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用真理定義人生

2021-02-07 地大人易班

九月的武漢,天高雲淡、秋風送爽;九月的地大,朝氣蓬勃、元氣滿滿。在這收穫的金秋時節,我們隆重舉行2019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我代表學校3萬餘名師生員工對2926名同學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時序更迭,奮鬥不息。你們將以研究生的身份,在地大翻開新的一頁,開啟新的徵程。感謝你們一部分人選擇了地大,一部分人繼續選擇地大,我相信南望山和未來城校區的美好時光,既充滿著未來美好的無限可能,更能成為你們求學、求知、求真歷程中最難忘的回憶。過去的一周也許你們還在領略地大十二時辰,流連在生態化校園的各個角落,是初見傾心還是隨遇而安,我想這所學校都值得你們細細品味、慢慢感悟。



這是一所信仰真理,堅守初心的大學。1952年,學校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併組建。李四光先生在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說:「北京航空學院是驚天,北京地質學院是動地」,地大誕生於國家急需之時,有著與生俱來的崇高使命,肩負時代重任。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爭當「建設時期的遊擊隊員」的豪邁氣質,到七八十年代的「三光榮」精神,再到九十年代「熱愛地質科學、獻身地質事業」的奉獻精神,地大始終堅守初心,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辦好社會主義大學;始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代代地大人始終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走在戈壁荒野,幹在礦山油田、工廠車間,即使山谷風吹動紅旗,狂暴雨洗刷帳篷,他們依舊用火焰般的熱情,滿懷無限希望,為祖國尋找富饒的礦藏。



這是一所踐行真理,勇擔使命的大學。67年,儘管幾經輾轉、風雨兼程、歷經滄桑,但是地大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不改,高水平特色發展的定位不改,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追求不改,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本色不改。1984年我從南京坐船來到武漢,像你們一樣作為一名研究生進入武漢地院學習、工作至今已經有35個年頭,我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地大由單一到多學科協調、從高水平向研究型邁進,每一步都展現了地大堅信真理力量、科學力量,求真務實、無畏向前的氣質。「上天、入地、下海、登極」,地大始終致力於為解決區域、行業乃至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撐。建校以來,學校先後為國家輸送了30餘萬名畢業生,包括:國務院原總理溫家寶同志,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第一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中石化總經理馬永生等37位兩院院士,北京奧運會主場館「鳥巢」、冬奧會主場館「冰絲帶」總工程師李久林,中石油總裁侯啟軍,沙鋼集團總裁沈彬,周大生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宗文等優秀校友。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有口皆碑:平均每1000名地學類畢業生中產生1名院士,1994年至2018年,學校本科畢業生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人數居全國第24名,獲得2012年至2017年國家優青的人數居全國第21名。我堅信,未來的你們也會位列其中。



2012年5月19日,我校傑出校友、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回到母校並發表講話,他指出:「熱愛科學,追求真理,是母校給我的。我們有許多老師和同學就是這樣做的。因為地球太大,宇宙更大,自然是千變萬化的,它處在變動之中。人類和社會也不會終止,它處在發展變化之中。這是一個道理,這就是科學精神。」家寶校友的論述深刻揭示了這所大學的精神,即堅定信念、信仰真理,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踐行真理。這種精神主導下的大學才能培育出「只問是非,不計個人利害」的國家棟梁,才能培育出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67年來,這種精神穿梭時空、歷久彌新,已經融入每個地大人的血液,他將並持續影響包括你們在內的一代代地大人。同學們是學校科學研究尤其是建設研究型大學的新主力軍,是奮進在新時代並引領新時代的弄潮兒,這個時代呼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人科技報國、創新強國,承擔起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使命。藉此機會,我想與大家分享如何「持續用真理定義人生」的體會。



一是堅定信念,信仰真理。再過二十幾天,我們就要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七十年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個偉大飛躍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真理性、實踐性品格的充分體現,它不斷回應重大時代課題,保持著強大生命力。它在中國大地放射出燦爛光芒、結出豐碩果實,生動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執政70年來,中國共產黨經受住了長期執政的考驗,向人民和世界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基本規律,馬克思主義永遠是真理。


同學們,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越是這個時候希望大家越要保持清醒、堅定信念,用真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越是這樣越需要大家信仰真理,恆信、恆用馬克思主義這個活的真理,用辯證、唯物、歷史的觀點和方法來指導、定義人生,確保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窄、不偏、不虛。



