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剛:追求真理 認識真理 依賴真理 是人性的最高品德

2020-12-11 騰訊網

秘書告訴我,我的抗疫言論卷已結集準備付梓,但董事局副主席、執行總裁、執行總編輯王冰潔跟她講,能否叫領導同志再寫一篇疫情中人性方面的言論,這本大作就完美了。我說,那哥們怕我還累不死,盛情難卻,我只得從令。

其實,無論在組織還是社會裡,好的制度,能讓壞人幹不了壞事;不好的制度,會讓好人變壞。我們沒必要非要討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合理的組織制度,必然是授權與監督同時存在的,既相信人的能力,又懷疑人的本性。但是,既要用制度來激發人性格中天使的一面,還要用制度來威懾人惡魔的一面。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本性的好壞也是隨時而變的,只有在明晰了名分之下的責權利,再有一套組織制度去監督,這樣才能人盡其能、才會有一個和諧的環境。人性有光輝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有句話說得好:不背叛,只是因為背叛的籌碼不夠大,這種利誘大到一定程度,人性陰暗的一面就會被誘發。千萬不要相信人性,因為只有規則和制度,才能讓人性的陰暗無處發揮。

令人不解的是,歐洲一方面有中國成功抑制住病毒的例子和榜樣,用流行的話來說可以「抄作業」一番,按照中國的做法不就可以有效控制病毒的擴散嗎?中國在武漢之外地區成功地控制了病毒擴散的做法,不是為歐洲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防疫模式嗎?另一方面,就在中國為應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流行病、付出經濟上的沉重代價全力封城以遏制病毒的擴散之際,歐洲本來似乎應該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必要的準備,比如建立一定數量的救護中心、囤積一定數量的疫情醫療必用品、建立監控病毒傳播的信息反映渠道……但歐洲似乎一切都沒有做,當義大利出現疫情失控的現象時,歐洲其他國家才都表現出一片緊張景象。

令人倍感驚訝的是,歐洲一部分國家竟對中國在短短兩個月內便取得遏制疫情的巨大成功視而不見,而採取上述與中國完全南轅北轍的做法。當我們深究時,可以發現最主要還是源於對中國防疫取得成功的某種輕視甚至是蔑視原因而導致的。中國成功地控制住了疫情所採用的封城、高速建立醫院和隔離區、通過社區要求民眾「宅家」、外出戴口罩等多種付出慘重代價換來的有效經驗完全被歐洲忽略。因為在歐洲媒體和輿論中,中國始終是一個衛生條件極其落後、醫療水平與歐洲不可同日而語的國家。這部分歐洲輿論相信,發生在中國的一切,是因為中國自身的原因,絕不會在歐洲重複。因為歐洲「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體系」……這儘管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偏見,卻是非常現實的事實。

澳門傳媒集團董事局主席柯建剛

美國總統川普在2020年3月13日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的講話中,事先根本沒有與其歐洲盟國商討,便單方面決定向歐洲關閉美國邊界,禁止歐洲人前往美國。據法國國際關係戰略專家們分析認為,這是自尼克森單方面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也是蘇聯垮臺、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最嚴重的一次完全基於美國一國私利的單邊主義決策,對歐洲的衝擊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今年正是美國輪值G7峰會主席國的一年,美國竟完全把歐洲盟國拋諸腦後而不顧,也令歐洲戰略家們倍感震驚。

這表明美國已經淪為一個完全自私自利的國家,已經完全不將歐洲的利益納入其決策的因素之內……這將必然會對今後歐美盟友關係產生巨大的衝擊。法國哲學教授布魯諾·季格在日前發表的一篇題為「Covid-19:一個體制的崩潰」的文章中就提出,在疫情的衝擊下,確實有一個體制正在崩潰,但不是人們以為的「中國」,而是西方。中國在兩個月內成功地阻止了疫情的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證明了其優越性。因為與這樣一場疫情作鬥爭,國家機器是不可或缺的。問題是,我們的國家機器呢?它在哪裡?公眾健康是它關注的優先領域嗎?它有能力建立新的醫院嗎……」這位曾經擔任過法國高級公務員的學者問道。

