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晨媽媽
圖片來源|網絡
《清平樂》這部劇剛上線的時候,討論之熱烈,看過的人應該都是有印象的,我清楚地記得,隨著皇帝下線,那些談論才慢慢劃上尾聲。
因為討論太過熱烈,即便那段時間我沒空追劇,也因對劇情不是很感興趣只零星追了一部分,但不妨礙我在每天推送的各種評論和劇透中了解整個劇情的走向。
劇中本應是大宋朝最快樂的溫柔公主,也是原著的主角的悲劇人生結局,讓我反思我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3個方面的教育是萬萬不能忽視的。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社會大背景,忽視了這3個方面的教育,都有可能讓孩子的人生走得比較艱難。
是哪三個方面呢?下面我就從魏柔公主為什麼有一手好牌,卻打得爛得不能再爛,最終留下一個悲慘的結局,讓人唏噓不已來談孩子教育不容忽視的3點。
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是社會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誕生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是父母給了他生存的最初基礎,也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價值觀深刻影響著孩子未來價值觀的形成。
看過電視劇的人都知道,仁宗皇帝是一個標準的顏控,喜歡美女,所以才在韓琦向他報告皇后貌醜不至惑君的評價後,大婚之日留皇后獨守空房,從而開啟了十多年與皇后都是若即若離的感情糾葛,白白浪費了那麼多的大好時光。
雖然事後皇帝開始對皇后有好感,有皇后能幹、有才學,端莊識大體的因素,但大婚之後初次見面發現皇后挺漂亮是首要因素。
所謂秀色可餐,對著一張漂亮的臉,又滿腹經綸的皇后,皇帝不喜歡也很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作為父親,仁宗給女兒的榜樣是,張貴妃飛揚跋扈,完全沒什麼素質,可就是因為漂亮、嘴巴甜會哄父親開心,因而備受寵愛,就連她這個最受寵的公主,和貴妃發生矛盾,父親也要讓她讓步。
這其實為公主以後的悲劇人生奠定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基礎。受父親影響,公主也是個標準的的顏控,她喜歡的曹家哥哥風流倜儻,內侍懷吉長的帥,有才學,對她又百依百順。
因而公主的價值判斷就是長的帥的什麼都好,長的好看的人品差一點也沒關係。而長的醜的李瑋縱然對公主痴心一片,畫畫極好,公主卻連看他都不想看,想起他就覺得噁心。
李瑋母親給公主下藥,李瑋家暴公主,這些都讓人很憤恨,但造成這種結局的公主也並非沒有責任。
把她嫁給李瑋的是她的父親,如果仁宗不點頭,李瑋哪怕把公主放在心間上一輩子也永遠是痴心妄想。
公主反抗不了父親,只能出嫁,只是公主一直沒有轉換角色的意識。
出嫁後不管你是曾經如何不甘心,都是李瑋名義上的妻子。公主可以不喜歡李瑋,因為喜歡是一種自然的感情,這個沒辦法強迫自己。公主想動用公主的權勢不同房也可以,但是公主一開始就沒有把李瑋放到同等的夫君的位置,她連看都不想看她。
李瑋因為太醜太木訥,那麼他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特別的優點,為他做了什麼,她連理都不想理,這個就有點太過了。
人美不一定人品好,就像張貴妃一樣,雖說我只是偶爾喵電視幾眼,但看著她冷冰冰的沒表情,說話表情都帶刺,整個氣場都是怨氣,除了皇帝,換旁人誰喜歡啊?
即使曹操好看,又有才學,但風流倜儻可並不都是褒義詞。以曹評的人才,在萬綠叢中保持一點紅也還是有可能的,假設公主真的嫁了曹評,以她單純的思維,未必能和曹評相處得融洽。
所謂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內因和外因,外因是父親逼迫被迫出嫁,公主的婆婆素質不夠高,手段過於卑鄙,但內因卻是公主從來沒有一點意願想要改變自己的處境,她只是把不幸歸咎到別人身上,不去想自己要不要去做點什麼,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別人身上其實是最大的危險。
作為仁宗皇帝眾多子女中唯一平安健康長大的公主,公主早期的確是萬千寵愛集於一身,有一個把她當寶一樣的皇帝父親,又遇到善良不嫉妒的皇后。公主有父親寵著,娘親疼著,皇后愛著,有高姐姐和宗實哥哥護著,有元吉百依百順,眾多下人也對她畢恭畢敬,可以說,公主除了婚姻受阻,她的成長之路太豐順了,豐順到她對於自己遭遇的人生變故完全沒有應對的能力和心態。
她不滿父親拆散她和曹哥哥,卻也只能對父親說一句詛咒的話:「你殺死了你的女兒。」
嫁給李瑋後,因為厭惡丈夫,她不想做出任何努力去改善這種不正常的關係,卻也找不到新的寄託。
人人都為懷吉和公主的愛情感動,可這段感情本來是不正常的,身為一國公主,已嫁為人婦,卻與內臣產生感情糾葛,別說她的婆婆是個小人不能接受,放到哪個社會可以被接受呢?
