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人情味的大學課堂中追求真理

2021-02-14 青蛙yp

大三 未教一等獎

 

摘要:如今的大學課堂,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大多是冷漠的、物質的、自私的,毫無人情味的。教師對教學缺乏熱情,學生對學習缺乏熱情,師生之間也缺乏互動和交流;再好一點的情況,教師有一定熱情但僅僅只局限於課堂,學生有一定熱情但只追求分數,教師與學生之間只存在利益關係。在這種大學課堂的環境下,如何能培育出能滿足於國家、社會、家庭所需要的「人」?本人主要基於大學三年的大學生活觀察和所感所悟,撰寫本文。

 

關鍵詞:大學課堂;理想;有人情味;追求真理

 

一、大學課堂的意義是什麼

本人根據社會現狀,認為當前情況下,大學課堂的意義有三個目標,並且層次遞進,分別是:1、學會做人;2、追求真理;3、擁有夢想。

1、大學的課堂,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原本,在人的一生的發展過程中,幼兒階段、小學階段、中學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一個人培養良好品質、美德的最佳的時期。初生的人們就像一張潔白的紙,我們本該在這張美好的白紙上畫上最美的畫,許以最好的人生祝福,而現在的應試教育和高壓社會卻在這張紙上填滿了公式和單詞。而本人今天要討論的是大學的課堂,因此,我不責怪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教育,因此基於這種現狀,大學課堂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做人並不是一定要做我們覺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範,更不是要學八面玲瓏會做人的那個「做人」,做人是學做一個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別人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大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這樣的人。這些描述一個人優秀品質的詞,我們從小到大聽了太多,但是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該如何去做。其實,做人,就是在面對某事某物某人時,有正確的、自主獨立的、積極向上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例如:在面對老師時,有一顆敬佩、謙虛、謹慎求學的心;面對學習和工作時,有一顆認真、踏實、負責的心;面對誘惑時,有一顆堅定、理性、自律的心;諸如此類等等。舉了幾個例子,不難發現,一個會做人的人,他完全可以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處理的盡如人意,哪怕他不是千萬富翁,不是明星,不是著名的科學家,但是他可以把自己的生活過的很好,他的家庭美滿,事業順利,身體健康,這一輩子,不就夠了嗎?

世界上有很多罪犯,他們往往擁有有高超的智商,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優秀的專業技術。這些人,也是上過大學的,甚至很多人的學歷背景比一般人高的多。可是,他們不會做人,他們把自己這些良好的個人品質和能力用錯了地方,沒有造福社會,而是危害社會,其結果是他們在學校中學習到的專業知識,使得他們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更加巨大。

2、大學的課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追求真理,而不是像中學階段一樣,去進行知識的灌輸。大學的課堂,其實令無數莘莘學子感到失望。因為,在大學的課堂裡,他們發現,大學的課堂和中學的課堂毫無區別,甚至更加糟糕。一節課的知識過於龐雜繁複而又缺乏中心和重點,學生忙於抄寫筆記或是拍照ppt;課下老師與學生毫無交流;期末為了分數不擇手段。回憶想起高中,其實高中才是天堂。

中學階段,知識的灌輸和積累其實已經做到極致了,如果到了大學,還仍這樣做,那大學的課堂和中學無差別,大學又有什麼意義呢,還不如把高中讀六年。

大學,應該是讓學生將中學階段積累的豐富的基礎知識,開一個小小的突破口,引導著學生,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與能力,以這個小小的突破口為出發點,進一步深入的去探索知識的奧秘與極致。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任何學科,學到極致後,必將涉及到其哲學思想和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本人在上學期某專業課上,有幸師從本院的副院長萬堅老師,在他的課堂上,他從來不會布置很多的任務和作業給我們做,每次就只布置一個非常靈活和開放性的小任務。可是就是在這樣一個非常小的任務,也可以說是突破口,運用知識去探尋新的、更多的知識,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是令人印象深刻且振奮的。

大學課堂,不應該仍然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應當在真理之門上鑿一個小孔,引導學生,讓學生自行去把這個小孔,挖掘開來,追尋真理。

3、如果前兩個目標都做到了,那麼第三個目標,就是將前兩個目標做到極致:擁有夢想。擁有夢想,就有了不斷奮鬥的目標和動力。哪怕每個人的夢想都不盡相同,但是追求夢想的人是積極的,他能影響到身邊的人同他一起變的積極;追求夢想的人是堅定的,不會迷惘,因為他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自己該做什麼;追求夢想的人,會給人類做出正面的、積極的貢獻。

學會做人和追求真理其實只是第三點的基礎,是先提條件。如果沒有夢想,沒有人生道路上一個接一個的目標,即使擁有前兩點,他的人生也容易陷入迷惘。大學,大學課堂,應當給予年輕人目標,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夢想,而不是單一的如工廠流水線一般產出的產品。