歐洲和美國的某些勢力很有可能為了掩飾其執政者應對新冠病毒不力的事實,而掀起一場將疫情在西方大範疇爆發的罪魁禍首歸咎於中國的大規模輿論攻擊,以轉移西方民眾對其無所作為或反應遲鈍造成損失巨大的不滿,代之以針對中國而引發的仇恨。當這些對中國的攻擊都被事實一一擊潰之後,今天在西方媒體和輿論中,正在悄悄地坐實中國是疫情產生的原始發源地的說法。一些媒體人和政客、學者開始堅持在公開場合將新冠病毒加上「中國」「武漢」等前綴,試圖將中國說成是新冠病毒的始作俑者,全然不顧中國學者鍾南山清楚表述的「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但卻不一定發源在中國」的觀點,硬要將這個「鍋」扣到中國的頭上。

目前疫情正在全世界範圍內爆發,有消息稱美國本土的病毒患者或有可能超過了500萬人,並且因為恐慌情緒蔓延,美國大批平民開始逃離本土逃往海外,對此有俄羅斯專家評價稱:或許這次美國將遭到全球孤立。

實際上在這次疫情面前,美國所表現出來的能力與其超級大國的形象顯得格格不入,目前全美共有病床100多萬張,然而美國接下來的感染者可能高達500萬人,醫院床位也明顯不夠,看來美國並沒有做好抗擊疫情的準備,同時美國國內也沒有強大的動員能力,並不能在10天內建好一座一座的醫院。這也意味著美國的大部分患者無法得到應有的治療,而這些患者繼續留在美國社會,也將導致更多的美國民眾感染。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有能力的民眾才會選擇逃離美國,這也導致美國機票水漲船高。看來在疫情面前,最賺錢的除了醫療行業,美國的航空公司也在大發橫財。但這樣做,也將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在這些逃離的美國民眾中,到底有多少可能已經感染了病毒還猶未可知?而這些人,一旦到了其他地區,必將導致一些沒有病毒的地區也變得有病毒輸入了。在歐洲爆發大規模病毒的時候,美國就拒絕歐洲地區人員入境,如今美國情況更加嚴重,歐洲各國很可能以牙還牙。

人是一個自由的當事人,而且我認為他具有一切必需的助力:對於真理,他能不顧在沉思中所遭遇的困難而去追求它;對於秩序,他能擺脫一切邪欲的誘惑而去遵循它。而美國總統川普在這次疫情中的表現,被愛因斯坦言中了:「期望得到讚許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人的本性中,要是沒有這種精神刺激,人類合作就完全不可能。」因為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要追求真理,認識真理,更要依賴真理,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但願我的「間歇性神經病」病友——美國總統川普能有所領悟。

