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人物塑造,「情節是有限的,人物是無限的」,說得不錯,鼓掌一分鐘~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情節。
故事是利用好奇心的藝術,提出問題並得到解答,每一個轉折點都會勾住好奇心,讀者被好奇心俘虜,一直在問:下面將會發生什麼?然後呢?結果將會如何?作者也許能讓讀者哭或者笑,但最重要的是讓讀者等待。
然而人物也不能脫離情節存在呀,缺情節人物不可信,缺人物情節沒意義。人物與情節的關係就好比,你是魚兒我是水,你是風兒我是沙,人物驅動情節,情節證成人物。
情節是對一系列事件的有序安排。
也許這些話讓你的耳朵都長出老繭了:情節要跌宕起伏,要鳳頭豬肚麒麟尾,要不斷地製造矛盾衝突……可為什麼一下筆還是感覺心裡沒底呢?咱們一項一項說——
開 篇
讀者都是「短視」的,他最先讀到的幾段話也許就是你的故事成功的關鍵。開篇越激動人心,你把讀者勾住的機會就越大。
靠什麼勾住讀者?靠「搞事情」。如果你能迅速通過人物困境、衝突描寫、或懸念設計,成功提出了劇情任務,讓讀者代入人物並滿腦子好奇與擔心,那麼恭喜你,搞事情成功。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把「搞事情」叫「激勵事件」,有這樣幾個要點:
1、激勵事件必須徹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種力量的平衡
大多數情況下,激勵事件都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要麼直接發生在主人公身上,要麼由主人公導致發生;(如《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裡克蘭德的離家出走)少數情況下,激勵事件需要由兩個事件構成,一個伏筆(挖坑),一個解答(填坑);(如《嫌疑人X》靖子母女防衛過當殺人是伏筆,石神幫忙處理屍體是這個伏筆的分曉)
2、主人公必須對激勵事件作出反應
這個反應於主人公可能是應激的,於作者則必須是深思熟慮的。
故事的通用形式:一個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激發他追求某種目標,在追求目標的路上他必須與各種(內心的、個人的、個人外的)對抗力量對抗,直至你想好的結局。
在整個故事的構思和寫作中,結局是第一重要的,開篇是第二重要的。老司機朝著目的地發動汽車,優秀的作者朝著結局開篇。
對人物的考驗
人都是想一夜暴富的,主人公被「搞事情」搞得不得安寧,他肯定希望儘快把事情搞定,但想得美,沒有經歷八十一難怎麼可能讓你取到真經。
人物的期望和結果之間必須有至少一道鴻溝。
劇情衝突法則:當主人公走出激勵事件,他便進入了一個由衝突法則統領的世界。亦即:若無衝突,故事中的一切都不可能向前進展。
情節轉折
平鋪直敘是故事的敵人,戲劇性轉折才是故事的命脈。故事高手一定是讀者心理學大師,他會給讀者製造期待感,但不會那麼順順利利地滿足讀者的期待,而要在過程中製造各種意外感,讓讀者咬著手指吃驚吃到飽。
理想狀況下,每個情節段落必須要帶來轉折。一個情節段落從開始到結束,人物關係必須有變化或情節必須有推進,否則這個情節段落就必須刪掉。
作者需要不斷思考:可能發生在主人公身上最壞的事情是什麼?這一事件如何才能最終變成最好的事情?反之亦然。
亞里斯多德說,作品越長,重大的轉折便越多(否則讀者會厭倦)。
短篇小說(相當於5~30分鐘電影劇情):一系列情節段落進展為一個重大逆轉,結束故事;中篇小說(情節單薄的電影):故事包含兩個重大逆轉之後,便宣告結束;長篇小說(大電影,電視劇):故事至少要包含三個重大逆轉才能夠到達線索的終點。目的是製造一種觸及生活極限的情感體驗。背景信息戲劇化原則
有些作者常犯的錯誤是,在開篇堆積太多背景信息。如果你不想一開始就把讀者搞得昏昏欲睡,那麼千萬不要生硬地介紹設定介紹,而要讓信息在劇情中自然交代。
撩妹高手都是先變個戲法挑起妹子的興趣,然後再一點點向妹子展示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試想一下,假如羅琳阿姨在《哈利波特》中開篇就介紹各種魔法和咒語,你會不會瘋?