二是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追求真理要以真理精神為前提,因為沒有真理精神就不可能真正追求真理。科學是面對未知的無盡的探索,它以探究真理、發現新知為使命,通過拓展認識的新疆域,增進對外部世界及人類自身的理解,引領人類不斷擺脫蒙昧和迷信,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追求科學真理,究其根本,是人類探求未知的本能。沒有不變的發現模式,也沒有恆定的預期路徑,不變的只有對客觀真理的不斷探求和追尋。已故著名構造地質學家、全國優秀教師、我校李德威教授執教30多年來,始終情系地質科技事業,追求科學真理、勇攀科學高峰。1990年到2015年,他每年都到青藏高原進行地質調查和研究,行程8萬多公裡,足跡幾乎踏遍了青藏高原的每一寸土地。2011年以來,他相繼提出取熱減災減排、地熱能綜合分類、乾熱巖地熱能成因等新思路和新見解,並將創新理論應用於海南乾熱巖勘查實踐,身患重病後仍不辭辛勞、拼命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同學們,李德威教授的感人事跡告訴我們:新時代科研工作者就是要秉持求實精神永葆好奇之心,不盲從權威,不迷信教條,敢於懷疑,大膽挑戰;同時,尊重科學發現的規律,客觀誠信,不浮躁求成,不急功近利。


希望同學們向李德威教授學習,發揚科學求實精神,堅持勇於探索真理的恆心,注重實踐,不斷求索,努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科學精神,敢於開拓新的前沿領域,追求卓越,在學術探索的道路上尋求創新與創造的快樂,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培養真本領。



三是矢志不渝,踐行真理。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真理的生命力在於踐行,在於讓我們不斷更正確地認識自身、認識世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方向確定了,持之以恆地實踐就成了關鍵因素。我在多個場合講過,今天我再次把這句話送給大家:古往今來之立德立言立行者,皆需抱守寂寞、享受孤獨,皆需甘受清苦、持之以恆。著名的構造地質學家、地震地質學家,我校奠基人之一馬杏垣先生一生追求真理、探索真知、獻身地質,「求太古之奧秘,窺元古之真諦」成為他50年不倦的執著追求。他帶領團隊,以五臺山起家,嵩山為續,東至膠遼,西抵太華,北涉冀蒙,南進康滇,踏遍中國絕大多數前寒武紀變質巖區,「十上嵩山」成為地質學界廣為流傳的佳話。他的團隊依據河南嵩山地區多年科學研究成果,歷二十二載,創造性地提出了「伸展構造」學派。先生教導學生說: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構造地質學家,首先必須掌握辯證唯物的構造觀和方法論,這樣才能駕馭不同尺度和不同層次的構造現象,才能在研究中國地質時防止出現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現象;其次還必須踏踏實實地在一些關鍵地區苦幹幾年、十幾年,只有通過艱苦探索形成獨到見解的基礎上,才能全面鋪開,多方面吸取營養,豐富自己。


希望同學們以馬杏垣先生為榜樣,學習他赤誠報國的崇高理想和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學習他嚴謹求實的態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學習他孜孜以求,持之以恆,十年磨一劍的堅守。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堅持、堅持、再堅持,奮鬥、奮鬥、再奮鬥!從今天開始,你們的學術生涯就將開啟,希望你們繼承地大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以老一輩優秀科學家為榜樣,端正學術態度,遵守學術規範,恪守學術道德,鍛造嚴謹作風,堅決摒棄浮躁心態和取巧心理,在攻堅克難中崇德向善,在追求卓越中正道修身。



真理無窮盡,追求不止步,拼搏正當時!同學們,持續用真理定義人生,核在真理,要在定義,貴在持續。你們的加入,無疑會為學校的發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衷心祝願你們站在新時代國內外的廣闊舞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兩個百年交匯的風雲激蕩之中,慧心辨真理、堅定信仰信念信心;恆心求真理,樹立科學精神、培養創新思維、磨鍊求真品質;決心用真理,挖掘創新潛能、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祖國人民,在新時代書寫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篇章!

後天就是我國第三十五個教師節,讓我們共同祝願我們的老師節日快樂、身體健康、工作順利!也提醒各位同學注意勞逸結合,希望畢業時大家身材不走樣、頭髮密又亮、度數不上漲、心情很舒暢!

