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說生活寫小說
老師會經常指導同學們閱讀一些健康有益的小說,這是因為小說不僅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節,令人喜愛的人物形象,還能給讀者提供大量的精神滋養等。正因為小說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也吸引著我們去嘗試寫作小說。怎樣才能夠寫好小說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多觀察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這句話對寫作小說同樣具有指導意義。
體現生活中的「巧」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小說是以故事情節取勝的,而故事情節又是小說主題表達的載體,是塑造人物的關鍵,它還構成了小說的基本框架。所以在小說的寫作中,尤其要注意在「巧」字上下功夫:該出現人物的時候一定出現,該發生事情的時候一定發生。做到巧設懸念,一波三折,特別是結尾更要出其不意。
從生活中提煉「巧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們的快樂旅行「恰巧」碰到了窮困潦倒的于勒。生活中這樣恰巧的事情不是很多,但小說就可「藝術化」。
在情節上設置懸念。如《智取生辰綱》一文,作者的敘述就像玩魔術一樣,眼見一桶酒,人家吃沒事,楊志一行人吃,卻倒下了。作者把謎底放在最後揭曉,顯得撲朔迷離,神奇莫測。
在敘事上講究順序。如《楊修之死》寫「楊修因雞肋被殺之事」在前,寫楊修多次「挑釁」曹操在後,這樣倒敘方式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此外,寫小小說可以抓住生活中的一個鏡頭、一個瞬間,合理想像,巧妙演繹。
體現生活中的「真」
小說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小說中的人物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有著血肉聯繫,甚至真偽難辨。所以,在寫作小說的時候,就要將生活中的人物原型進行典型化處理,讓虛構的人物具有生活中的真實感。魯迅先生對此有很精闢的見解值得我們借鑑:
一是「專用一人」。如《三國演義》中的楊修,據《三國志》記錄,史上確有其人,而且以聰明著稱。《三國志》中記載,曹操在漢中戰事中,隨便找了個藉口罪名,誅殺了楊修。歷史上並沒有記錄楊修的諸多「聰明之事」。可見羅貫中在寫作《三國演義》時,是用歷史的楊修做基礎,然後增刪有關的故事形成的一個藝術形象。
二是「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可見,小說的人物完全可以把多個生活中的人物「有機地組合在一起」。例如《範進中舉》中的範進這個形象,很可能就是把當時讀書人的窮苦、瘋子的言行結合到一起塑造的人物。
體現生活中的「深」
寫小說要體現作品主題思想的深刻性。這是寫作小說最重要的一點。一篇小說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一篇小說對社會、對人生是否具有積極健康的指導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小說主題思想的深刻性。生活中有很多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例如,快捷的交通反映的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迅速;電腦的普及則可以看出我們社會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亂扔果皮紙屑的習慣則反映出人保護環境意識的淡化……凡事有因才有果,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才能讓小說的主題更加深刻。
如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描寫的雖是一個鄉間落魄讀書人,但在他身上體現的卻是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們思想的毒害。孔乙己一到鹹亨酒店,酒客們就會取笑他,並以此為樂。而沒有他呢,大家又無所謂地照樣生活著。孔乙己成了可有可無的人物。這正是因為他讀了一輩子書卻未取得「功名」造成的。可見這種「功利」思想即使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中間也有著廣闊的市場。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問題,這也是這篇小說的成功之處。
體現生活中的「細」
細節描寫往往是小說中的精彩部分。在寫作小說時,注意對生活中的人物、時間、現象進行細緻化的描寫和刻畫,對事件抓住重點進行場面描寫,對環境抓住特徵進行細緻描寫,都是寫好小說的必要因素。如《範進中舉》中對範進因極度歡喜而發瘋的動作、神態描寫就極好地突出了範進的性格以及深層次的含義。再如《駱駝祥子》中對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時的描寫極其生動傳神,讓人從這些細節描寫中看到祥子遭遇的艱辛和痛苦,讓讀者對主人公的命運產生深深的同情,也激起對那個舊時代的無比憎恨之情。這些都是細節描寫產生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