在故事進展過程中,如果一個背景信息必需要讓讀者知道(如小島《鄰居們》慕殘者、光明夢),否則讀者便無法跟上故事情節,那麼就要通過撩起讀者的好奇心來創造一種想要知道的欲望。
節奏
故事高手要讓讀者體驗到那種過山車般的感覺。千萬不要有重複感,重複是節奏的死敵。不要勻速奔跑,而是時而加速,時而減速,然後再加速,創造出一個有張有弛的節奏,直到高潮。
一個故事中最強烈的場景是最後的高潮,但是達到高潮的道路一定是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而絕不能欲揚先揚,或欲抑先抑。不能用低落結局來鋪設低落結局(情況很可怕……然後變得更糟),也不能用上揚高潮來鋪設上揚高潮(情況很美妙……然後變得更美妙)。
這是因為,當情感體驗重複時,第二個事件的力度將會減半。如果故事高潮的力度被減半,整個故事的力度也隨之減半。
主情節和次情節
一般情況需要讓主情節儘快展開,如果要推遲主情節入場,那麼唯一合理的理由,是要向讀者更細緻地刻畫主人公,以便主人公能夠對激勵事件做出充分的反應。
如果主情節入場很晚,為了彌補空洞感,需要以一個或多個作為伏筆的次情節作為開端(如《笑傲江湖》令狐衝出場之前的林家被殺案)。當讀者等待遲到的主情節成熟時,必須有故事講給他們聽,以保持其興趣。
次情節增加了人物的深度,使讀者從主情節的緊張中得到一種輕鬆或浪漫的調節,但是它們的首要目的是襯託主人公,增加對其的考驗。
主情節和次情節可能有兩種關係:
第一,次情節可用於與主情節構成矛盾,從而以反諷豐富故事;
第二,次情節可用於與主情節構成迴響,從而以同一主題的多種變體來豐富故事;
設計次情節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否則可能會踩這倆雷:
1、次情節太出彩可能導致故事失焦;
2、如果主情節和次情節的主人公不是同一個人物,切勿不可讓次情節主人公產生太多移情作用,以致喧賓奪主。
如果作者創作過程中發現次情節要求更強的關注和移情,那麼可以對總體設計進行重新考慮,讓次情節變成主情節。
如果次情節與主情節沒有因果互動關係,那麼就應該刪掉次情節,否則會讓讀者游離於故事而去有意識地試圖找到一種牽強附會的統一性,並陷入懵逼。
讓讀者感受到 情節進展的三種套路
1、個人進展
刻畫人物的私人關係和內心生活的變化。如《挪威的森林》作者始終在觀察人物的內心(相當一部分情感故事)。
2、社會進展
漸次擴大人物行為對社會的影響範圍。
可從私人問題入手,令其蔓延到外部世界,以構建強有力的進展過程,這一原理解釋了為什麼特定職業的從業人員常常被選作主人公,如律師、醫生、戰士、警察、偵探、政治家、科學家、超英、黑幫的故事的原因——這些人因其職業的緣故,其社會地位與私人生活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如果他們私生活中的某事出現紕漏,作者可以將其行動擴展為社會事件(屌絲故事難有大格局)。
3、象徵升華
將故事意象的象徵力從個別發展為普遍,從具體發展抽象。
作家首先從那些只能代表他們自己的角色、場景入手,然後隨著故事的進展,我們選擇那些意義不斷加強的形象,一直到故事講述結尾時,人物、場景和事件能夠代表普遍性的思想。如:《紅玫瑰與白玫瑰》代表兩類不同的女人。
高潮和結局
要把最好的留在最後。順著故事線劇情衝突應該越來越深廣,要把最好的戲劇衝突留在線索的最後(大boss要最後被幹掉)。
所有故事結局的關鍵就是給予讀者他們想要的東西,但不是通過他們所期待的方式給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故事必須建構出一個極致結局,讓讀者無從想像出另一個更好的可能。否則讀者會帶著不滿足感完成閱讀。讀者希望我們把他們帶到極限,帶到所有問題都得到回答、所有情感都得到滿足的地方。
關於上揚結局,低落結局,或混雜結局
理論上來講,讀者想要的是情感的共鳴和升華,三種類型的結局都可以讓讀者滿足。但是現代生活節奏太快,生活壓力大,一般來說——
上揚結局(happy ending)故事相對更受歡迎,因為它表達樂觀主義、希望,幫助讀者YY成功;低落結局(bad ending)故事表達人們的失落感、悲劇感和對時運不濟的悲嘆,這類故事一般不大受歡迎;上揚/低落相混雜結局的故事表達人們生存狀況的複雜性,寫好了既叫好又叫座(比如《鐵達尼號》傑剋死了,rose帶著幸福終老),但這類故事很難寫好,筆力沒有足夠強大之前千萬要慎寫。【關注「故事研習社」,讓你的寫作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