相關焦點

  • 地大研究生開學典禮,王焰新校長寄語:持續用真理定義人生
    王焰新要求,新一代的研究生應該明時代大勢,立鴻鵠之志,「持續用真理定義人生」。一是堅定信念,信仰真理。用馬克思主義這個活的真理,用辯證、唯物、歷史的觀點和方法來指導、定義人生,確保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窄、不偏、不虛。二是要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努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科學精神,敢於開拓新的前沿領域,追求卓越,在學術探索的道路上尋求創新與創造的快樂,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培養真本領。三是要矢志不渝,踐行真理。
  • 持續用真理定義人生 | 王焰新校長寄語地大2019年研究生
    王焰新要求,新一代的研究生應該明時代大勢,立鴻鵠之志,「持續用真理定義人生」。一是堅定信念,信仰真理。用馬克思主義這個活的真理,用辯證、唯物、歷史的觀點和方法來指導、定義人生,確保自己的人生道路不窄、不偏、不虛。二是要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努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科學精神,敢於開拓新的前沿領域,追求卓越,在學術探索的道路上尋求創新與創造的快樂,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培養真本領。三是要矢志不渝,踐行真理。
  • 王焰新校長寄語2019級研究生 | 持續用真理定義人生
    藉此機會,我想與大家分享如何「持續用真理定義人生」的體會。一是堅定信念,信仰真理。再過二十幾天,我們就要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七十年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個偉大飛躍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真理性、實踐性品格的充分體現,它不斷回應重大時代課題,保持著強大生命力。
  • 羅素:真理的定義
    一元論的學說表述在哈勒德究欽的《真理的性質》一書裡(牛津,1906)。在前邊的一章裡,我曾就這本書的一元論做了一般的討論。現在我願意更專門地討論一元論關於真理的主張。一元論用配合來為「真理」下定義。一元論主張沒有一個真理是完全與別的真理無關的,而是每個真理如果完全說出來沒有遺漏,沒有不合理的抽象;結果就成了關於整個宇宙的整個真理。
  • 真理的定義
    在本篇信息中,我們要專門來看真理的定義。我們都承認,真理與虛假相對。許多人也認為真理是指某種真實、可靠的原則,就如誠實為上策的原則。最近在說過真理這個題目之後,有一個有學問的人來對我說,真理是指原則說的。他舉例說,約翰三章十六節就是一個固定的原則。這種對真理的領會是世俗的,是完全天然的觀念,不同於聖經中所陳明對真理的領會。我們若要知道聖經中真理的意義,就需要進入主話的深處。
  • 【初信365】第六系列 聖經真理 第一篇 真理的定義
    VI-01真理的定義詩歌:583讀經:約一14 話成了肉體,支搭帳幕在我們中間,豐豐滿滿的有恩典,有實際。我們也見過祂的榮耀,正是從父而來獨生子的榮耀。在本篇信息中,我們要專門來看真理的定義。我們都承認,真理與虛假相對。許多人也認為真理是指某種真實、可靠的原則,就如誠實為上策的原則。最近在說過真理這個題目之後,有一個有學問的人來對我說,真理是指原則說的。
  • 【真理365】6月7日 Ⅵ-01真理的定義
    在本篇信息中,我們要專門來看真理的定義。我們都承認,真理與虛假相對。許多人也認為真理是指某種真實、可靠的原則,就如誠實為上策的原則。最近在說過真理這個題目之後,有一個有學問的人來對我說,真理是指原則說的。他舉例說,約翰三章十六節就是一個固定的原則。這種對真理的領會是世俗的,是完全天然的觀念,不同於聖經中所陳明對真理的領會。我們若要知道聖經中真理的意義,就需要進入主話的深處。
  • 人生終極真理——「我是誰?」!
    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渴望與本能。老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等等,他們之前或之後都有無數的先哲們在追求真理,追求一個被稱為終極真理的真理。 那麼,這些先哲們追求的所謂終極真理到底是什麼? 迷失自我的人,無法享受到內在生命的逍遙與安寧,只好靠外在的物質和虛名來滿足裡面的空虛,並以此來定義成功與自我價值,以及人生的意義。表面上他們自私,實際上他們並不懂得什麼是自、什麼是私,名利成為了他們的生命,他們活著完全是活給別人看的,即敏感又脆弱,是外強中乾的紙老虎,「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
  • 聖經專題:二百五十七篇 真理的定義
    在本篇信息中,我們要專門來看真理的定義。我們都承認,真理與虛假相對。許多人也認為真理是指某種真實、可靠的原則,就如誠實為上策的原則。最近在說過真理這個題目之後,有一個有學問的人來對我說,真理是指原則說的。他舉例說,約翰三章十六節就是一個固定的原則。這種對真理的領會是世俗的,是完全天然的觀念,不同於聖經中所陳明對真理的領會。我們若要知道聖經中真理的意義,就需要進入主話的深處。
  • 何謂「真理」——維基百科詞條
