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皇帝的悲劇人生:我只是不想為他人作嫁衣

2020-12-16 小雪品史

朱祁鈺,是明朝第七位皇帝,在明朝為數不多的明君中,朱祁鈺的功績實屬卓著。在位期間,他勵精圖治,任用賢臣,剷除奸佞,國家政局為之一新,一改前朝太監專權的烏煙瘴氣,使明王朝重新走回正軌。

然而,這樣一位政績有目共睹的英主,其身後的諡號竟然是「戾」。"戾」是一個惡諡,表示他終生為惡。而且,他明明做了八年皇帝,死後卻被以親王的身份下葬。那麼,他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君王生涯呢?

這一切還得從那個著名的歷史事件「土木堡之變」說起。

一、臨危受命 力挽狂瀾

公元1449年六月,大明第六任皇帝,從小錦衣玉食,從未上過戰場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率二十萬明朝精銳部隊御駕親徵。結果在一個叫土木堡的地方,遭遇突襲。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隨軍出徵的朝廷重臣全部陣亡,連皇帝本人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虜。

消息傳到京都,舉國震驚,國不可一日無君,危難之際,于謙等大臣請命孫太后,強烈要求擁立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鈺即帝位來穩定人心。

迫於形勢,孫太后答應了朝臣的請求,但同時提出要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並下詔立英宗長子,年僅三歲的朱見深為太子。

明景帝朱祁鈺就這樣身不由己地被推上政治前臺。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他的母親吳賢妃,是明宣宗的側室。庶出的他原本與皇位沒有什麼關係,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會在藩王的位置上快樂逍遙的過一生。然而由於土木堡之變,他原本的生活不能繼續,不得不出來收拾亂局。

朱祁鈺皇位還沒坐穩,帝國便面臨瓦刺的再一次入侵。瓦刺挾持英宗趁明軍主力潰散,朝堂混亂之際,企圖一舉拿下北京城,徹底消滅大明。

此時的北京城情況萬分危急。京城三大營的精銳已在土木堡被全殲,京師力量薄弱,軍心萎靡,民心不穩。

朝堂上,主戰派和南遷派各執一詞,年輕的朱祁鈺審時度勢,毅然選擇站在主戰派一邊。他向朝臣們發布詔書,廣開言路,鼓勵大家踴躍建言,為保衛戰出謀劃策。他看中大臣于謙的勇敢、正直和能力,提升他為兵部尚書,授予他充分的權利整軍備戰。

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朱祁鈺的帶領下,明朝廷從上到下,難得擰成一股繩。在最短的時間內,北京城內就調集了近22萬大軍,完備了九門守衛,充實了糧食軍械,舉城上下「人人感奮,勇氣百倍」。

十月初,瓦剌兵臨城下,等待他們的,是萬眾一心抗敵的明朝官兵。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瓦剌傷亡慘重,卻始終無法撼動北京城,最終只能選擇灰溜溜的敗走。明王朝度過了自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

北京保衛戰,一戰打出了數十年的平安。其領導者景泰帝有「再造社稷之功」,而組織者于謙則當之無愧的成為「民族英雄」,他們都成為大明朝的驕傲。

二、幽禁前帝 兄弟失和

瓦刺打了敗仗,手中的「奇貨」明英宗也失去了相應作用。為了給明朝找點麻煩,瓦刺決定把英宗放回去,讓兩個皇帝爭鬥,對瓦剌人更有利。於是景泰元年八月,太上皇朱祁鎮返京,這時距離他去年八月被俘,整好一年。

面對被放回來的哥哥,景泰帝感到左右為難,當初他倉促被大臣擁戴為帝時,他是被動且有些不情願的,但現在他已經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偉大勝利,肅清了朝廷宦官幹政的亂象。作為皇帝,無論是才幹還是勤政納諫,他都遠勝哥哥。現在哥哥回來了,他就應該讓位嗎?

說實話,景泰帝有些不甘心。

況且沒坐上皇位前,他可以做個快樂平安的王爺,兄友弟恭。但這時要從皇位上下來,還能做回以前的王爺嗎?

思慮再三,景泰帝認為無論於公於私,自己都不應該讓位。

既然不想讓位,那如何處置像「燙手山竽」的前任皇帝呢?

