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學習資料分享多關注我的主頁~
2020年高考早已落下帷幕,我國所有省份已經公布了高考分數線以及考生成績,考生們在比較自己的高考分數,為自己挑選最合適的大學與專業。與此同時,各中學也先後發布了喜報,以此展示自己超強的實力,吸引更多家長與學生。
今年,有很多中學都考出了非常耀眼的成績,其中既有衡水中學、人大附中等傳統強校,也出現了承德一中等勢頭強勁的後起之秀。而在眾多中學中,有一所學校的喜報非常吸引人的眼球,那就是鄲城一高。
我們先看一下鄲城一高今年的高考成績:
更令人驚訝的是,鄲城一高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一座剛摘掉「貧困帽」的小縣城。
但就是這樣一所位於小縣城的中學,卻在高考中屢創奇蹟,比如在2019年,從鄲城一高考入清華北大的考生就高達42人,位居全國縣級中學第一。
這樣的成績甚至絲毫不虛一些傳統的中學名校。那麼,鄲城一高為什麼這麼牛呢?
它的輝煌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在這裡上學是種什麼體驗?你想讓孩子進入其中接受歷練嗎?也許看完這篇文章,你會有答案。
一張密密麻麻的時間表,鋪就了一條充滿希望和汗水的道路,通往理想中的大學。
5:30 寢室亮燈起床
5:45 到班早讀
7:00 早讀結束 早飯(20~25分鐘)
7:20 早飯結束,進班後繼續讀書
7:40 各班宣誓
7:50~8:30 第一節課
8:40~9:20 第二節課
9:30~10:10 第三節課
10:10~10:30 大課間讀書,讀書期間全體起立,不允許學生外出
10:30~10:40 下課
10:40~11:20 自習課
11:20~12:00 第四節課 午飯(20~25分鐘)
12:20~13:50 午休(班內,不允許回寢)
13:50~14:10 午休下課
14:10~14:50 第一節課
15:00~15:40 第二節課
15:50~16:30 第三節課
16:40~17:30 自習課 晚飯(20~25分鐘)
17:50 進班自習
18:10~19:00 第一節晚自習
19:10~20:00 第二節晚自習
20:10~21:00 第三節晚自習
21:10~22:00 第四節晚自習 普通班放學
22:00~22:20 重點班晚自習 放學
早上從早上五點半一直到晚上十點。
每天吃飯時間早午晚各半小時或者二十分鐘。
上廁所要排隊甚至擁堵到下課十分鐘也只是夠你從從廁所門口排到廁位的時間。
早操,上午操,每天兩次,將近一萬人在一個不到四百米柏油操場從集合到軍訓式的跑操結束回到班級,整個過程也就30分鐘。
對,這所學校的時間是以分鐘為計量單位的。
生源旺盛,名聲在外的鄲城一高,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地生源,不少鄭州的孩子,為了讀一個好大學,也來到鄲城一高復讀了。2018年河南理科第一名朱笑寒,就是來自鄭州的復讀生。
想想吧,一個省城少年,為了心中的夢想,乘坐長途大巴來到這個落後的小縣城。他一定有一種複雜的心情,眼前的一切都很糟糕,走進校園,看到那些處在困苦之中而兩眼又散發著光芒的同齡人,他才安靜下來,準備一年後的決戰。
在其官網上,還有北京等地的家長詢問能否將孩子送至鄲城一高讀書。
人們把這裡當成磨練孩子個性的地方,原因無他:沒有誘惑,在這裡你能做的,就是苦讀書。
追求學生時代的過程快樂,還是用這快樂換取學業上的優異,見仁見智,有人說這樣的教育「泯滅人性」。
可諷刺的是,恰恰是這些被稱為高考工廠的地方,使無數平民子弟避免了進入工廠的命運;也恰恰是這些被認為消滅人性的地方,讓人活得更有尊嚴,更像人樣。
鄲城人才輩出,不是偶然現象,按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中所說,它是他們所站立的「大地的力量」的表現。
鄲城的「力量」表現在哪裡?教育,以及崇文重教的民間傳統。
對教育,民間和官方一起飆,這似乎成了鄲城縣的一大特色。每年,該縣確定三到四件教育方面的實事列入全縣重點工程,由縣長、縣委書記親自過問。
