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體制下,學校是封閉的,學生只允許在規定的 4 年時間裡享用學校資源,期望學生在人生初期就掌握其今後所需的全部知識與技能。而「斯坦福」項目組發現,當前我們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學習應該伴隨人的一生而不是集中於某一個特定的階段,更不能被限定為在大學學習的這 4 年。而打破這一限制的方法,正是《史丹福大學2025計劃》中最關鍵的計劃之一:開環大學.
該計劃創新性地解除了入學年齡的限制,17歲前的天才少年、進入職場的中年以及退休後的老人都可以入學。另外一個鮮明的特色是延長了學習時間。開環大學的學制設定為 6年,默認了學生的間隔年、休學工作等經歷並促使其正常化,給予學生更寬鬆的時間來接觸和了解現實社會。
開環大學形成了獨特的混合學生校園,打破了年齡結構。學生之間更容易建立起合作、強勁與持久的社會網絡。開環大學的學生與學校之間將建立起持久而穩定的聯繫,並且發展出一種分散的模式來維護史丹福大學更為寬廣的網絡, 「校友」 ( Alumni) 的概念將被 「學友」 ( Populi) 取代。同時,這種開環也意味著史丹福大學的入學申請將更具有競爭壓力。有限的名額將在背景各異、年齡不同的申請者中產生(見表1)。
開環大學是個互利雙贏的構想,一方面學友返校學習前沿科技、提升技能,從學校中受益; 另一方面實踐經驗豐富的學友返校也會將其社會關係帶回學校,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繫,學友的回歸也將為學校的科研與教學工作提供靈感,增強學校活力。在開環大學的環境當中,高等教育對於每個人一生的意義正在發生重大變革,大學更注重對於職業生涯的培養。
自定節奏的教育(Paced Education):
由 「整齊劃一」向 「個性自主」轉變
在傳統的四年制大學中,學生被生硬地按照其在校時間的長短而劃分為四個年級,按部就班地接受學校設定好的課程。但「斯坦福」項目組認為,傳統的課程設置就像一個呆板的生產線,每年以相同的標準生產製造同樣的 「產品」, 而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以及個性化發展。基於此, 「史丹福大學 2025 計劃」設想實施 「自適應教育」來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空間,學生的學習過程也相應地劃分為 「調整階段」 「提升階段」 「啟動階段」三個遞進的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心智準備程度自行決定何時進入下一學習階段,有時也會在三個階段中循環往復。(見表2)。
學校在這一階段開設豐富的微型課程為學生提供短期的( 1 ~ 7 天) 沉浸式、導入式學習體驗,學生可以體驗廣泛的學科領域、學習模式和職業軌跡,在反思中發現學習難點並尋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學生進而根據自身喜好、自制力以及學習習慣等來選擇學習的時長(6~18個月),從而找到學習的差距,建立有意識的學習自信。
這些課程還允許教授更廣泛地接觸學生,這些教授能夠識別並培養出最適合在某領域成為專業人才的學生。當學生找到了自身興趣並有能力在該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時,便可進入下一學習階段:「提升階段」。
該階段將帶領學生進入一個專門領域。對待專業知識的嚴謹態度是此階段的關鍵所在。學生開始組建個人顧問委員會,包括學術導師、個人導師以及高年級同學和信任的夥伴。預計到2018年,個人顧問委員將會取代其他形式的學術諮詢。
提升階段對於教師與學生來說都十分重要,史丹福大學將取消大型的演講教室,代之以小型的學術討論空間,從而形成有助於教師與學生深度互動的混合環境,幫助學生獲得成就。促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學術訓練,指導學生在其選定的領域進行深入探究。這一學習階段的學生需要在特定領域持之以恆地付出努力。
學生的實際學習進度視其自身狀況而定,在完成階段性學習任務並徵得 「個人顧問委員會」 同意之後便能夠進入第三階段的學習。
在學習了如何獲得深度的專業知識後,學生將知識轉化到幾個實際應用活動中。學生在啟動學習階段把之前掌握的理論知識轉移到現實的應用中來,通過參加實習活動、服務項目等運用和檢驗先前所學。學校鼓勵處於啟動學習階段的學生嘗試不同類型的工作,以更好地制定未來發展規劃並為其日後正式進入職業領域奠定基礎。
軸翻轉(Axis Flip):
從強調知識到注重能力
軸翻轉的含義,是要將「先知識後能力」反轉為「先能力後知識」,能力成為史丹福大學學生本科學習的基礎。現今大多數高校普遍強調學科知識的傳授,然而學生的技能掌握卻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將實現學科知識與學生技能之地位的翻轉,所有教學工作圍繞技能的培養而展開,正是軸翻轉的重點所在。