前輩李世民弒兄殺弟,隋煬帝楊廣設計害死親兄的事例,景泰帝不是不知道。他們的果決狠辣,確實是一勞永逸的解決了皇權威脅。但這樣的做法,生性善良的景泰帝卻學不來,即使哥哥再對皇權充滿威脅,他也是哥哥。

既然做不到冷血無情,那餘下的選擇,就只有一個字「困」。於是景泰帝命令整理出南宮的房間,將哥哥全家請進去休養。

所謂休養,實質是軟禁,朱祁鎮被關在南宮中失去了自由。朱祁鎮從瓦剌歸來,本來想著能繼續做皇帝,沒想到皇帝做不成,自己還被看管起來,這跟在瓦刺做俘虜有什麼區別?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異,讓朱祁鎮對這個弟弟也充滿了怨恨。

三、東宮易儲 絞盡腦汁

一切似乎已回正軌,瓦剌的威脅解除了,太上皇也順利回到京都。景泰帝朱祁鈺兢兢業業地工作,大明王朝在他的帶領下,一步步從泥潭深陷中走了出來,出現了正統朝以來少有的中興局面。

然而,擁有如此出色政績的朱祁鈺,真實的情況卻十分憋屈:南宮裡住著太上皇,東宮裡的太子是太上皇的兒子。景泰帝朱祁鈺夾在中間,只是個幹活的。他日夜為國操勞,太子卻不是他的兒子。

自古以來「父有天下必傳於子」。別人當皇上,皇位可以名正言順傳給兒子。為什麼自己當皇上,皇位卻得傳給侄子。景泰帝深感不公。他不甘心為他人做嫁衣,內心裡有了換太子的想法。

然而東宮易儲談何容易,現在的太子是皇太后欽定的,自立東宮以來並無過錯,以什麼樣的方法爭取朝臣對這件事的支持呢?

景泰三年,朱祈鈺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屈尊賄賂朝中百官,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

果然,朝臣們拿了皇帝給的「好處費」,雖然內心不願意,但也不便再出頭反對。於是在禮部召開的東宮易儲問題上,大家都睜隻眼閉隻眼,無異議的通過了易儲議案。

有了這一步還不夠,景泰帝又裝模作樣下詔說:「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但更換儲君的事,朕並不敢自專,朕會向聖母皇太后稟告,由皇太后做主。」

接到奏疏的孫太后毫無辦法,她的兒子被軟禁,孫子還年幼,既然朝臣們都站在景泰帝一邊,她只好下詔說:「只要宗社安,天下太平,今心既如此,當順人心行。」

自己的兒子終於能被立為太子,景泰帝的喜悅無法抑制。他立即命令禮部準備立太子事宜,同時精心地為太子設置東宮百官。

五月,景泰帝正式廢原太子朱見深為沂王,冊立自己的獨子朱見濟為新太子,冊立太子母杭氏為皇后,同時大赦並昭告天下:「父有天下傳之子,斯固夲於萬年…。」

四、痛失獨子 心力交瘁

費盡心機終於為愛子謀得了太子之位,景泰帝心花怒放,他更加努力的工作,希望用自己的辛勞給兒子留下一個富裕穩定的江山。

然而「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景泰帝的兒子正位太子僅僅一年半,便突然天降災禍不幸夭折。這樣的打擊對景帝夫婦而言,實在是太大了。杭皇后從此一病不起,景泰帝傷心欲絕,追諡兒子為懷獻太子。

一切都已經算計好了,可上天卻奪走了他的兒子。

隨著獨生子的去世,關於立儲的問題,朝廷再次興起波瀾。不斷有朝臣上書,主張復立太上皇的兒子為太子。死了兒子還沒傷心過來的朱祁鈺感到極度不公,自己為大明江山嘔心瀝血,難道最終還是要為哥哥做嫁衣嗎?況且自己還年輕,誰能肯定以後再無所出?

