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民!
「不能讓一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上海如何更好地完善醫療救助專項政策,讓政策的惠民度更大些?話匣妹和「直通990」的主持人宇皓近期參加了市民政局對此的專項調研。
案例一
吳先生和石女士夫妻二人每月退休工資合計近8000元。但幾年來,石女士因病經歷了幾場大手術,一下花掉兩人幾十萬養老錢。吳先生今年初發現頸椎問題,為了省錢一拖再拖,最終病情越來越嚴重,還是上了手術臺。12萬元的手術費用,除去醫保報銷部分,自費將近7萬元,讓家裡雪上加霜。
街道通過生活救助和社會組織慈善幫扶為他們申請了一些補貼。近來,石女士又查出肺癌,接踵而至的病痛,讓老兩口對今後的生活感到沒底。
一般情況沒有什麼大病,生活開銷還可以。現在就是真的要算著用。不是講頂層設計嘛,怎麼來考慮一下這個問題。
導案例
案例2
林先生是低保戶,每月可領取民政救助補貼970元。老伴是外地農村戶口,每月領取農村收入補貼80元不到。去年,林先生因惡性腫瘤住院手術,十幾萬費用通過「一站式救助」報銷了近90%,剩下1萬多元需要自費。
這剩下的1萬多元,街道通過各類幫困政策疊加,又幫林先生解決了近5000元,但最後剩下的5000元,對這戶年收入總共才1萬出頭的家庭來說,依然是沉重的負擔。
不能不憑良心講話,但仔細想想還是不夠。如果看了病,生活就困難了。希望還能夠多報銷一點,有的病是急出來的。
近年來,上海著力建設「9+1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這是一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為基礎,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災人員救助和臨時救助為補充,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等專項救助相配套,社會力量充分參與的現代社會救助體系」。
其中的醫療專項救助,救助對象涵蓋「特殊救濟對象」「低保對象」「低收入對象」等;救助內容包括「住院救助」「門急診救助」,以及「資助參保」。通俗地講,就是在上述困難對象住院、門急診,以及參加醫保時,幫一把。對於不符合醫療救助條件或者經救助後仍有困難的對象,再經「社區市民綜合幫扶」的渠道,由各個區給予個案幫扶。
2013年,上海又提出了「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制度」,對城鄉居民因患病導致醫療費用等剛性支出較大、實際生活水平低於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家庭,由政府給予基本生活保障,在實踐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現有政策措施(一)醫療救助政策
一是資助參保。對享受本市民政部門定期定量生活補助的政府特殊救濟人員以及城鄉低保人員,參加城鄉居民醫保的個人繳費由民政部門實行全額補助。對本市低收入困難家庭中60周歲以上人員,經經濟狀況認定,民政、醫保部門審核通過後,其參加城鄉居民醫保的個人繳費部分實行差額補助。
二是門急診醫療救助。對城鄉低保家庭成員在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發生的門急診醫療費用,按其實際自負醫療費用的60%給予補助。全年累計救助總額不超過2500元/人。同時參加本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還可享受城鄉居民醫保門急診起付線減免。
三是住院醫療救助。內容包括住院、急診觀察室留院觀察、門診大病和家庭病床所發生的自負醫療費用(不分病種)。民政特殊救濟對象、城鄉低保家庭及散居孤兒、城鄉低收入家庭三類對象救助比例分別為自負費用的100%、80%、70%,其中城鄉低保家庭及散居孤兒、城鄉低收入家庭全年最高救助限額8萬元。(二)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政策
2013年起,上海首創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制度,對城鄉居民因患病導致醫療費用等剛性支出較大,實際生活水平低於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家庭,由政府給予基本生活保障。在提出申請之前3個月內,家庭醫療費用支出和基本教育費用支出之和超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按照低保標準給予全額補助;未超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按照低於低保標準的差額,給予補助。(三)支持社會力量關愛幫扶困難家庭。針對困難家庭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積極推進購買服務,以福彩金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並動員其他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救助工作。
政 策 完 善
困難群眾的醫療救助問題,始終受到本市各相關部門的重視,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政策的工作從去年起便開始了提速研究。
今年年初,市民政局牽頭,會同衛生、人保、醫保、保監等多個部門,多次赴基層排摸調研,了解本市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家庭的現實困境。深入基層、深入困難群眾家庭,進行了大量的走訪和調研,同時借鑑、對比了外省市的有關政策。
通過大量的調研,市民政局等有關部門感到,困難群眾還希望在救助範圍、救助標準、救助內容上,再有所擴容。尤其是「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以及其他收入不高的家庭,希望在獲得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時,也能適度納入醫療救助範圍。因此,此次即將推出的政策,就是在以往政策推進的基礎上,所作的進一步完善。目的是力爭制訂一個既符合上海實際,又能夠部分解決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困難的醫療救助政策體系;目標是打造一個「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補充醫療保障為輔助、醫療救助為扶助、慈善救助和商業保險緊密銜接的多層次政策體系」。
適度擴大醫療救助的對象在低保對象、特殊救濟對象、低收入困難家庭的基礎上,增加「支出型貧困家庭」;
適度擴大醫療救助內容、提高醫療救助標準具體政策目前仍在制訂中;
進一步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對不符合剛性條件或經救助後仍有困難的群眾,將通過慈善幫困、綜合幫扶等方式給予幫助,使社會力量與政府救助互為補充,更加柔性化、個性化地回應困難群眾的需求。
進一步考慮把商業保險機制引入救助項目
上周,話匣妹參加了一場基層調研會。市民政局救濟救災處帶著相關方案來到靜安區大寧路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與區民政局、區救助中心以及多個街道居委會的幹部,展開了一場長達3個小時的意見建議徵詢。
看到現有醫療救助政策基礎上提標、擴面的初步方案,與會者紛紛點讚叫好。從實際操作出發,大家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因病支出型貧困的認定流程時間比較長,目前的救助形式和標準都有待更新。」
「談到自費,我們很多街道也反映過,保險公司現在有一個大病報銷,建議醫療自費部分給保險公司做,因為藥品目錄裡什麼藥是自費的,什麼可以報什麼不可以報,保險公司更清楚。同時建議藥品目錄的範圍擴大一些。」
「基層碰到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大重病住院需要提前繳納少則3000元,多則5000甚至1萬元的押金。很多低保低收入對象就到街道借錢。但實際上操作並不方便,人一多甚至借不出那麼多備用金。有些人還不上錢,又成了街道的壞帳。相關醫療救助政策能否事前救助,或適當減免押金?」
市民政局救濟救災處副處長林婕在筆記本上記得滿滿的,她說會把這些意見建議帶回去研究,進一步完善、細化方案。
「三甲醫院大重病住院押金這塊,我們可以和衛計委、醫保互相溝通一下。還有關於基層反映的自費這塊,其實我們這次想通過商業保險的形式補充一下。後續還想進行一個需求調研,怎麼樣設計一款又能貼近百姓需求,也要符合政府初衷的產品。我們爭取年底有個成果,明年在全市推廣。」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