《史丹福大學2025計劃》提出,到2024年,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將推出十個建立在本科生能力之上的教學中心,並分別任命中心負責人來負責開發交叉學科的課程,每個中心負責人都將成為史丹福大學的組織結構及其架構的核心。這十個中心包括科學分析、定量推理、社會調查、道德推理、審美解讀、溝通有效性等。學校不再把學生限定於某一具體學科專業,而是引導學生掌握日後研究或工作中所需的可遷移技能。「軸翻轉」所提倡的十大核心技能就好比建造房屋所用的磚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取更多 「磚塊」 並運用這些 「磚塊」隨機應變地搭建不同 「建築物」以達到目標。
為確保能力教學目標的實現, 「史丹福大學2025 計劃」 對學習成就的評價方式也做出了改革,以 「技能影射圖」取代現行的大學成績單。學生的成績單已經不再是一張回顧性的「大數據」記錄——花了多少時間在哪個知識點上,而是一個實時、動態的「競爭力狀態」清單,展示了學生正在學習什麼、學會了什麼、技能處於什麼層級……「技能影射圖」 以學生的十大核心技能為基本維度,以圖表形式展現學生對於每項技能的掌握情況並凸顯學生的優勢技能及不足,能夠幫助學生自己以及學校和招聘方更好地了解學生技能的整體情況。屆時,那些多才多藝和具有快速學習與適應能力的史丹福大學畢業生,將更有可能被招募到行業前沿的公司和組織(見表3)。
《斯坦福2025計劃》中提出,校友們的反饋證明,使命感是他們職業生涯中指引方向的航標。因此,從在校期間開始,史丹福大學的學生就要基於一定的使命進行學習,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了解自己的專業,更要將專業的使命深深烙印在腦海中。
《史丹福大學2025計劃》之所以要推行「帶著使命感去學習」,是為了幫助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選擇有意義的課程,並以此為基礎,支撐起一段目標清晰的、縱貫畢業之後10~15年的職業生涯。如此,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才有能力、有意識、有擔當去領導有效的實踐,以抵抗未來世界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經濟、政治、社會和技術以及目前未知領域的風險。使命感本身不是對職業的描繪,但它是驅動個人在職業生涯中追求卓越的「秘密武器」(見表4)。
為了使學生帶有使命地學習,史丹福大學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影響實驗室」,在這些實驗室裡,師生們一起通過浸潤式學習和討論,應對全球性的問題和挑戰。影響實驗室幫助學者深入當地研究意義深遠的全球性複雜課題,主要涉及貧窮、健康、基礎建設、可再生能源、全球治理、太空旅行、藝術和文化成就等方面。啟動「影響實驗室」計劃22年後,史丹福大學就和麻省理工學院、印度理工學院合作,完成了一項堪與登月計劃相媲美的宏偉目標——為生活在南亞地區的每個人提供清潔水源。與此同時,斯坦福每十年便重新選擇 7 個重大全球性課題,並召集不同領域的教師以這 7 大問題為焦點為加利福尼亞主校區的學生開設相關課程。
史丹福大學還跟國際奧委會創建了一個踐行「影響實驗室」理念的實踐模型——「腦力奧運會」。史丹福大學和國際奧委會計劃共同組織的「腦力奧運會」把全世界最好的學者和研究人員攬至麾下,共同解決全球面臨的各類科研和實際難題。按照《史丹福大學2025計劃》,未來15年,將新建7家實驗室,每個實驗室都會在某屆奧運會期間正式揭幕。
史丹福大學創建的這些具有影響力的實驗室分布在六大洲25個國家,顯著增加了史丹福大學在全球發展的多樣性。對於那些仍在帕洛阿爾託校園的學生,史丹福大學會選擇七大全球性問題與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與學生們進行探討,激發學生繼續鑽研氣候、公共衛生、水源、糧食等重大國際問題的熱情。
《史丹福大學2025計劃》雖然是全校性的組織層面的變革計劃,但對史丹福大學的創業教育不無啟示意義。
首先,史丹福大學的創業教育始終根植於其實用理念的土壤中,具有先天的創新精神的內生驅動,《斯坦福2025計劃》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了這種大膽探索、無疆界創新的精神。
其次,史丹福大學正在實現大學角色的轉變。《斯坦福2025計劃》告訴我們,大學不再是人類知識的 「掌管者」,大學的主要職責不再是 「告訴」學生已有的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靈活應對新挑戰、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再次,《史丹福大學2025計劃》進一步體現了學校培養創業人才的基礎是對於人的尊重和整個職業生涯周期的關照。「自適應教育」強調大學不僅僅是進行教學的場所,還是產生學習的機構,教學不是目的而是能夠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手段。處於變革中的社會更加需要個性完善、獨一無二的人才,而不是同一生產線上培養出的 「標準品」。
最後,《史丹福大學2025計劃》中最為核心的一條是培養具有大格局和大視野的國際領導型人才。其人才實力的國際性提升才是發展方向,應該培養具有回饋社會、心繫社會並有時代擔當的人才,即有使命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