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2日,為抗議大選結果,美國總統川普的支持者在首都華盛頓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遊行,其間發生暴力衝突,造成至少4人受傷,33人被捕,至此,大選後的僵局已持續近40天,即便選舉人團投票14日結束,對立態勢仍未得到緩解。分析認為,儘管輸掉大選,但川普支持者數量之龐大,情緒之狂熱,表明川普對美國社會的影響並不會隨著權力更迭而消失,而他的反對者,也日益變得寸土不讓,這意味著美國社會中的價值觀分裂將長期存在,民眾分裂對立現象日益凸顯。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數千名川普支持者12月12日再次聚集在首都華盛頓,抗議大選結果
華盛頓再現暴力衝突
說起最新的這次大遊行,不得不提之前的那次示威活動。當地時間11月14日,在多個支持川普的右翼組織號召下,數萬名川普支持者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集會,抗議大選結果。與此同時,一些反對川普的組織和團體也參加了遊行示威。
當時,儘管兩方人馬在活動開始前均稱會以和平方式表達訴求,但隨著夜幕降臨,一些暴力衝突還是發生了。一名示威者被連捅數刀,多名警察受傷,至少21人被捕,網上到處流傳著暴力衝突的畫面。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大選後美國社會左右兩股勢力的尖銳對立。
有了前車之鑑,華盛頓警方這次早早就針對遊行進行了部署,但仍未能阻止暴力衝突的再次發生。12月12日當晚,部分示威者毀壞了一些反種族主義的標語和旗幟,極左和極右勢力人員之間還發生了惡性暴力衝突,導致4人受刀傷,33人被捕,還有8名警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受傷。
值得注意的是,示威者不僅同對手大打出手,甚至還向理論上屬於「己方陣營」的人員施壓。據福克斯新聞報導,活動現場有許多知名右翼人士發表了演講,其中有人要求共和黨竭盡所能推翻大選結果,否則他們將不惜「摧毀」共和黨。
△福克斯新聞報導,抗議者威脅「摧毀」共和黨,要求共和黨竭盡所能推翻大選結果
民眾撕裂 互不妥協
根據11月的大選結果,川普最終能夠得到232張選舉人票,僅佔538張總票數的43.1%。然而,他在普選票中的得票情況要好得多——擁有7400萬張選票,得票率高達48.7%,讓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普選票得票數最多的敗選者。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川普支持者的數量相當龐大,他有著巨大的基本盤。
同時,川普的支持者還有著極高的忠誠度。皮尤研究中心曾在大選前進行過針對兩方支持者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儘管川普的支持率略低於拜登,但其支持者中有66%表示「強烈支持」,而拜登支持者中的這一比例僅為46%。換句話說,相比拜登支持者中存在不少「為了反對川普而選拜登」的人,川普擁有許多「狂熱鐵粉」。
一些專家指出,川普支持者狂熱的情緒、超高的忠誠度,以及這一群體普遍對主流媒體極度不信任,使其幾乎自帶「屏蔽川普負面新聞」的功能,再加上社交媒體內容推送、分享的同質化,導致川普的基本盤始終穩固,並與川普的反對者幾乎處於「平行世界」,兩方無法溝通,甚至缺乏基本共識。
在如此狂熱的對立氛圍中,大選後持續不斷的法律爭議,以及兩次大規模遊行帶來的極端衝突,都會進一步激化對立情緒,令美國民眾間的對立日益凸顯,兩派人馬更難妥協。在這種情況下,分析人士擔心,美國社會未來將被重重矛盾裹挾:種族衝突、政治極化、社會動蕩,彌合撕裂的難度越來越高。
△CNN評論稱,「川普的影響」會長期存在於美國社會
川普的影響不會消失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評論稱,目前看來,推翻選舉結果已經很難,但即便川普離開白宮,他的影響力並不會就此減弱。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已經同共和黨形成了綁定關係,川普帶來的民眾對立註定將長期存在於美國社會。
事實上,在近期接連發生的大選相關抗議活動中,川普支持者紛紛將矛頭對準一些共和黨高層,要求他們盡一切可能幫助川普推翻大選結果。而由於川普超高的黨內支持率,哪怕只是擔心得罪選民,很多共和黨人仍然會選擇繼續支持川普。
《華盛頓郵報》12月5日公布了一項有關美國聯邦立法人員對於大選結果態度的調查。結果表明,在共計249名共和黨議員中,僅有27人承認拜登勝選。一些專家指出,這意味著只要川普的基本盤還在,共和黨人就必須接受川普的長期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川普的影響將依靠龐大的基本盤,以及共和黨內的支持,長期籠罩美國社會,並與其反對者激烈碰撞,最終導致美國社會在價值取向上的大撕裂。而這種大撕裂,甚至直接體現在了地理的撕裂上,呈現出一種「地圖上的撕裂」,令人觸目驚心。
《華爾街日報》評論稱,近20年來美國正在逐漸形成價值觀對立的局面,而這種對立有著很強的地域特點——東西海岸、大城市成為了民主黨的根據地,而中西部、農村地區則被共和黨主導。這種「地圖上的民眾撕裂」,在2020年達到了高潮。
分析認為,川普對美國社會目前呈現出的決然對立實質上預示著一種潮流,它代表了美國社會中保守主義的反撲,展現了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新移民和更早來的移民、少數族裔和白人群體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衝突。川普給美國造成的影響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基礎與生長土壤,並不會因為川普本人的去留而有所改變。(央視記者 顧鄉)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