 

二、我理想中的大學課堂

課堂有三個組成部分:教師、學生、教室。根據之前的論述,我理想中的大學課堂應當是這樣的:

1、教師。大學課堂的教師,應當是充滿人情味的。人情味,源自人性之中最溫情的一面,是人與人之間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種給人以愛與關懷的奇妙感覺,是一種由內而外感染他人的個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溫暖人心的精神。如今的大學講課教師太過冷漠,與學生的接觸僅僅只局限於課堂上的時間,課堂上沒有活躍的相互交流,課下也沒有及時的溝通。導致很多學生一學期課上下來,對老師的了解只有他的相貌和他的名字,而對這個老師的其他方面,一無所知。捫心自問,這樣的教師進行的授課,跟自己去自習室自學一本專業書有什麼區別?本人曾在網絡上看到過的段子如是說:大學就不應該交學費,因為都是自學的。為什麼會導致學生一直在自學?很簡單,因為教師就是照著書講,自然去看書就與同上課無異了。因此,筆者認為,教師不能只局限於課本,還應該將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科研工作和人生經歷,還有社會時事,都融入進這個課堂中來!如果每個老師都沒有個性,都只用課本,那學生上課時面對的就不是一個老師,而是一本本人型專業書在講臺上放複讀機而已!

當前的大學講師,幾乎每個講師都會帶研究生進行課題研究,而這些課題研究的種種,實際上完全可以帶入到本科生課堂中來!本來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溝壑就非常巨大,本科生四年讀完對研究生的工作和相關完全不熟悉,這對本科生將來讀研深造和校內本科生與研究生的交流,是非常不利的。大學講師的學歷是非常高的,他們都有非常豐富的人生經歷,也有出色的個人能力,為什麼不將他們個人的有價值的經驗、故事,分享到課堂中來呢?如此,不僅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老師,也會對老師產生親和感,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責任感。

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也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考慮。筆者曾經的一位專業課老師,期中考試的時間和難度完全沒有考慮到我們的課時安排和學習情況,最後學生意見非常大,但是卻沒有辦法。因此,教師要換位思考,從心底裡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才能夠贏得學生的信任。能做到以上幾點的老師,必定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老師。

2、學生。不能只從教師和環境上找問題,學生的角色也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責任。

不僅要對知識甘之如飴,也要從教師身上學習他的優點和長處,體會教師的個人魅力和特點。不同的教師,性格和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能學習的地方是非常多的。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體會每個人老師的方方面面,最終內化為自身的優秀品質。

要對知識、老師、同學都懷有一顆謙卑之心。謙卑,就是甘願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往往讓自己處於一個較低的位置,你會變得更加努力,更加踏實,因為你覺得自己仍然還不夠,仍然還需要努力,動力源來源於此。

對任何人或事物,要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本心,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社會太浮華,每個人都朝著大家以為「好」的那個方面前進、努力著。但是,別人認為的「好」,並不一定適合你啊。因此,最好的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但適合自己的,那就是最好的。

3、課堂。大學的課堂環境應該倡導靈活變通、自由平等的氛圍。課堂環境,完全可以不局限於在教室內。人從還在母親的胎中開始,就在學習,在吸收環境中帶來的信息和知識,天下之大,何處不是教室,何處不能教學?因此,課堂的環境選擇可以靈活變通。不僅位置可以靈活變通,時間上也同樣應該如此。本人曾經的一位老師,非常設身處地的考慮我們的考試安排和作息時間,為學生創造了非常變通的上課時間,為此學生不僅在上課時有了更好的精神狀態,也對老師產生了特殊的信任和羈絆。

大學課堂是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地方。在宇宙的極致,真理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放下彼此身份的隔閡,丟下那份不好意思,那份沒有必要的顧慮,放下沒有意義的包袱和擔子,在追求真理和極致的道路上,坦誠的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讓思維碰撞出火花,知識才能得以升華。如果人人都礙於身份,閉口不言,如何進行有效的交流?

總之,理想的大學課堂是美好的,我希望能在一個有人情味的大學課堂中,去追求真理。

 

參考文獻:

[1]張榮偉. 論理想的大學課堂[J]. 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4:50-54.

[2]蔣楠,珊丹,金穎. 我們的課堂出了什麼問題?——大學課堂調查啟示錄[J]. 現代大學教育,2011,01:84-89+113.

