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義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裡奧內,生於義大利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為清代宮廷十大畫家之一。
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經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50多年,並參加了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極大地影響了康熙之後的清代宮廷繪畫和審美趣味。主要作品有《十駿犬圖》《百駿圖》《乾隆大閱圖》《瑞谷圖》《花鳥圖》《百子圖》等。
1688年郎世寧生於義大利米蘭市,19歲入熱那亞耶穌會。不久即運用他的藝術才華為該市修道院內小教堂繪了兩幅宗教畫。那時歐洲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極為嚮往,年甫弱冠的郎世寧就請求該會派他前往中國。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
11月獲康熙皇帝召見。當時康熙61歲,酷愛藝術與科學,雖然不贊成郎世寧所信仰的宗教,卻把他當做一位藝術家看待,甚為禮遇。康熙對他說:「西方的教義違反中國正統思想,只因為傳教士懂得數學基本原理,國家才予以聘用。」他又表示詫異道:「你怎能老是關懷你尚未進入的未來世界而漠視現實的世界?其實萬物是各得其所的。」旋即派郎世寧為宮廷畫師,不給他傳教的機會。
1722年康熙駕崩,皇四子胤禛即位,即雍正繼位,傳教士皆逢厄運,唯有在宮廷服務的教士受到特殊禮遇,向中國的皇帝和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作於雍正元年(1723年)的《聚瑞圖》軸、雍正二年(1724年)的《松獻英芝圖》軸和雍正六年(1728年)的《百駿圖》卷等畫幅,都顯示了郎世寧堅實的寫實功底,體現了他早期繪畫的特色和面貌,具有濃厚鮮明的歐洲繪畫風格和情調。
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公元1766年7月16日),郎世寧在他七十八周歲生日的前三天,病逝於北京,其遺骸安葬在北京城西阜成門外的歐洲傳教士墓地內。乾隆皇帝對於郎世寧的去世甚為關切,特地下旨為其料理喪事。郎世寧的墓碑上刻著皇帝旨諭:「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奉旨:西洋人郎世寧自康熙年間入值內廷,頗著勤慎,曾賞給三品頂戴。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
郎世寧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