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產後出血,是指經陰道分娩後,24小時內出血量大於500毫升,或在剖宮產後大於1000毫升。產後出血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現在仍然是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發達國家和我國的發達地區,雖然還有產婦因產後出血而死亡,但在死因上,已經不再是第一位。
產後出血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4大類:第一、產後子宮收縮乏力;第二、胎盤因素;3、生殖道損傷;4、全身性疾病。
產後子宮收縮乏力是產後出血最常見的原因,主要是胎兒娩出後子宮收縮差,導致子宮上的血管無法閉合。雙胎、巨大兒、羊水過多、過分緊張、產程過長、合併有子宮肌瘤、子宮畸形、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妊娠期高血壓病、宮腔感染等疾病,多次分娩、多次人流史等,都容易合併產後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產後大出血;有時做了宮腔填塞,而又沒有填緊的話,成為一種宮腔內異物,會加重出血。
胎盤因素:主要指產後胎盤、胎膜殘留在子宮腔內,導致子宮收縮差引起出血。胎盤植入到子宮肌層內也是如此,而且出血量更大。多次人流或宮腔內操作、宮腔感染等,是導致胎盤植入或粘連的主要原因;剖宮產、子宮手術史(如子宮肌瘤挖出術),會增加前置胎盤和絨毛穿透的危險,這類出血一般都非常兇險;如果胎盤僅部分殘留,或者整個胎盤小葉甚至副胎盤殘留,引起的出血也是很猛的。
軟產道損傷:指分娩過程中子宮體、子宮頸、陰道和會陰的組織,產生了破裂或撕裂,引起的出血。這類損傷多見於急產、助產(如產鉗)、巨大兒、外陰水腫等情況。曾有1例急產後子宮下段破裂撕斷子宮動脈後的產後出血。這種情況非常少見,是在手術之後檢查切下來的子宮時才發現的。
全身疾病主要指引起了產婦凝血功能障礙的全身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MDS、肝臟疾病等情況。胎盤早剝、死胎、羊水栓塞、重度子癇前期等產科疾病,會發生繼發性的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導致子宮產後大出血。
產後出血之所以危險,主要是分娩時羊水、尿液等混合進入到血液中,導致醫務人員在估計出血量的時候,很難準確評估。在目前評估出血量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目測法:就是醫生、護士或助產士憑肉眼「毛估估」,這是使用最廣的一種方法,也是最不客觀、最不靠譜的一種方法。所有的醫生、護士在估計出血量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保守,將出血估計量低於實際出血量,一般認為是低到正常值的一半。如果出血量僅幾百毫升,對人體的生理過程是沒有什麼影響的,所以估計量為200毫升以下時,即使實際出血量在400毫升,也不至於引起休克。但是,如果估計量在400毫升,可能有的患者就經受不了實際出血量的打擊,嚴重的會發生失血性休克。
稱重法:就是將分娩過程中的敷料,全部收集起來,然後稱量一下這些敷料的重量,然後根據血液的比重測算出血量。由於分娩時混有大量的羊水、尿液和衝洗液、消毒液等等,稱量法也並不能完全反應產婦的實際出血量。但是,這種方法畢竟比較客觀,比目測法要客觀得多。但是,在羊水很多的人,估計出血量時要加以注意。
監測血紅蛋白:出血後,體內的紅細胞會下降,導致血紅蛋白降低。這也是一個比較客觀的指標。但是,監測血紅蛋白僅僅只限於手術病人。一般孕婦產前檢查的血常規是妊娠早期查的,並不能實際反應臨產前的血紅蛋白;分娩後體內的液體在孕激素下降的情況下,有一個撤退的過程,導致體內的血液濃縮,所以這個方法也不是那麼客觀、標準。
總之,目前還沒有一種能非常準確反應產後出血的方法。但是,在臨床中有時幾種方法是交替使用、互相印證的。只有這樣,才能在產後出血時,正確客觀的評估病情,為下一步的決策奠定基礎。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