景泰帝與朝臣憋著一口氣,朝臣越是催促,他越是置之不理。國事繁忙,家事不幸的景泰帝不是不想立太子,他只是想給自己留一個機會。然而由於過度操勞及心情鬱悶,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兒子始終是水中月鏡中花。景泰七年,杭皇后也去世了,死了兒子死老婆的景泰帝心力交瘁,到年底終於病倒,不能在支撐國事。

五、奪門之變 四面楚歌

很快到了景泰八年,朱祁鈺的病情不見好轉,反而日益沉重。正月初六的太廟之禮無法親臨,只好讓太子太師石亨代行。

石亨,原本是北京保衛戰的一位功臣,但由於他野心膨脹貪得無厭,逐漸與另一位功臣于謙產生矛盾,而景泰帝一向信賴于謙,石亨感到自己被皇帝疏遠,內心裡常常為前途擔憂。

正月十三,是每年例行的大祀天地,景泰帝由於病情嚴重,再次將石亨召到床前,命令他代行。

石亨見景帝病無好轉,不安分的心開始蠢蠢欲動。正所謂「富貴險中求」,為了日後的飛黃騰達,石亨決定鋌而走險。當天夜裡便聯絡了幾位不受景帝重用的大臣,密謀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企圖獲得奇功封侯晉爵。

說幹就幹,正月十六深夜,石亨等人用巨木撞開南宮宮牆,將朱祁鎮迎出。一路上,只要有侍衛阻止,朱祁鎮便拿出太上皇的身份喝退,一行人就這樣兵不血刃的進了奉天殿。闊別皇位八年的明英宗朱祁鎮重登龍座,隨即「鳴鐘鼓、啟諸門」召群臣覲見,不知情的百官見龍椅上坐的不是景泰帝,而是明英宗,都深感驚駭,驚慌失措之餘只能跪倒參拜。

奪門之變就這樣發生了,被弟弟關了八年的朱祁鎮,只用一天就奪回了皇權,整個過程順利的都不像是一場政變。雖然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在奪門之變中表現得堅決、果斷,最起碼是個有主見的皇帝。而景泰帝朱祁鈺可以挽大明之將頃,卻無法贖回自己的命運,冥冥之中一切已註定。

復位後的英宗開始清算弟弟,下詔指斥他「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把景帝說的一無是處,同時廢其帝號,降為郕王。並不顧他重病在身,強行遷往西山。

一個月後,被降為郕王的景泰帝悽涼地去世,年僅二十九歲。身為哥哥的朱祁鎮毀了弟弟原本修好的壽陵,將弟弟遠遠的葬到西山,然後把弟弟所有的妃嬪全部賜死陪葬,又給了弟弟一個惡諡「戾」。

結語

朱祁鈺是個可悲的皇帝,從他迫於形勢而非禮法傳承的帝位開始,他的人生就註定是悲劇。他的結局雖然令人唏噓,但作為皇帝,他臨危受命,任用賢臣,廣開言路,解決危局。親自挽救大明於水火之中,這樣的功績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然而一個皇帝,只知道埋頭苦幹,卻不通權謀,也不知道維護自己的皇權,那這樣的皇帝仍然是不合格的。換句話說,景泰帝生來就不具備「政治家」的狠辣、狡黠、刻毒與猜忌,這才是他不幸悲劇的根本原因。

庶出親王,遇亂登位,選賢任能,力挽狂瀾,革弊興利,寬恤百姓…

無論如何,他都不應該承擔「戾」這樣的惡諡。

也許《明史》對他的評價略算公允:「景帝當倥傯之時,奉命居攝,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權而得其正者也。篤任賢能,勵精政治,強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績良雲偉矣。而乃汲汲易儲,南內深錮,朝謁不許,恩誼恝然。終於輿疾齋宮,小人乘間竊發,事起倉猝,不克以令名終,惜夫」