(原載2020年3月21日《澳門晚報》A1版)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天道》什麼是真理,真理是否唯一不變
    《天道》電視劇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人如何在世俗中生存和發展,生存就必須努力扒拉銅板,發展就需要努力扒拉靈魂,人性中有很多局限,奸、懶、慫、毒。每個人都會被自己人性裹挾著向前發展,很少人能區分自己本能和需要之間的界限,反而容易懷疑自己最原始,最本能的感覺,認為是可恥的,羞愧的。
  • 《認識6》從真理認識神
    我們打開聖經約翰福音14章6節翻到一起讀: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今天我與大家一起查考、交通、分享《從真理認識神》第六講 獻上禱告:親愛的阿爸聖天父、我主耶穌基督、感謝聖靈常與我們同在!阿們。感謝主恩! 才德的婦人【教會】差遣工人從遠方天上運糧來,按時分糧供應給我們,使我們屬靈的生命更豐盛!阿們。
  • 真理概念的變遷
    真理的起源在《真理》的第一章,卡普託轉述尼採對蘇格拉底的批評:他對定義和證明的愛不成比例,讓他對推理的愛超過一切,沒有考慮到一些東西不需要定義,也不能被理性地證明。我們用其他方式「知道」它們。真理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人們可以感知,可以追求,卻難以給出明確的定義。真理是一個追求過程,也被求知者奉為最高價值。
  • 名人名言錄-真理的詮釋
    ——高爾基9、 在真理和認識方面,任何以權威者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歡笑中垮臺!——愛因斯坦10、 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周恩來13、 真理,哪怕只見到一線,我們也不能讓它的光輝變得暗淡。——李四光14、 研究真理(就是向它求愛求婚),認識真理(就是與之同處),和相信真理(就是享受它),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 蘇格拉底式教育:對話是探索真理與自我認識的途徑
    師生之間只存在善意的論戰關係,而沒有屈從依賴關係。教師有自知之明,並要求學生分清上帝和世人。這三種教育類型都需要學生具有對絕對真理和尋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師的敬畏之心。因此可以說:知識必須自我認識,自我認識只能被喚醒,而不像轉讓貨物。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就會重新記憶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經知道的東西。蘇格拉底最大的特點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他對錯誤的東西進行毫不留情的批評,而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堅持真、善、理性的信念。這是一位思想家義不容辭的職責。蘇格拉底不知何為神明,但談的卻是神明之事。
  • 悟道者一語點出:追求真理
    用現代的話來說,悟道就是 追求真理,悟 是 追求,所謂 道 就是真理。用 追求真理 代替 悟道 的好處之一:求同存異,避免門派之爭如果你堅持要用 悟道這個詞語,不喜歡用 追求真理,那麼:張三會說他是 悟佛王二會說他是
  • 人生終點的心靈升華 ——殷海光追求真理與自由的一生
    可見,這重追求崇尚真理和主張公義的西方命脈是本於基督信仰的「天賦人權」的基本原理。而且,信仰上帝不僅給人從權勢中解放出來的自由,更是給人從自己的局限和罪性裡解放出來的內在自由。 殷先生對自己一直崇尚的理性思考進行反思,並看到其中的局限。他認識到:「對於上帝,我一直沒有清楚的概念。我以為這是人類的 『不可能』。
  • 柏拉圖:哲學不僅是熱愛智慧追求真理,而且是一種淨化靈魂的方法
    如世界的本質、人性的本源、真理的標準等。無論中國古代哲學家還是西方哲學家都是如此。比如中國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他在《道德經》中提出很多玄妙的哲學問題,像道、德、自然;至於「道」是什麼,「德」是什麼,至今還是眾說紛紜。中國儒家思想也提出了很多具有哲學意味的概念,像天命、人性等。
  • 弗雷格論意義與真理
    弗雷格指出,一方面,每個人的視網膜成像都只能被他自己擁有和使用,因此,視網膜成像是一種完全主觀的東西;另一方面,雖然相較月亮本身,月亮在望遠鏡內部物鏡上的成像由於依賴觀察角度從而是片面的,但仍然是客觀的,可以被不同的觀察者共同使用。
  • 真理是否越辯越明?
    人類的歷史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傳播真理,進而擺脫蒙昧、無知、愚鈍的歷史,我們熱愛真理、敬仰真理,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然而認識真理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它是一個去偽存真人們為了尋求真理,要同無知辯,同偏見辯,向未知挑戰,與荒謬鬥爭,同強權抗衡。俗話說鼓不敲不響,利不辨不明。人們在長期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正是認識到了真理越辯越明的道理。
  • 在有人情味的大學課堂中追求真理