[3]關少化. 生命意義下的大學課堂教學[J]. 中國高教研究,2011,10:91-92.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校長:真理的追求與大學的使命
    它是一代中國青年對世界的宣言:我們要追求真理,我們相信真理改變未來的力量。時至今日,我們還能聽到蔡元培校長的聲音: 「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 北大人勇於探索新知,敢於推動變革,這首先得益於蔡元培校長的遠見卓識。
  •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堅持真理,追求科學
    因為追求科學,我們用紙張書寫歷史,用指南針指引航向,描繪出整個民族長達數千年的文明藍圖;因為追求科學,「求實學、務實業」的交通大學應運而生,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新篇;因為追求科學,錢學森、吳文俊、徐光憲等一代代交大人,經過幾十年的執著努力,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不凡的業績。我希望,科學精神的接力棒,從古至今,由遠及近,能夠經過你們這些青年學子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 2020教師招聘面試技巧:高中政治《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答辯
    本文整理2020教師招聘面試技巧:高中政治《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答辯。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一般來說,面試包括試講(說課)和答辯兩個環節,答辯對考生有一定的挑戰性,部分考生在此環節失利。因此,中公教師特意為大家準備了關於《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這個知識點的答辯問題及參考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對答案有一個更好地認識,幫助大家更好地備考。
  • 悟道者一語點出:追求真理
    用現代的話來說,悟道就是 追求真理,悟 是 追求,所謂 道 就是真理。代替 悟道 多好,追求真理的道路可能有千萬條,真理只有一個我們都是追求真理的人,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沒必要因為文化傳承的不同從而互相瞧不起對方用 追求真理 代替 悟道 的好處之二:集百家之長於一身你原來可能信仰的是道家文化
  • 哈佛大學校長演講:教育的目標是對真理的追求!
    我很高興在新生參觀日跟你們很多人打過照面,我也很欣喜有1702人選擇在這裡度過自己未來四年的時光。大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應該意味著什麼?大學究竟是什麼?在美國和世界進入如此充滿挑戰和不安定的時刻,我們如何看待大學的責任,也就是我們肩負的責任?首先,大學是關於知識和對真理的追尋。我們信仰事實以及人類探知事實的能力。我們堅信教育和學習是人類進步的手段,是民主政制的重要基礎。哈佛是一所研究型大學,這意味著哈佛的全體教員致力於在其廣泛研究領域中積極拓展知識的邊界。
  • 李泳略傳:追求真理矢志不渝
    1951年初,由於新開設的政治理論課需要教師,李泳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濃厚興趣,志願從事理論教學工作,經李泳申請,黨政領導批准,調離行政工作崗位,轉至馬列主義教研室任助教,參加《新民主主義論》課程的教學工作。從此,李泳全身心投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傳播的工作中,孜孜不倦,數十年如一日,追求真理,矢志不渝。
  • 柯建剛:追求真理 認識真理 依賴真理 是人性的最高品德
    但是,既要用制度來激發人性格中天使的一面,還要用制度來威懾人惡魔的一面。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本性的好壞也是隨時而變的,只有在明晰了名分之下的責權利,再有一套組織制度去監督,這樣才能人盡其能、才會有一個和諧的環境。人性有光輝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有句話說得好:不背叛,只是因為背叛的籌碼不夠大,這種利誘大到一定程度,人性陰暗的一面就會被誘發。
  • 自由追求真理,創新造就卓越-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自由追求真理,創新造就卓越——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一)自由追逐真理-伯克利校園參觀 2017年10月3日,帶著歡呼雀躍的心情和無限期待,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同學們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人生終點的心靈升華 ——殷海光追求真理與自由的一生
    可見,這重追求崇尚真理和主張公義的西方命脈是本於基督信仰的「天賦人權」的基本原理。而且,信仰上帝不僅給人從權勢中解放出來的自由,更是給人從自己的局限和罪性裡解放出來的內在自由。 殷先生對自己一直崇尚的理性思考進行反思,並看到其中的局限。他認識到:「對於上帝,我一直沒有清楚的概念。我以為這是人類的 『不可能』。
  • 探索者郭初陽:理想的語文課堂通向真理
    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一齊從經典文本出發,深潛入它的內部,掘出不同尋常的「礦石」,比如:莫泊桑的《項鍊》和《灰姑娘》的敘事傳統有什麼關係?讀了《牧人的故事》,我們要不要給喊「狼來了」的孩子戴上口罩?《愚公移山》裡的愚公是不是一種「家長權威」的體現?從庫爾特·馮內古特的《哈裡森·伯傑隆》裡,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真正的平等」?
