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曹禹傑,身為一名理科生,他卻選擇了復旦大學的中文系當作自己的專業。大學本科期間,他所有科目平均分都超過90分,績點滿分4.0,還獲得了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推免資格,他卻謙虛虛地說:「4.0隻是個沒有溫度的數字。」
滿績學霸不是一天煉成的,他的三大法寶是什麼?理科生能報文科專業嗎?文科專業能轉理科嗎?為什麼中國需要文理兼備的人才?為什麼家長要培養文理兼備的孩子呢?讓繆老師陪你聊幾句。
一、曹禹傑的三大法寶
他的第一大「法寶」就是良好的作息習慣:每天早上6:30起床,晚上11點睡覺。規律的生活,讓他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充足的幹勁兒。
看看我們身邊那些取得不俗成就的人吧,他們往往都非常自律。面對誘惑,他們不會輕易放縱;相對於安逸,他們通常選擇努力。健康、規律的作息習慣能夠讓身體節約能量,讓生物鐘保持穩定,從而把更多的精力有效地投入到自己所專注的事情上去。單單這一件事的難度已經足夠高了,其他的兩件「法寶」,可能比這還難。
他的第二件「法寶」,叫做巨量閱讀。為什麼說是巨量?因為僅僅用「大量」兩個字已經不足以形容他讀書的數量。
他是走讀生,每天上學和放學的路上需要花費接近兩小時。在乘坐地鐵的時候,他從不荒廢時間,而是隨身攜帶書籍來閱讀。最多的時候,他每天背著七八本書,上學路上讀一本,回家時候看一本。在校上課期間,只要有時間,他就會拿來閱讀。本科三年期間,他讀書的數量已經超過了700本,幾乎平均每天讀完一本書。
第三大法寶就是它的「三遍學習法」。每天下課後,他會整理當天的課堂筆記,最晚在第二天早晨上午完成。周末他會複習當周所學的課程。下周上同樣課程之前,他會再溫習一次。看似簡單的三遍學習法,實際暗合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經過研究之後發現,在學習之後,人類對學習內容的遺忘並不是均勻的。一天之內的遺忘速度最快,以後逐漸變得緩慢,20分鐘後大約會記得58.2%。一天後只能記住33.7%,六天後只能記住25.4%。
所以他的三遍學習法當中,第一遍能夠保證記住儘量多的知識,第二遍和第三遍能夠增加記憶的穩固程度。
二、理科生能報文科專業嗎?
有人會納悶,高中學的是理科,大學卻選擇了人文社科類的文學專業,這是為什麼?這麼做可行嗎?
高中的文理分科與高考志願的填報,都是選擇,自己的興趣也許就是最好的依據,我想這就是曹禹傑做如此選擇的原因。在高考結束,填報志願的時候,有很多人文社科類的專業都是文理兼招的。曹禹傑就讀的中國語言文學類,與外國語言文學和新聞傳播學這兩類專業都屬於文學學科門類,文理兼招,所以這條路徑絕對是可行。
三、文科專業能轉理科嗎?
說完高中理科生選擇人文社科類專業,繆老師再來說說,在大學裡面學習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學生有沒有可能轉專業到理工類專業或者是未來到這一類專業去深造。
理論上講,這種操作可以,但是難度就大了很多,原因是只有極少數學校的極少數理工類專業可以作為人文社科類學生的目標。比如說工科類專業建築學,由於它的性質是文+理+藝術(很多藝術類院校都開設有建築學專業),所以它就成為不少人文社科類學生轉向工科的機會。
從深造考研的角度來看,如果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學生要跨學科考理工類研究生,由於絕大多數理工類專業是要考數學的,而人文社科類的學生在這方面底子偏薄,所以考研的難度就相對較高。
從學生培養的角度來看,理工類的學生如果要轉向人文社科類專業,難度要遠遠低於人文社科類的學生轉到理工類專業。所以,從成功概率上來說,如果想成為一名文理兼備的人才,應該在大學本科階段先選擇人文社科類還是先選擇理工類作為自己的專業,也就一目了然了。
四、為什麼中國需要文理兼備的人才?
「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和「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你應該不陌生吧?事實上,他們兩人曾師從同一位老師,那就是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中國無線電和航空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集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佛學家於一身的大師,顧毓琇。
還記得錢學森之問吧?2005年,錢學森曾經提出過一個振聾發聵的問題:「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與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不知道錢老在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腦海中是否曾經是否曾經想起過自己的恩師顧毓琇呢?
如今,中國在各個領域的發展有目共睹,我們有機會屹立於世界之巔。可屹立於世界之巔,就需要有大師級的人才來做支撐。絕大多數人一生能做好一門學問已屬不易,真正的大師則需如顧毓琇一般文理兼通。
從國家的角度上來說,我們需要不世出的大師。從教育的角度上來說,我們也需要文理兼備的學生。
近十年的科學技術發展史告訴我們,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誕生在交叉學科領域。教育部在2020年確定了大學教育的第14個學科門類——交叉學科。文理、理工、工醫等交叉學科的研究正在逐漸興起。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培養孩子在文理兩方面的造詣,沒準能夠趕得上這波時代潮流。
五、為什麼要培養文理兼備的孩子呢?
由於我們的教育,過早地拆分了不同的學科。導致我們的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很難將學科之間打通。即便從大學教育角度來說,我們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也比較高,這一代的大學教授,他們當中也只有極少數人同時具備理工方面的素養和人文社科的沉澱。
從目前的就業狀況來看,理工科類專業畢業生的起薪的確要超過人文社科類的學生,但大家很少注意的是,人文社科類學生的收入增長潛力卻要超出理工科學生。理工科畢業生的薪酬區間密度大,人文社科類學生的薪酬區間則更廣。在高端就業崗位中,文理基本平分秋色。
人人都成為文理兼通的大師是不現實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具備理科生強大邏輯能力和文科生靈活批判思維的孩子,在未來10年甚至20年之內的就業質量,一定會超過只能鑽研一門學問,對其他學科置若罔聞的孩子。
理工科就相當於人的骨骼架構,人文類就好比人的血脈肌肉。有理無文生活乾澀,有文無理寸步難行。親愛的家長和老師們,中國要站上世界之巔,就需要文理兼備的人才,你們做好教育他們的準備了嗎?來評論區聊聊吧。
微風不燥,陽光正好,你就像風一樣經過這裡,願你停留的片刻溫暖舒心。我是繆老師妙筆生花,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