相關焦點

  • 解析李承鄞的悲劇人生
    《東宮》改編於匪我思存的同名小說東宮,原著男主李承鄞憑藉利用女主情感滅女主一族的『光輝』事跡,長期佔據言情小說渣男排行榜前三名,還有兩位分別是廢后將軍的慕容炎和掌中之物的傅慎行(小聲說,李承鄞跟他們排在前三名,算委屈他了,至於原因,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另外兩個人)。
  • 她搶走了妹妹的丈夫,讓清朝開國皇帝著迷一輩子,卻為他人作嫁衣
    博爾濟吉特氏海蘭珠,我想這個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了吧?這個備受皇太極寵愛的女人過往經歷是十分神秘的,她以26歲高齡入宮,誰也不知道皇太極為何會放著如花似玉的妃嬪不要,喜歡上這麼一個已經快年老珠黃的女人。 更奇怪的是,海蘭珠在入宮前的歷史記錄是一片空白的。
  • 火影忍者,十大死掉的悲情角色,有人比輝夜還慘嗎?
    當然了,這也只是漫迷的調侃。不過,從這段調侃中也可以看出《火影忍者》中是有很多悲情角色的。下面,小妖就來盤點一下《火影忍者》中的十大悲情角色!      TOP5.長門       經歷了父母雙亡,還經歷了最好基友死在自己刀下,最後還一直被帶土給利用著,長門的人生也是一個大寫的悲劇!
  • 不想當皇帝卻偏要我當,當過癮了又不讓我當,你們幾個意思?
    一個不想當皇帝的人被迫當了皇帝,他又面臨什麼樣的結局呢?這個人就是明朝的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先說一下朱祁鈺的出身。朱祁鈺是明宣宗的二兒子,他和別的皇子不一樣的是,他的親生母親吳氏,在生他之前只不過是個宮女,就是靠生下了龍子,所以才得以被封為皇妃。
  • 從<清平樂>微柔公主的悲劇人生,警惕孩子教育不能忽視的3點
    因為討論太過熱烈,即便那段時間我沒空追劇,也因對劇情不是很感興趣只零星追了一部分,但不妨礙我在每天推送的各種評論和劇透中了解整個劇情的走向。 劇中本應是大宋朝最快樂的溫柔公主,也是原著的主角的悲劇人生結局,讓我反思我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3個方面的教育是萬萬不能忽視的。
  • 為「弱勢群體」代言 蘇仕廷電影的悲情寫實與浪漫
    網易娛樂1月3日報導 最早看蘇仕廷作品的時候,總覺得他一直在用無為的態度對待自己和對待人生。這從他早期拍攝了大量的喜劇搞笑短劇就可以看出。
  • 《甄嬛傳》原著中的悲情女子,也曾是端然生華的六宮之主
    2、悲情之二:姐姐奪寵朱宜修因為庶出剛剛入宮不能立為皇后,以貴妃之禮迎入皇宮,待產下皇長子才能立為皇后。朱宜修進宮後懷孕本以為皇后之位唾手可得,但是美麗的姐姐純元出現,奪走了皇帝的所有關注,更成為了皇帝最心愛的女子。
  • 30年前,初中畢業考中師,再回首,不只是悲情?
    「這就為改革開放後前二十年國家的快速復甦,全面振興,打下了人才基礎。只是,這一代中專中師生,成了奠基者和鋪路石。這既是他們的光榮,也是他們的悲劇。」 「其情形,類似於隱身沙漠戈壁的兩彈一星的科研人員。這一政策,不同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歷史悲劇,不需要平反補償,只需要國家的肯定和政策的傾斜照顧(當然,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補償)。
  • 中國文化遐想 之 崇尚「悲情英雄」的情結
    回到之前前的話題,為什麼中國文化當中有著「悲情英雄」的情結。在聊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一件事,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權本位的社會。既然是權本位社會,那麼必然會有掌權的特權階層;那麼與其相對的就是普通大眾。其實,準確點說」悲情英雄「的情結,應該是在普通大眾的認知裡是普遍存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清朝歷史最悲情的皇后是誰?應該是乾隆繼後「烏拉那拉·如懿」了
    劇中的女主角在歷史中真正的形象是嘉慶皇帝的母親。其實她是繼母並不是嘉慶的親生母親。歷史中的她出生於一七一八年二月十號,後來到了她十五歲的時候,她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十五歲正是一個天真爛漫的時候,這正是一個人慢慢成長的時期,她在這個時候被嫁到了皇子府中。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個承明啟清的亡國之君,他悲情壯烈的一生。開端先說明太祖朱元璋,自開國以來,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他歸耕於農,大興水利,發展農商。而萬曆帝朱翊鈞,就是本文主角崇禎皇帝朱由檢他爺爺。他爹明光宗朱常洛,母親只是一個侍寢宮女,因為出生尷尬,從小不得皇帝喜愛。萬曆帝原本不想立他為太子,但迫於祖制綱常,他又是長子,所以不得而為之。朱常洛雖然最後做了皇帝,但是一路走來,冷落白眼沒少受。
