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企業正面臨上升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地緣政治風險的雙重壓力,加之新冠疫情早前導致產業鏈中斷,為此企業愈發需要謀求更有韌性的供應鏈,這意味著全球供應鏈將更加多元化和區域化,亞洲則是重要一環。未來,中國在亞洲產業鏈裡的地位會進一步凸顯,人民幣的使用量和地位也有望提升。
7月3日晚,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財經研究院/一財全球、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共同舉辦了題為「亞洲和中國經濟展望,新冠疫情下的經濟復甦」研討會,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表示,全球的產業鏈會有區域化的趨勢,未來可能更加突出形成歐洲、亞洲和北美產業鏈區域的情形。「亞洲經濟相對復甦更快,受疫情衝擊相對較小,疫情後亞洲國家的經濟合作、經濟一體化程度也在進一步發展。未來亞洲地區產業鏈可能更加緊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在亞洲產業鏈中的地位可能進一步凸顯。」
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深化亞洲經貿合作也尤為重要。「例如,在中日韓之間我們需要積極、理性地推進自貿區談判,強化中日韓在相對高端價值鏈裡的合作。同時,中國也需要進一步強化和東協、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也可積極探索、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同時也可積極考慮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的有關利弊。」王信建議。
他還提及,日本是亞洲區域產業鏈重要的參與者和最重要的亞洲國家之一,」在很多重要的全球化問題以及多邊主義問題上,比如WTO改革、氣候變化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日本的態度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亞洲一體化的發展,包括人民幣的使用等。」
各界認為,比起過去的遠程跨區域貿易,未來區域內貿易量可能顯著增長。例如,企業建立自給自足的區域供應鏈,服務亞洲市場。也正因如此,還引申出當前另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貿易結算貨幣本地化。過去人們習慣用美元作為貿易結算貨幣(invoicing currency),但問題在於,如果中國和亞洲國家進行貿易,為什麼還要用美元?有觀點認為,其實可以直接用人民幣和亞洲本地貨幣。尤其是今年3月時的「美元荒」導致市場巨震,貿易結算貨幣的本地化可以避免將企業等暴露在風險之下。
「可以預想人民幣在亞洲地區的使用可能會進一步上升。過去一些年,隨著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也隨著中國經濟地位上升,亞洲越來越多的貨幣跟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王信表示。
今年3月的「美元荒」實則再次凸顯了美元的霸權地位,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元的霸權地位反而進一步強化。因此,早在2008年各界就討論過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而如今建立多元貨幣體系的緊迫性因疫情而進一步突出。
「這個問題(一國貨幣主導全球)也許在今天變得更凸顯,在民粹主義、經濟民族主義興起的情況下,美國的內構傾向似乎變得更加明顯,這對於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可能帶來不利的影響,」王信認為,目前各界都忙於應對疫情,關於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討論並不多,「但至少在我看來,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變得更加迫切,但是相關的動力和能力似乎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