近三年來,全縣用於教育的財政投入均佔當年財政支出的30%以上,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該縣父母官大概也意識到了教育是民生工程,因而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越是貧困縣,越要優先抓教育。一個貧困家庭如果能夠培養出一名大學生,基本上就挖掉了這個貧困家庭的窮根子」。
這話說的是實情:考上大學,走出去,改變的是命運,同時也改變家庭的實際收入狀況,可以讓父母和兄弟姐妹過上好日子。我們每一個從農村考上大學的孩子,哪一個不是這樣?即如朱婷功成名就,她首先想的就是把父母從鄉村接到縣城,在那裡給他們買套新房子。
這種前後鮮明的對照在鄲城很普遍,大家都堅信「教育脫貧」這個理兒。所以,在這個地方,到處都分布著「大學生村」,劉小集、於寨、信寨……最為知名的是李小樓村,10年來,這個僅有1300人的小村子共走出了138名大學生,近1/3進了一本名校。每年,整個鄲城走出去的大學生總人數大概是8000名左右。
一個網友說:「在沒有其他任何發展優勢的鄲城縣,能在教育上出一個造福老百姓的『高考工廠』,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造就這種奇蹟的,是鄲城人的「一條槓」精神(堅持不懈),但更多的是無盡的辛酸和沉重的付出。在鄲城一高的校園裡,到處張掛的橫幅、條幅是醒目一景,其中一幅標著「成績來自實幹」幾個大字,已在教學樓前掛了七八年。它們華麗、張揚、鏗鏘甚至殘酷、恐怖,但無一例外都意簡言賅,直指問題的核心:
「傳道授業」,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偷懶;既然要在現行的高考制度中拼,那就要拼個刺刀見紅。
媒體曾這樣描述毛坦廠中學所在的城鎮,說:「這是一座偏僻的單一產業城鎮,出產的都是應試機器,就像其他一些專門生產襪子和聖誕飾品的中國鄉鎮一樣心無旁騖。」
對於高考工廠,圍城之外的人對此評價基本上都持批判態度。
現在有些人指責超級高中打破了高中教育的平衡,其實所謂平衡,就是一種利益格局。原來是鄭汴洛這些城市把持的北大、清華入門磚,現在被鄲城一高奪走了一些。
鄲城一高吸引的外地生源,通常來自另外一些落後的縣市,所以,他們和鄲城一高的本縣生源一樣,都是同一個階層的:小縣城的中低等收入家庭,以及農村條件稍好的家庭。
人民日報曾經刊發了一篇有關鄲城一高的報導,叫《鄲城農家娃,上大學的多》,這篇文章給出的數據是:這個縣每年考上大學的孩子中,農村學生佔60%以上。
另外一個數字更驚人:鄲城縣每年高考的學生達12000人,這是什麼概念?20年前參加高考的全縣考生不過2000人而已。在這20年,每年的高考生竟然增加了10000個!
除了一部分外地生源外,毫無疑問,鄲城普通人家孩子,上高中的更多了,上大學的更多了,上名校的也更多了。
之前有一部紀錄片《高考》,看哭無數人。片中班主任在考前動員時,是這樣說的:
沒有鐵路,沒有高速公路,沒有任何資源,這裡的孩子要想改變命運,只能通過高考。他們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近幾年網上流傳的各地高中考取清華北大的排行榜顯示,也有一些縣高成績不俗,這些縣高的崛起,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依靠努力,窮人家孩子,可以上好大學,可以有好前程。
這是窮人孩子之間的聯合,一位考上北大的學生說:鄲城一高崛起的秘密,就兩個字:吃苦。
2000年左右,對應試教育的批判以及對素質教育的呼喚,讓一些高中放鬆了,而鄲城一高在這個時候就慢慢崛起了。你能不能換一個思維,不要再陷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二分法中,重新看待這樣一個問題:這是小城青年最後一個逆襲機會,他們只有用力抓住,才能改變命運。
這些沒有傘的孩子,只能選擇拼命學習,利用起手裡的每一分鐘,多背一個單詞,多刷一道題,比同齡人用力百倍地奔跑,才能換得一張開啟未來人生的門票。
鄲城一高,一所位於小縣城的中學,為眾多考生提供了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值得點讚!
望大家多多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