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 未教一等獎
摘要:如今的大學課堂,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大多是冷漠的、物質的、自私的,毫無人情味的。教師對教學缺乏熱情,學生對學習缺乏熱情,師生之間也缺乏互動和交流;再好一點的情況,教師有一定熱情但僅僅只局限於課堂,學生有一定熱情但只追求分數,教師與學生之間只存在利益關係。在這種大學課堂的環境下,如何能培育出能滿足於國家、社會、家庭所需要的「人」?本人主要基於大學三年的大學生活觀察和所感所悟,撰寫本文。
關鍵詞:大學課堂;理想;有人情味;追求真理
一、大學課堂的意義是什麼
本人根據社會現狀,認為當前情況下,大學課堂的意義有三個目標,並且層次遞進,分別是:1、學會做人;2、追求真理;3、擁有夢想。
1、大學的課堂,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原本,在人的一生的發展過程中,幼兒階段、小學階段、中學階段,這三個階段就是一個人培養良好品質、美德的最佳的時期。初生的人們就像一張潔白的紙,我們本該在這張美好的白紙上畫上最美的畫,許以最好的人生祝福,而現在的應試教育和高壓社會卻在這張紙上填滿了公式和單詞。而本人今天要討論的是大學的課堂,因此,我不責怪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教育,因此基於這種現狀,大學課堂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做人並不是一定要做我們覺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範,更不是要學八面玲瓏會做人的那個「做人」,做人是學做一個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別人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大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這樣的人。這些描述一個人優秀品質的詞,我們從小到大聽了太多,但是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該如何去做。其實,做人,就是在面對某事某物某人時,有正確的、自主獨立的、積極向上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例如:在面對老師時,有一顆敬佩、謙虛、謹慎求學的心;面對學習和工作時,有一顆認真、踏實、負責的心;面對誘惑時,有一顆堅定、理性、自律的心;諸如此類等等。舉了幾個例子,不難發現,一個會做人的人,他完全可以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處理的盡如人意,哪怕他不是千萬富翁,不是明星,不是著名的科學家,但是他可以把自己的生活過的很好,他的家庭美滿,事業順利,身體健康,這一輩子,不就夠了嗎?
世界上有很多罪犯,他們往往擁有有高超的智商,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優秀的專業技術。這些人,也是上過大學的,甚至很多人的學歷背景比一般人高的多。可是,他們不會做人,他們把自己這些良好的個人品質和能力用錯了地方,沒有造福社會,而是危害社會,其結果是他們在學校中學習到的專業知識,使得他們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更加巨大。
2、大學的課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追求真理,而不是像中學階段一樣,去進行知識的灌輸。大學的課堂,其實令無數莘莘學子感到失望。因為,在大學的課堂裡,他們發現,大學的課堂和中學的課堂毫無區別,甚至更加糟糕。一節課的知識過於龐雜繁複而又缺乏中心和重點,學生忙於抄寫筆記或是拍照ppt;課下老師與學生毫無交流;期末為了分數不擇手段。回憶想起高中,其實高中才是天堂。
中學階段,知識的灌輸和積累其實已經做到極致了,如果到了大學,還仍這樣做,那大學的課堂和中學無差別,大學又有什麼意義呢,還不如把高中讀六年。
大學,應該是讓學生將中學階段積累的豐富的基礎知識,開一個小小的突破口,引導著學生,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與能力,以這個小小的突破口為出發點,進一步深入的去探索知識的奧秘與極致。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任何學科,學到極致後,必將涉及到其哲學思想和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本人在上學期某專業課上,有幸師從本院的副院長萬堅老師,在他的課堂上,他從來不會布置很多的任務和作業給我們做,每次就只布置一個非常靈活和開放性的小任務。可是就是在這樣一個非常小的任務,也可以說是突破口,運用知識去探尋新的、更多的知識,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是令人印象深刻且振奮的。
大學課堂,不應該仍然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應當在真理之門上鑿一個小孔,引導學生,讓學生自行去把這個小孔,挖掘開來,追尋真理。
3、如果前兩個目標都做到了,那麼第三個目標,就是將前兩個目標做到極致:擁有夢想。擁有夢想,就有了不斷奮鬥的目標和動力。哪怕每個人的夢想都不盡相同,但是追求夢想的人是積極的,他能影響到身邊的人同他一起變的積極;追求夢想的人是堅定的,不會迷惘,因為他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自己該做什麼;追求夢想的人,會給人類做出正面的、積極的貢獻。
