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商人和企業家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商人是以追求利益為核心,永遠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企業家,即便是在企業最艱難時期,也不會放棄原則,攫取利益,這就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包括匠心精神、創新精神和公益精神等等,藍光發展(證券代碼:600466,SH)董事長楊鏗作為民營企業家,一直低調做公益,用實際行動詮釋企業家的公益精神。
楊鏗的辦公室裡,擺滿了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沙發背後的牆上掛了副匾,上面寫著「慈生我心,善行天下」八個字。
和很多人知道的楊鏗不同,在過去的29年裡,他一直低調地在做公益慈善,甚至在藍光剛成立時,這顆善行天下的種子,就已經發芽。據統計,藍光已累計為各項慈善事業捐款超過3億元,捐贈藥品物資價值超過4000萬元,捐建學校30餘所,成立的「藍光助學基金」是中國房地產界最早獲得官方認可的助學基金之一。
對待公益慈善,楊鏗曾說,自己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能為社會做這些事,是一種幸福,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楊鏗也認同多樣的慈善形式,它們自身沒有好壞之分,卻都有一片善心。甚至,楊鏗不反對高調的慈善理論,因為這能激發、吸引更多人關注、參與慈善事業。
「眾人拾柴火焰高,中國乃至世界依然還有眾多慈善事務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資金才能推動發展,慈善事業永遠沒有終點。」楊鏗告訴記者,企業有社會屬性,民營企業更是來自於社會,四面八方的老百姓來到這裡,一起把企業做大做強,這就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在楊鏗看來,自己是一名企業家,必須要有企業家精神,而慈善就是企業家精神非常重要的內容,沒有公益心的企業家絕不叫企業家,有愛心的企業家人格才會完整,「如果不是發自內心去回報社會,而是簡單應付一下,這不叫慈善」。
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楊鏗的想法很簡單,作為企業的掌舵人,楊鏗在對員工、對客戶有責任的同時,對社會也有著責任,這份責任在他看來,是由心而生的,就跟孝敬父母一樣,不需要刻意的培養和強調。
另一方面,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也隨著企業的壯大而增加,「是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楊鏗解釋道,當一個企業有幾千萬時,可能是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來,而當壯大到上百億成千億後,基本生存早已滿足,企業家能回饋社會的事就越來越多。
「公益是一種本心。」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大家族大企業投身公益,楊鏗認為這對企業而言是一種榮譽,「你看比爾蓋茨的錢就捐了,其實,善待員工,善待顧客,善待合作夥伴,另外有社會責任感,這就是作為一個企業家,你本來就應該具備的東西」。
做公益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企業在自身發展強大之後,積極感恩回饋社會,這對於楊鏗來說,是一種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更是對企業家精神的一種詮釋和堅守。
責任編輯: WY-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