  • 《Hello,樹先生》:一個平凡人物的悲情人生,道盡現實生活真諦
    刷完第三遍的時候,我才徹底悟得在淡漠的人性下,樹先生一生悲劇產生的原因。關於樹的悲情人生,有人說是因為人性之惡而瘋掉的;有人說是因為被忽略瘋掉的;還有人說他是因為自我放棄瘋掉的……那樹先生到底是因何成為那個「住在樹上的人」呢?影片本身會告訴我們答案。
  • 《長恨歌》:李楊愛情的悲劇之美
    《長恨歌》為後世貴妃故事的生發提供了想像的餘地和空間,成為貴妃題材文學的指引,成為後世貴妃題材文學必須面對卻難以逾越的高峰。它奠定了楊貴妃和唐玄宗愛情故事基調,正是在《長假歌》及《長恨歌傳》出現以後,李、楊開始成為愛情的象徵。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悲劇就是把有人生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愛情悲劇,就是美好的愛情毀滅,使人產生震撼。
  • 皇帝喝醉寵幸宮女使其懷孕,肚子大了卻不想負責,太后:晉封皇妃
    縱觀歷史我們都知道,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帝王乃是清朝時期的康熙皇帝,在位總61年,歷史上有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當然也有在位時間很短的皇帝,他僅僅在位一個月,這個情況在歷史上很是罕見了,而他正是明朝的明光宗,明光宗一輩子可是坎坷不平,不過相對於他的遭遇,她的母親一生則是充滿了悲劇,或許這也是造成他一輩子坎坷的原因
  • 看了《人生》,才能避免人生悲劇
    (一)路遙《人生》的悲劇及其現實意義《人生》這本書是以陝北高原改革時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男主人公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又離開農村去城市,最後又重新回到農村,構成了他的人生。《人生》這本書富有諸多現實意義,它仿佛就是我們自己人生命運的一個縮影,暗含著具有悲劇性的哲理意義,高加林的悲劇人生讓我們警醒,《人生》這本書讓我們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想好未來的每一步該如何走,該如何做出選擇,如何走完短暫的人生道路卻又能留下一地輝煌與不悔。讀懂《人生》,思考我們自己的人生,終將不悔人生。
  • 匪我思存悲情語錄,這麼虐心的句子,恐怕她再也寫不出來了……
    十幾年來,匪我思存留給讀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虐心……她先是讓讀者幸福上天、再悲情入海、在大喜大悲之間,讓讀者感受到愛情的疼痛。在創作方面,匪我思存是殘酷的。她總是毫不猶豫將兩個相戀的人生生撕開,讓她們受盡愛情的折磨,進而都不得善終。
  • 春申君欲偷梁換柱,不料如意算盤落空,為他人做嫁衣!
    春申君時常居安思危,唯恐天下大亂,致使他人篡位成功,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春申君開始四處收羅美女覲見給王上,讓其早日誕下龍嗣,立下皇子以鞏固春申君在朝中的勢力。這時趙國人李園把自己的妹妹介紹給春申君,讓其收納為妾,屆時暗結珠胎送於楚王,還怕這天下落入他人之手嗎?這一切詭計被春申君的手下識破,規勸他早日除掉李園,可惜春申君剛愎自用,最後被李園所殺。
  • 金庸武俠:盤點金庸5大痴情女,2位悲情收場,最後1位情定終身
    她的邏輯想法和行事作風都是個耿直星人,不帶愛恨、不通人情,沒有煙火氣也失之世俗的盎然趣味,她的人生就如她的一身白衣一樣顯得安寧蒼白沒有一點色彩。楊過的出現,帶給她從未有過並且原本永遠不會有的喜怒哀樂的真切人生體驗,改變了她日復一日一條道走到底的人生軌跡。
  • 人生四大悲劇,一言難忘!
    ——人生四大悲劇2.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二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3.我時常會告訴自己,雖然在最低的位置,看不到花朵綻放時的美麗,卻不會錯過花瓣飄落時在風中悠揚飛舞的浪漫。
  • 我媽總是拿我大伯的「不婚悲劇」催婚,越是這樣,我越是不想結婚
    如果父母子女之間必須是這種「服從命令」的關係的話,我真的感覺好沒意思,我不想做一個沒主見的人,不想做一個無法掌控自己人生的人,所以,他們要是再逼我的話,我肯定會走極端。人活著無視現實,是很可怕也很可悲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