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郭初陽語文課堂的出現,是一個異數。人們習慣用「語文界新生代領軍教師」或「體制教育的反思者」來定義郭初陽,然而,也許只有親臨他的課堂,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特別。
郭初陽的語文課試圖建立學生對語文的熱情。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一齊從經典文本出發,深潛入它的內部,掘出不同尋常的「礦石」,比如:莫泊桑的《項鍊》和《灰姑娘》的敘事傳統有什麼關係?讀了《牧人的故事》,我們要不要給喊「狼來了」的孩子戴上口罩?《愚公移山》裡的愚公是不是一種「家長權威」的體現?從庫爾特·馮內古特的《哈裡森·伯傑隆》裡,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真正的平等」?……文本之間界限消失,話題深度持續延展,參與者在不同文本,甚至不同藝術形式間漫步、穿梭、航行,師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如燈照亮前路,最終他們向遠方駛去。
郭初陽的好友、另一位教育界名師蔡朝陽曾說,讚美郭初陽的課堂,是因為它賦予了語文課堂以學術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啟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而郭初陽語文課堂的目標也恰是:讓學生成為具有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現代公民。
近日,一套集結了郭初陽多年教學心血的《郭初陽的語文課》正式出版,全書共分十一冊,其中一到十冊為課堂還原,第十一冊為評述集。精確到秒的課堂實錄,給讀者帶來了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正置身於十堂經典的公開課,就批判性思維、公民意識、想像力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學習與訓練。這十堂課中,最有意思的還屬那些「顛覆性」的課堂:經典課文《珍珠鳥》竟能和史蒂芬·茨威格《象棋的故事》聯動,引人重新思索「鳥」與「籠」的關係;面對課文《鞋匠的兒子》,我們還可以運用媒體「事實核查」的方式,將其不嚴謹之處一一指出,以培養嚴肅的非虛構寫作態度。這些充滿思辨火花的語文課究竟是如何研發出來的呢?幾日前,書鄉周刊對郭初陽進行了專訪。
▌《郭初陽的語文課》
不可低估學生的智力
1996年,從杭州師範學院畢業後,郭初陽在杭州翠苑中學任教,成為了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起初,庸常刻板的語文教學讓他覺得教師職業「了無生趣」,但又覺得「心有不甘」,「總想要上一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語文課。」然而,在經典與孩子之間架構橋梁卻並非易事,其間也潛藏著教師「自說自話」的危險。經歷了最開始的挫敗後,後來郭初陽在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書裡讀到了「三任何」理論,布魯納的理論令他「激動得汗毛根根直豎,慨然引為知己」。這句譯成中文僅有二十七字的句子,成了他最愛的一句教育名言:「任何學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任何人。」
於是,在郭初陽的語文課上,我們會看到文學、哲學、法學等基礎學科最微妙的概念出現。可那些稚氣未脫的心靈,是否真的能理解「平等」「自由」或「批判」的含義?對此,郭初陽表示,自己是在教書五至十年後,才會漸漸領悟到「對教師個人的智力不可高估,對學生們的智力不可低估」。「這套書裡的十節課,有個別是在中學執教的,我相信全部放到小學課堂,也完全可行。」郭初陽說,「即便有一些難度也沒關係,只需多花一些時間,增加一些教育支架就可以了。簡而言之,我們可以跟小學生談論任何話題,只要找到恰當的方式。」郭初陽理想中的語文是一條道路:通往真理,啟發生命。對他而言,語文教育的核心是「可道之道」——可以言說的真理,可以效法的真理,在一段過程中彰顯的真理。
▌郭初陽
駱駝 獅子 小孩
2008年,郭初陽離開了執教六年的杭州外國語學校,隨後在杭州「越讀館」擔任語文教學負責人,開始以更為獨立的語文教師身份探索語文教育。