  • 越來越淡化了的農村人情味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如今的農村人,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啦,每家每戶都建起了圍牆,青年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群體變成了農村的主力軍。農村的人情味現在越來越淡化了。首先社會變得更物質,人們追求金錢至上的理念!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變得更自私啦,農村勞動力都出去打工賺錢了,慢慢的鄰裡之間,親朋好友之間也就慢慢的疏遠了。其次就是"仇富心理"!
  • 蘇格拉底,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
    蘇格拉底,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思想史上所佔的地位相同蘇格拉底可以說是古代希臘哲學的一個分水嶺。在他之前,古代希臘的哲學家都偏重對字宙起源和萬物本體的研究,如泰勒斯、畢達哥拉斯等,對於人生並不多加注意。蘇格拉底擴大了哲學研究的範圍,他將哲學引到對人心靈的關註上來。
  • 虹野:形式主義泛濫是因為缺乏對真理的追求
    虹野:形式主義泛濫是因為缺乏對真理的追求文/虹野形式主義在不同的領域、地域和時代都有不同的理解,當前國內形式主義往往會和官僚作風聯繫起來,往往指通過弄虛作假的方式獲得上級讚賞達到升官發財的目的。這裡我們不講存在於官員中的形式主義,講一下存在於普通人中的形式主義以及原因。普通人在反對形式主義的時候,往往不知道什麼是形式主義,以至於反對形式主義把所有的形式都反了。形式和內容屬於哲學範疇,任何事物都需要形式把內容(內在要素)組織起來。不同要素的結構和順序的不同都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 持續用真理定義人生
    這是一所踐行真理,勇擔使命的大學。67年,儘管幾經輾轉、風雨兼程、歷經滄桑,但是地大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不改,高水平特色發展的定位不改,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追求不改,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本色不改。家寶校友的論述深刻揭示了這所大學的精神,即堅定信念、信仰真理,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踐行真理。這種精神主導下的大學才能培育出「只問是非,不計個人利害」的國家棟梁,才能培育出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67年來,這種精神穿梭時空、歷久彌新,已經融入每個地大人的血液,他將並持續影響包括你們在內的一代代地大人。
  • 李開復臺灣大學畢業演講:臺灣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情味
    不過,他也表示,AI雖能在許多分析型工作擊敗人類,但人類的獨特之處在於有愛的能力,相信未來會創造出許多新的人情味服務業工作。 臺灣服務業的從業者是最認真,最有人情味的。「我的朋友韓寒幾年前來臺灣,親身體驗了臺灣計程車司機和眼鏡行服務的誠信、專業、友善、可愛、認真,寫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太平洋的風』。我另一位大陸朋友封新城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在臺灣社會擔心臺灣競爭力的時候,其實我認為只要走上街頭小巷,感受一下周圍的人情味,體驗一下世界頂尖的服務業,會發現這就是臺灣的核心競爭力。」
  • 徐顯明:大學的靈魂在於真理、自由、進步和至善
    而大學的原則則是自由與真理。真理掌握世界的規律,正好相反於政治對社會的管理,她運用的原則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多數服從少數。因為任何真理都首先被少數人所掌握。哪怕掌握真理的只是一個人,其他人都要向這一個人低頭。政治管理與企業管理的紐帶是權力與資本,而大學管理的紐帶是知識。知識既產生思想,又產生美德。
  • 講家風故事 聚戰「疫」力量|陶行知:追求真理做真人
    陶行知:追求真理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中國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話。有一次,陶行知看到一個男生用泥塊砸同學,於是上前制止並讓男生放學後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回到校長室,這個男生已經到了。看著忐忑不安的小男孩,陶行知笑眯眯地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而我卻遲到了。」男生更加不安。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給男孩說,「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勵你。」不知所措的男生很驚訝。
  • 真相會讓你們追求真理,罪惡會把你們這個地方抹黑!
    而且不止一個,好像有幾百個。最近他們就說,有些人把這個消息傳不出去,把他們當地的形象抹黑了。他們當地的紙質媒體,沒有一家報導這個高考替代事件。都是為了釋放正能量,都是為了讓當地形象不被抹黑。這一位朋友說他有另外一種想法,不知道該不該說,願意和我交流交流。
  • 柏拉圖:哲學不僅是熱愛智慧追求真理,而且是一種淨化靈魂的方法
    如世界的本質、人性的本源、真理的標準等。無論中國古代哲學家還是西方哲學家都是如此。比如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他在《道德經》中提出很多玄妙的哲學問題,像道、德、自然;至於「道」是什麼,「德」是什麼,至今還是眾說紛紜。中國儒家思想也提出了很多具有哲學意味的概念,像天命、人性等。
  • 呂沛淵:在愛中說真理
    這引起極大震撼:一個多年是福音派神學家(基督教大學教授),竟然離棄「宗教改革」的信仰,顯然今日福音派應嚴肅反思檢討,目前的寬鬆開放路線,所造成的可悲後果。「三自教會」認為教會應受政府的控制指導,如果「三自」裡有得救的人,則「教會不應受政府控制」就不是需要堅持的基要真理了?「靈恩派」偏離「唯獨聖經」真理,去追求聖經之外的靈恩經歷,如果靈恩派裡有得救的人,則顯示「唯獨聖經」就不是必須堅持的基要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