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百度百科簡介起源由來,以及風俗習慣: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
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的龍圖騰祭祀。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傳統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覺間,一年又過去了一半,剛過了六一,又迎來了端午節,又該是準備包粽子的節日。
前幾天就把包粽子這事惦記在心上了,想著怎麼去採摘粽葉,何時包,又要包多少才好?
原本笨拙不會包粽子的我,卻因孩子學會了包粽子,不為別的,只為孩子吃著高興樂呵。
包粽子雖不是什麼高端大氣上檔次了不起的事,卻也為自己能因愛孩子而改變自我而高興欣喜。
包粽子說著簡單也有點難,記得我們這有句老話說:「會了不難,難了不會;還有句話說:勤能補拙。」
我雖然笨,但不怕學,不怕包的難看不入眼,包一個醜,包兩個難看,持續不斷的包,那還是有長得俊的,不過沒幾個,但咱也有優點的,包的,個個貨真價實,全是實打實的幹活,糯米蜜棗餡的。
眼看馬上就到端午節了,由於心裡惦記著要包粽子,中午忙的飯都沒有吃好,就趕緊著手購買所需要的食材,找捆綁粽子的線,把糯米洗淨,用水浸泡上,一切就緒,只欠姐我立馬行動起來就好。
伸手拿起兩片粽葉,擰成一個粽子外形的大致形狀,另一隻手抓起了浸泡好的糯米,在放上一顆蜜棗,這道手續完成,把順手的粽葉翻蓋過來,小心翼翼把兩邊理好,看看一切齊活,沒有糯米暴露在外面涼快了,就趕緊拿起事先準備包粽子得繩子,拉來扯去,繞了幾圈麻溜的紮緊捆牢,一個粽子新鮮出爐嘍。
慢慢地一個兩個,十個,二十個,三十個都被包好了,盆裡的粽子也慢慢地多了起來,包到最後累的真的不想再包了,可為了孩子們能多吃些,還是堅持把最後的包完,也許累並快樂著就是我此時的心情寫照。
晚上孩子們放學回來,看到我包的粽子,那個高興勁就甭提有多快樂了,邊吃孩子們還說真好吃,乖巧的女兒懂得我累了,不讓我剝粽葉,她一個個剝好了給我,順便還給她爺爺奶奶爸爸弟弟一人剝了一個,反而自己是最後一個吃到嘴的。
看到孩子們如此的乖巧懂事怎能不快樂,怎能不想著給他們倒騰些可口想吃的美食。
包的是粽子,融入的卻是濃濃的愛意,家庭的和樂。看著老少吃得都津津有味的表情,心中頓時充滿了成就感,雖累並幸福快樂著。
端午節臨近,粽味飄香,祈願所有的親人朋友安康幸福,有事做有人愛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