哲學家陳嘉映近日也讀了《郭初陽的語文課》。他表示,看得出來,「在怎樣教語文課這事兒上郭老師下了大功夫。」聞此贊語,郭初陽回憶起陳嘉映曾發出過的一句感嘆:「一個人需要經過多少精神上的修煉,才夠得上和那些偉大的作品交流?」郭初陽認為,語文教學的過程,便是努力與偉大作品交流的過程,而語文教師的職業,近似一位文本闡釋者。考證、解讀、闡發、引申……這就是郭初陽備課的內容。而語文教師與文本闡釋者的不同之處,則在於多了一群學生。「這也就意味著,不單單是一個人在思考,而是一群人在思考。當然,順序有差異。教師當以提前的思考,來為現場的眾人的思考架橋鋪路。」
執教二十四年,依照執教過的三所學校,郭初陽將自己對語文教學的探索分為了三個階段,正好可以借用尼採的精神的三種變形:駱駝、獅子、小孩。第一個六年,錘鍊基本功,教材研究、課堂教學、命題評估、應試技能……全由負重的精神承擔起來,就好像滿馱著趕向沙漠的駱駝;第二個六年,換到了一所寬容大氣的學校,精神在這裡變成「獅子」,說「我意願」,創造新的價值,藉著新創造而取得更多的自由——這正需要獅子的力量;後面十二年裡,郭初陽自己負責一家機構,則進入了小孩的階段。「小孩是天真與遺忘,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輪。」
至於自主研發教材,郭初陽表示,這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是另一種形式的折磨,但因為是自我折磨,也就能苦中作樂。想讓課堂變得有趣並不難,對此,郭初陽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有充實的材料;二,把這些材料按照合理的方式組織起來。「這樣的話,無論是沉潛進入某一則材料,還是從這則材料泅渡到下一則,都在充沛的思維流中,閱讀如靜水流深,討論如水庫開閘,一路水花激蕩,自然不會覺得無趣。」郭初陽的理想語文課堂,還像詩人裡爾克筆下的那隻豹,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可以是一個核心詞,一首詩,一頁文章,或一本好書,如此團團旋轉而深入迷人之處,孩子們常常覺得時間太短,鈴聲響了卻不願下課。」
▌《郭初陽的語文課》
獨立語文教師的新旅途
郭初陽的課堂風格或許也可以用《顛狂與謹守》(郭初陽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那本書的書名來概括,「好的課堂需要顛狂,聳身出乎其外,思狡兔而擊凡鳥;好的課堂也需要謹守,凝神入乎其內,雖錙銖而必計較。」郭初陽的語文課是獨特的,但可能還有人會感到好奇,在成為一名獨立的語文教師之前,這樣的語文課該如何幫助學生通過考試?
「根據我的應試經驗,在整體時間的規劃上,三年六個學期的語文學習,前五個學期,放心教,放開讀,放手寫;最後一個學期對付考試,時間是充足的,學生的心態是健康的,容易獲得好成績。」原來,郭初陽在指導應試上也頗有經驗,他教導學生應試的最有效的心法依然是——讓學生愛上語文。「只有如此,他們才會樂意讓自己在這門學科上全力以赴,不論是一場戲劇表演,還是一次統一考試。」在授課內容上,他會把文學課與應試課作出清晰的劃分,老師更容易教,學生更願意學。在應試操練上,他還會研究考綱,多做試卷,以幫助學生節省時間,脫離題海。
郭初陽在「越讀館」任教多年,來越讀館的孩子,大部分都不滿足於有限的語文書,但究其深層原因,郭初陽認為也許還是出於一種難以言表的愛。因疫情影響,越讀館已經停辦,但郭初陽的生活沒有什麼變化:繼續做教書匠、好書郵遞員、成長陪伴者。「這份工作,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把好書好作品,多多地介紹給孩子們,同時也幫助他們解決一些語文和生活方面的問題。」
在《郭老師的私藏書單推薦》這本隨書附贈的小冊裡,郭初陽並沒有向讀者推薦太多書。郭初陽解釋說:「如果在平時,我每次只推薦一本書,讀完這一本,再推薦下一本。買書容易讀書難,許多人有錯覺,以為屯書就等於讀書。」
▌馬克·克雷默《哈佛非虛構寫作課》
輸入易,輸出難。關於寫作,分冊裡也有寫作課和微型寫作任務。「好的寫作指導能實實在在地幫到中小學生。」郭初陽表示,做一些迷你寫作網課,已經列入他2021年的教學計劃。「市面上的寫作書也不少,中學生可以讀讀馬克·克雷默的《哈佛非虛構寫作課》,可以學到不少東西。」(責編:曾子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