    今天,國際教育界已經形成共識: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審辯式思維是最值得期許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審辯式思維是教育的解放力量,是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強大資源。審辯式思維是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徵。審辯式思維不僅是持續鑽研的動力,更是理性和民主社會的基礎。
  • 利益的定義和分類 人生第一定律
    綜上所述,推而廣之就是人生第一定律:人們的所有追求是利益(人生第二定律——人是時代的產品)。什麼是利益?通過經驗觀察,可以發現,人類對「利益」常常沒有共識。「利益」究竟是什麼?有人認為「納稅」是利益,有人便認為「偷稅」也是利益。有人認為「守信」是利益,有人便認為「背信」也是利益。究竟什麼是「利益」?如果問一個人,你的最大利益是什麼?
  •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大學,重新定義你的人生
    「大學與中學直不同,不僅在於空間更加宏大,設施更加精良,更在於它的開放、自由、多元與包容,它為所有胸懷夢想的人探究真理提供了無盡的可能,也為各有特長的人相互學習提供了充分的機會」。2016年,在新生開學典禮上,上海交大校長張杰深情寄語新生「大學,重新定義你的人生」。
  • 科學和真理的區別
    比如西方哲學中的「科學」和「真理」概念(定義)就不接地氣。百度百科:科學(Science)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百度百科:真理,即永恆不變唯真正理。是最符合實際永恆不變的正確的道理。
  • 人生終點的心靈升華 ——殷海光追求真理與自由的一生
    殷先生雖然一向以嚴謹的理性邏輯著稱,但是,在他的生命的後期,他進入到了理性層面之上的心靈經歷,一種無法用理性規範和解釋的接近生命本源的感受:「常月下散步,感覺造物主之偉大,人生之奇妙。追索之情,油然而生。心靈升華,超越一切。一種接近根源(the Great Origin that may be the Great Creator) 情愫不知從何泌出。
  • 數學不是真理,更不是絕對真理
    顯然,作者似乎對數學到底是什麼以及數學與真理的關係並不清楚。數學是什麼?這是個哲學問題,迄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科朗認為:「數學,作為人類智慧的一種表達形式,反映生動活潑的意念,深入細緻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諧的願望,它的基礎是邏輯和直覺,分析和推理,共性和個性。」(科朗、魯賓《什麼是數學?》(復旦大學出版社)。
  • 真理概念的變遷
    作者是美國一所大學的後現代主義哲學教授,不可能掌握真理,也不會討論真理本身。《真理》是一部教授之作,梳理了真理的概念在西方思想中的發展與變化,條理清晰,不標新立異,可以用作學生的入門書。本文中的「真理」僅指這個概念,但為避免歧義,有時也用「真理的概念」。
  • 拒絕被定義的人生
    人是一個很奇怪的物體,總喜歡拿自己的標準去定義別人你要成為這樣的人;你要選這個專業,這對你有利;這件事你要這樣做,你不應該這樣……相信從小到大不少聽到這樣的聲音吧,有時候我們的人生似乎早已被現實被別人所束縛,成為了別人的影子,活成了別人喜歡的樣子
  • 洞見:重新定義人生!
    這首歌唱出多少人的心聲,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一雙慧眼,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樣,辨真偽,洞見人生。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像我一樣,只是一個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們需要一雙慧眼,洞察這個世界的背後邏輯,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看待、審視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我們生而平凡,但不甘於平凡,我們也有自己思維,不想人云亦云,通過洞見,重新定義我們的人生。
  • 人生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變。
    人生什麼事物,什麼東西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變與不變,相輔相成,不可或缺。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任何事物和人都在變,隨著年齡的增長,權利地位的提高,金錢的累積,歲月的沉澱,時間的打磨。所有不變的都在變,只不過沒有人能感悟得到,因為你自己本身也在變。
  • 科學是真理嗎?你怎麼看呢?
    科學這個詞彙是和具體語境密切相關,只有在具體語境中才能準確理解的默意詞彙,所以我們很難給科學下一個統一和同一的定義。首先,我們還是給科學下一個抽象而泛意的定義:科學是人類依賴實踐發現和證實的,關於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真理體系,包括關於實踐的方法論。這裡的要點至少有兩個,第一個是「實踐」,實踐是科學的唯一來源和評判標準,也是科學的本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