    關鍵詞:大學課堂;理想;有人情味;追求真理 一、大學課堂的意義是什麼本人根據社會現狀,認為當前情況下,大學課堂的意義有三個目標,並且層次遞進,分別是:1、學會做人;2、追求真理;3、擁有夢想。可是就是在這樣一個非常小的任務,也可以說是突破口,運用知識去探尋新的、更多的知識,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是令人印象深刻且振奮的。大學課堂,不應該仍然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應當在真理之門上鑿一個小孔,引導學生,讓學生自行去把這個小孔,挖掘開來,追尋真理。
  • 數學不是真理,更不是絕對真理
    偶然翻最近一本雜誌,讀到了其中一篇文章,作者開篇聲稱:「數學被認為是絕對的客觀真理「。
  • 不要與真理背道而馳:拒絕異化人性,回歸感知本性!
    當我們重新關注被我們忘得一乾二淨的生物屬性,當獸性不再僅僅充當人性的反義詞,我們才會恍然發現,原來真理在我們的出發處,毫無知覺的人類歷史行軍竟然與真理背道而弛。真理是什麼?真理就是存在本來永不改變的道理。我們以為真理是幫助我們實現意願的方式方法是天大的錯誤,原來真理一直未與我們同行。
  • 持續用真理定義人生
    家寶校友的論述深刻揭示了這所大學的精神,即堅定信念、信仰真理,尊重科學、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踐行真理。這種精神主導下的大學才能培育出「只問是非,不計個人利害」的國家棟梁,才能培育出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67年來,這種精神穿梭時空、歷久彌新,已經融入每個地大人的血液,他將並持續影響包括你們在內的一代代地大人。
  • 2016考研政治之真理與價值
    2.價值評價及其特點  價值評價是一種關於價值現象的認識活動。  其特點主要有:其一,評價是以主客體的價值關係為認識對象的;其二,評價結果與評價主體有直接聯繫,是以主體的特點而轉移的;其三,評價結果的正確與否依賴於相關的知識性認識。
  • 美是真理唯一的標準!
    我們今天探討真理,真理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它是真的,不是虛假的,是絕對的,所以我們稱絕對真理。如果超出一定範圍,它就會轉化成為謬誤,真理是相對的,我們稱為相對真理。美是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真理是我們的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共同作用下出現的。心理上我們通過理性思考在頭腦中出現感性形象,最終讓理性思維稱絕好。因為理性思維揭示了感性形象的內在規律。這種感性在心理面獲得了理性補充和發展,導致了美感的產生。美是真理唯一的標準。我們知道萬事萬物,只有表現本質的東西才能揭露真理,真理是唯一能表現出本質的東西。謬誤也是真理反面揭示,也是真理本質反應。
  • 2020教師招聘面試技巧:高中政治《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答辯
    本文整理2020教師招聘面試技巧:高中政治《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答辯。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一般來說,面試包括試講(說課)和答辯兩個環節,答辯對考生有一定的挑戰性,部分考生在此環節失利。因此,中公教師特意為大家準備了關於《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這個知識點的答辯問題及參考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對答案有一個更好地認識,幫助大家更好地備考。
  • 拐點不是真理標準
    真理標準是沒有拐點的,拐點不是真理標準。有位著名經濟學家,在他的講演中,極力提倡&34;。在真理標準上從來沒有拐點,決不能把拐點作為真理標準。只有,唯心主義者歪曲了真理標準。拐點,從高等數學定義上看,拐點就是在數學曲線圖象上有一個突變和轉變,也形成了曲線。真理標準又到了拐點,這個標題和提法是錯誤的。真理標準是不會改變的,不存在任何突變和轉變的拐點。更不能允許把拐點作為真理標準。
  •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人們常常說,科學是追求真理的事業。其實,哲學更是追求真理的事業。在哲學面前,並沒有誰是絕對的權威,並沒有誰的理論是真理的專賣店,每個人只要有理有據,就可以否定任何人的觀點。勇于堅持真理,敢於否定權威,善於突破傳統,是哲學的座右銘之一。亞里斯多德就是堅持這種哲學精神的哲學家典範。 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得意門生。從17歲開始,亞里斯多德就進入柏拉圖學園,追隨老師長達20年之久。亞里斯多德對老師十分崇敬,柏拉圖也十分欣賞這位高徒,兩人保持著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
  • 哈佛大學校長:真理的追求與大學的使命
    Bacow)蒞臨北京大學發表了題為《真理的追求與大學的使命》的演講。演講原文如下:謝謝您,郝校長。各位同行、同學、朋友,大家好。今天來到北京大學,我非常榮幸,感謝你們對我的熱情歡迎。請接受我對貴校一百二十周年校慶的誠摯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