她不肯接納李瑋,皇后勸她,她拿皇后做比較,說皇后嫁的是自己喜歡的人,所以可以忍受父皇的冷暴力,她不是,她嫁的是自己討厭的人。可是皇后大婚之日被皇帝放了鴿子,她也委屈傷心,但身為妻子和皇后該盡的義務她一點都沒落下。
試想把曹皇后換成郭皇后,同樣的經歷和處境,郭皇后是如何做呢?郭皇后不喜歡皇帝嗎?她肯定做不到曹皇后那樣隱忍。
當初《大唐榮耀》上映時也有一個類似的情節,沈珍珠心心念念要嫁給自己的心上人。她當初也是被迫出嫁廣平王,即使新婚時王爺很喜歡她,處處順著她,但她不愛她,所以吃他把自己身體搞傷不與王爺同房,但是除了不同房不給王爺同等的感情,沈珍珠身為妻子該盡的本分一點都沒少。
她對侍女說既然在感情方面對不起王爺了,那就只能盡點心意,從其他方面對回報王爺了,她做好吃的給王爺,關心王爺的公務,除了不同房,其他妻子的義務她都盡到了。
反觀魏柔公主,自從出嫁就把自己擺在一個受害者的地位,對父親無處發洩的怨氣都發洩在李瑋一家,不管公主如何的人美心善,在處理人生變故時,比起曹皇后、沈珍珠她差的不是一點點。
皇后的婚姻也是被決定的,只不過是剛好碰巧嫁了她想嫁的人,可對於一個才貌雙全,出生名門的富家千金,大婚之日就被放了鴿子,成為大家的笑柄,也不是人人都有皇后的度量,能把爛牌打成好牌的。
縱然皇后再愛皇帝,大婚之日就遭受羞辱,十多年間看著他一個一個寵幸其他妃子,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最寵的張貴妃還時不時地挑釁她,再愛也會崩潰吧?可是皇后十多年間除了沒得到皇帝的愛,沒有孩子,其他方面做的分毫不差,只憑愛嗎?
魏柔公主出生皇家,擁有常人無法企及的榮華富貴,但這一切都建立在他的父親活著、她依然是備受尊崇的公主身份之上的。
皇帝不能不說不愛公主,他把公主許配給自己的娘家人,固然是為了彌補當初缺憾的母愛,但也確實考慮了公主的性格和處境,為她選擇的自認為合適的姻緣。
李瑋木訥,但是忠厚老實可靠,公主太過單純,不足以應付曹評萬一某一天的花心。
公主是下嫁,有著至高無上的身份和豐厚的嫁妝,李瑋一家應該會對公主感恩並善待。
歷史上明明已經和離,最後又把公主送回李家其實也是考慮了公主的處境。
仁宗無子,因為皇位繼承問題,繼位者趙宗實(英宗皇帝)被反反覆覆折騰,送出去接回來,接回來送出去,早已內心有怨恨,倘若繼位不肯善待公主及其妹妹,一個離了婚的公主要如何自處呢?
反而回到李家,她有資產,至少生活上不會被苛待,這也是身為父親能為她想到和做到的。
所謂天下父母心,即使貴為皇帝,仁宗也是愛女兒的,只是作為父母,倘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味讓孩子依賴父母,卻沒有學會靠自己謀生的技能,結果只會害了孩子。
單看公主因為被下藥和婆家發生衝突,被家暴後冒雨夜扣宮門,就可以明顯看出公主就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
做事只憑自己感覺,出了問題只會找自己父母,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到底會帶來何種後果?
古代的宮門像不像我們現在的首都,皇帝的命繫著天下萬千子民的命,夜扣宮門,守門員開門是罪,因為你要置皇帝的安危於不顧嗎?不開也是罪,皇帝最愛的公主出了事,誰承擔得起?
公主就是被保護的太好了,不知人間疾苦,不懂人心險惡,也不懂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想問題。
我看很多人評論說身為公主,她需要去思考李瑋家裡那些爛人爛事嗎?為什麼不呢?
程道明當年主演的《康熙王朝》裡的藍琪兒格格,不也和溫柔公主的處境一樣,未出嫁前是皇帝的心肝,為了政局,父皇要她出嫁敵人?她不一樣是不願意。
可是她慈愛的父親,威嚴的皇帝陛下是這樣和她講的:「身為皇家子女,享受了常人沒有的榮華富貴,就要承擔常人沒有的責任。」於是,公主含淚嫁了。
她從一開始的不願意,不適應環境,到後來心死,再到後來接受命運的安排,開始努力過好為人妻的生活。
等她終於適應了新的生活,她親愛的父皇實力強大了,起兵滅掉了他老公的勢力,老公被殺,老爹說要接她回家。
對比一下魏柔公主幸福多了,她的父皇除了逼她嫁給不喜歡的人,其他都做的相當好了,可是她還是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後釀成了一個悲劇。
反而藍琪兒格格,在經歷了一系列人生變故之後,用決然的態度告訴他的老爹,她老公沒了,她還有孩子和她的子民,她的家不在京城,她的家在這裡,她感謝父皇當年對她的厚愛,但也是父皇造成了她人生所有的不幸,她可以不恨他,但此生不復相見。
誰的人生是容易的呢?誰在如花的年齡沒有做過夢呢?可是當人生的變故來臨時,你被動接受,自怨自艾是一種選擇,你與命運對抗,讓自己變得堅強、強大,去克服一切不如意和變故也是一種選擇。
曹皇后是,沈珍珠是,藍琪兒格格也是,她們都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不能完全左右自己命運的女性,但她們都運用自己的堅韌、智慧讓自己的路可以走的更寬一點。
唯獨魏柔公主不是,所以她成了一個悲劇,讓人感慨,卻無法效仿和學習。
從魏柔公主的悲劇人生故事裡,我們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警惕這3個方面:父母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孩子才不會走歪路,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不過度保護孩子,要讓他學著接受人世間的陰暗面;教會他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因為沒有誰的一生可以永遠一帆風順,而你也無法保護孩子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