,她會讓一年級的兒子凱凱在一個寒假裡面,做270份試卷,7本大題,50張答卷。
並且給孩子規定不準偷懶,偷懶加一張卷子,錯3道題再加一張卷子,粗心再加一張...
在節目裡,凱凱是作業最多的一位小孩,孩子除了要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要完成媽媽額外加的作業。
傅首爾直接看不下去了,對她進行了一次靈魂拷問:「寫無數卷子真的讓他很有成就感嗎?是你很有成就感吧?」
當所有嘉賓都在給她提出建議的時候,她依然篤定的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
還給大家發出了奪命三聯問她說:「班裡所有的同學家長都在做,如果給他玩的話,你難道不心慌嗎?不憂慮嗎?不擔心嗎?」
徐媽這些修行背後,是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
心理學家徐浩淵說:「父母的壓力遠超過老師,是孩子們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為什麼父母們給孩子製造了這麼大的壓力,最簡單的解釋是,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凱凱媽在節目裡坦言,自己原來是在公安系統工作。但是有了孩子以後,就選擇回歸家庭做起了全職媽媽。
凱凱媽為了孩子傾其所有,犧牲自我,奉獻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
在這樣一種全心全意的愛當中,她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預期走,為孩子設計好人生。如果孩子沒有達到預期,她則會滋生出嚴重的焦慮。
她害怕孩子落後,要求孩子事事必須做到最好,要求孩子比同齡人付出加倍的努力,反正就是要求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
而凱凱在這種嚴苛的教育理念下,變得自卑、內向、畏懼、不善言談...在一個7歲的小男孩身上我隱約看到了一絲絲的憂鬱。
當老師要求小朋友們自我介紹時,凱凱說自己沒有名字,明明街舞跳得很好,但卻畏懼上臺表演。
當爸媽來接他的時候,他甚至都不願意和他們交流。
但是凱凱媽並沒有意識到這樣做並沒有什麼不妥,而是一再的堅信這是在為孩子好。
類似凱凱媽媽這種焦慮衍生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家長,還真不在少數。
不久前,一則令人汗顏的新聞登上熱搜。
江蘇淮安一名一歲多的寶寶,近視已經達到100度。這個結果刷新了該醫院近視患兒年齡最小的記錄。
導致寶寶近視的原因不是遺傳,而是家長過早的給孩子進行了視頻早教。
讓一個低月齡的寶寶每天都對著網絡視頻進行早教,就是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通過和醫生的交流,寶寶家長心裡滿是自責和愧疚。
醫生明確表示:2歲以前的兒童是不能接觸任何電子產品,2歲之後如要使用也是要限制在半小時以內的。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這些家長還真是十八般武藝都上齊了。
但很多家長的做法並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用力過猛讓孩子承受更多。
家長越焦慮,孩子越遭罪,千萬不要讓你的焦慮毀了孩子的未來。
某教育機構曾對7000多名家長進行了一項調查:
其中95%的被調查者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感到焦慮。從吃穿住用行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孩子的性格興趣特長到孩子的身高體重視力,無一不是家長焦慮的原因。
武志紅老師說:家長把焦慮轉嫁給孩子是一種「雙輸」局面,對孩子的危害很多,家長也不舒服。
有的孩子迫於家長的權威,不敢反抗家長對自己施加的壓力,時間久了會形成「討好型」人格。比如,只有討好父母他們才會開心,才會喜歡自己...
而有的孩子則會被壓迫的喘不過氣,導致心理扭曲出現逆反心理。
作為家長一定都是非常愛孩子的,但不要把這種愛扭曲成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
家長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焦慮。
首先,放平心態不盲目攀比。
中國式父母大多是敗給了一種「別人家的孩子」,很多家長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的優秀。
這些家長你們對自己基因是有多不自信呀?
傅首爾在《親愛的小課桌》裡談到對於家長攀比這一行為自己的觀點。
她說:「我最反對就是人家讓我兒子背個詩,我說我來背,我背給你聽,別讓我兒子背,我給您唱歌都行。」
傅首爾認為,在桌子上這樣要求孩子會非常侷促,這是家長最早接觸到的攀比氛圍。
「傅媽育兒法」一致受到了其他媽媽和育兒專家張敏的稱讚。
家長要放平心態,不盲目的攀比,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其次,降低期望值接受孩子的平凡。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的夙願。但是家長孩子應該意識到,人中龍鳳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孩子最終還是會成為一個平凡的人。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863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72.6%的受訪家長能接受孩子將來是個平凡人,65.1%的受訪家長認同做好本職工作,平凡生活也能出彩。
而26.3%的家長則認為平凡意味著沒有出息,22.3%的家長表示平凡的生活枯燥無味。
家長要對孩子降低期望值,接受孩子的平凡。
接受孩子平凡才是一種理性的育兒理念,也是一種頓悟,是一种放下。
正如傅首爾所言:少一分期待,多一分驚喜。
最後,豐富自己活出自我。
閨蜜一一在所以朋友當中應該是最自由最幸福的了,生完孩子才4個月她就忙著出來工作。
當時我們都說她是一個「狠心」的媽,但現在她的事業做得如日中天,女兒一樣健康、活潑、開朗、惹人愛,還總是一副崇拜媽媽的模樣。
《家為何會傷人》一書中說:
父母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如果家長自己也在不斷的成長,他們就不會過於的幹涉孩子的成長,會減少很多焦慮。
傅首爾說: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比賽,沒有人能夠把人生所具備的技能,應該感悟的人生體驗和精神,全部在最早的時候都得到。如果一個人相信起跑線,那就應該放棄努力。」
在她看來人生最重要的三樣是:持續的自信、持續的努力以及一顆平常心。
作為家長,其實大可不必焦慮,而是應該擺正心態,學會放手,不要給孩子未來設限。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徵程,如果一定要糾結起跑線,那父母的放手和尊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作者簡介:由小杏,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寫作營學員,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