學會做人和追求真理其實只是第三點的基礎,是先提條件。如果沒有夢想,沒有人生道路上一個接一個的目標,即使擁有前兩點,他的人生也容易陷入迷惘。大學,大學課堂,應當給予年輕人目標,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夢想,而不是單一的如工廠流水線一般產出的產品。
二、我理想中的大學課堂
課堂有三個組成部分:教師、學生、教室。根據之前的論述,我理想中的大學課堂應當是這樣的:
1、教師。大學課堂的教師,應當是充滿人情味的。人情味,源自人性之中最溫情的一面,是人與人之間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種給人以愛與關懷的奇妙感覺,是一種由內而外感染他人的個性魅力,是一股可以溫暖人心的精神。如今的大學講課教師太過冷漠,與學生的接觸僅僅只局限於課堂上的時間,課堂上沒有活躍的相互交流,課下也沒有及時的溝通。導致很多學生一學期課上下來,對老師的了解只有他的相貌和他的名字,而對這個老師的其他方面,一無所知。捫心自問,這樣的教師進行的授課,跟自己去自習室自學一本專業書有什麼區別?本人曾在網絡上看到過的段子如是說:大學就不應該交學費,因為都是自學的。為什麼會導致學生一直在自學?很簡單,因為教師就是照著書講,自然去看書就與同上課無異了。因此,筆者認為,教師不能只局限於課本,還應該將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科研工作和人生經歷,還有社會時事,都融入進這個課堂中來!如果每個老師都沒有個性,都只用課本,那學生上課時面對的就不是一個老師,而是一本本人型專業書在講臺上放複讀機而已!
當前的大學講師,幾乎每個講師都會帶研究生進行課題研究,而這些課題研究的種種,實際上完全可以帶入到本科生課堂中來!本來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溝壑就非常巨大,本科生四年讀完對研究生的工作和相關完全不熟悉,這對本科生將來讀研深造和校內本科生與研究生的交流,是非常不利的。大學講師的學歷是非常高的,他們都有非常豐富的人生經歷,也有出色的個人能力,為什麼不將他們個人的有價值的經驗、故事,分享到課堂中來呢?如此,不僅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老師,也會對老師產生親和感,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責任感。
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也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考慮。筆者曾經的一位專業課老師,期中考試的時間和難度完全沒有考慮到我們的課時安排和學習情況,最後學生意見非常大,但是卻沒有辦法。因此,教師要換位思考,從心底裡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才能夠贏得學生的信任。能做到以上幾點的老師,必定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老師。
2、學生。不能只從教師和環境上找問題,學生的角色也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責任。
不僅要對知識甘之如飴,也要從教師身上學習他的優點和長處,體會教師的個人魅力和特點。不同的教師,性格和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能學習的地方是非常多的。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體會每個人老師的方方面面,最終內化為自身的優秀品質。
要對知識、老師、同學都懷有一顆謙卑之心。謙卑,就是甘願讓對方處在重要的位置,讓自己處在次要的位置。往往讓自己處於一個較低的位置,你會變得更加努力,更加踏實,因為你覺得自己仍然還不夠,仍然還需要努力,動力源來源於此。
對任何人或事物,要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本心,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社會太浮華,每個人都朝著大家以為「好」的那個方面前進、努力著。但是,別人認為的「好」,並不一定適合你啊。因此,最好的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但適合自己的,那就是最好的。
3、課堂。大學的課堂環境應該倡導靈活變通、自由平等的氛圍。課堂環境,完全可以不局限於在教室內。人從還在母親的胎中開始,就在學習,在吸收環境中帶來的信息和知識,天下之大,何處不是教室,何處不能教學?因此,課堂的環境選擇可以靈活變通。不僅位置可以靈活變通,時間上也同樣應該如此。本人曾經的一位老師,非常設身處地的考慮我們的考試安排和作息時間,為學生創造了非常變通的上課時間,為此學生不僅在上課時有了更好的精神狀態,也對老師產生了特殊的信任和羈絆。
大學課堂是學習知識、追求真理的地方。在宇宙的極致,真理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放下彼此身份的隔閡,丟下那份不好意思,那份沒有必要的顧慮,放下沒有意義的包袱和擔子,在追求真理和極致的道路上,坦誠的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讓思維碰撞出火花,知識才能得以升華。如果人人都礙於身份,閉口不言,如何進行有效的交流?
總之,理想的大學課堂是美好的,我希望能在一個有人情味的大學課堂中,去追求真理。
參考文獻:
[1]張榮偉. 論理想的大學課堂[J]. 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4:50-54.
[2]蔣楠,珊丹,金穎. 我們的課堂出了什麼問題?——大學課堂調查啟示錄[J]. 現代大學教育,2011,01:84-89+113.
[3]關少化. 生命意義下的大學課堂教學[J]. 中國高教研究,2011,1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