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顯明:大學的靈魂在於真理、自由、進步和至善

2021-02-14 望峰閣

大學如何區別於社會

  

政治的權威在政黨,管理的權威在政府,民主的權威在議會,公正的權威在法院,資本的權威在企業。大學區別於上述組織機構的本質特徵是:與五個共同體相對應,她是知識的權威、學術的權威、思想的權威、文化的權威和道德的權威。政治與資本的原則是管理與服從。要麼少數服從多數,要麼下級服從上級。而大學的原則則是自由與真理。真理掌握世界的規律,正好相反於政治對社會的管理,她運用的原則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多數服從少數。因為任何真理都首先被少數人所掌握。哪怕掌握真理的只是一個人,其他人都要向這一個人低頭。政治管理與企業管理的紐帶是權力與資本,而大學管理的紐帶是知識。知識既產生思想,又產生美德。知識與學術是大學活動的基礎——教學是傳播知識,研究是創造知識,為社會服務是運用知識,整理圖書信息是收藏知識,國際交流是交換知識。對知識和學術的立場與態度是大學制度的源淵與價值標準。大學內的權威不以管理者為代表,而以知識的貢獻者為代表。誰能創新知識,誰便是大學的權威。由於知識領域的不同,大學內可以有若干個學術權威。這與政治組織只以上級為權威,企業只以大股東為權威是有天壤之別的。大學之所以需要管理,是為了使各種知識和學術活動相互銜接得更加完善,管理是為知識活動服務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校長既非知識的代表,亦非真理的化身,他只是為改善學術活動而存在。教授才真正代表知識,代表真理,代表大學水平。

換言之,教授就是大學,校長是服務知識與學術的人。校長與教授的關係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校長不是管教授的。相反,只有教授才可產生校長和決定校長。此亦大學不同於社會組織之特徵。

  

高等教育有哪些基本規律

  

(1)培養人才始終是大學的根本使命。但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和使多少學生成才便把大學與大學區別開來了。學前教育,是使人認識人的教育,其側重於兒童良習的養成;基礎教育是使人成其為人的教育。在基礎教育完成的時候,受教育者應成為具有公平正義、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意識的合格公民;職業教育是使人成其為匠的教育;高等教育則是使人成其為才的教育;研究生(論壇) 教育是使才成其為器的教育。使人成才成器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2)學術創新是大學水平的根本標誌。學術分為:傳播性學術、整合性學術、運用性學術與創新性學術四種。創新性學術是各種學術的最高代表。創新性學術可以帶動其他三類學術的發展。創新能力的高低可以把大學的水平高低分得清清楚楚。能進行學術原創的大學,就是一流大學。能跟進與模仿的大學即是二流大學。無創新能力的大學便在三流或三流以下的大學。(3)為社會服務是大學的基本職能。助推社會發展靠科技,而引領社會前進靠思想。大學既應是社會進步的發動機,亦應是把握社會發展方向的思想庫。(4)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大學永恆的主題。此處的質量觀應是全面的質量觀,既包括理念、校風、文化、傳統等方面的質量,也包括生源、師資、辦學條件、制度等方面的質量。(5)學科建設是大學的龍頭工作。以學科發展帶動學校其他工作的發展。(6)師資隊伍建設是大學的主體工程。辦學興校靠教師,以教師為本位是大學特有的本位觀。所謂人才強校,指的是教授強校。(7)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進步、追求至善是大學的靈魂和精神。(8)改革是大學發展的動力。(9)辦出特色是大學的目標定位。(10)為教學科研服務,為學術服務,為師生服務是大學管理工作的目的。此十條,當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

  

大學有無「第四大功能」

  

1088年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成立,大學的第一功能形成,即大學工作以培養人才為中心。

  

1810年洪堡大學成立(今年是其200周年),大學的第二大功能形成,即大學除以培養人才為中心外,也以科研為中心。由此形成「洪堡精神」。

  

19世紀30年代,以美國部分設農學的院校及西部地區的院校為發端,把「腳上踩滿牛糞的教授就是最好的教授」作為評價標準,開闢了高等教育的新功能,即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為社會服務相結合,將為社會服務與推動社會進步作為大學的第三大功能。

  

進入21世紀,特別是美國「911」事件發生後,高等教育在世界範圍內正發生兩大具有普遍性的變化,其一是大學的國際化水平迅速提升,各國都用國際通行的標準評價大學。其二是大學開始利用特有的優勢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以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進而促進世界文化和諧。

  

這是否意味著,大學在承擔教學、科研、為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外,正在形成第四大功能——促進文化和諧的功能?把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化中具有本質性意義的價值觀與宗教等,置於同一個平臺——大學,可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借鑑、吸收和融合,進而消除歧解、敵視與衝突,最終達成共識與和諧。該功能,因國家、企業、國際組織等的職能所限而無法承擔。唯有大學,才可助其實現。

  

真正的大國,最終表現在文化上。政治上的決定力,經濟上的影響力,軍事上的威懾力,制度上的被信賴與文化上的被嚮往,這五大要素的集合,才造就大國與強國。因此,欲強其國,必強其文化,欲強其文化,必通過教育。

  

把促進文化和諧作為大學的第四大職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在世界各地所設立的孔子學院,是中國大學承擔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職能的開始,也是中國大學自覺履行第四大職能的開始。隨著中國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的建成,

  

中國大學的國際化水平將大幅提高,中國大學主動承擔把中華民族文化變為世界所嚮往的文化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何理解大學的「創新」

  

創新是一個思想體系,而非僅指「科技創新」。大學創新的最大特點是綜合性和基礎性。如果把現有的知識體系分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四大類的話,那麼很明顯,它們創新的功能和意義是有著巨大差別的。自然科學所有學科最高水平的創新,就是創新知識。新知識一經產生,新概念、新規律、新定理、新範疇都會產生。在科學原理的創新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追求新知識是自然科學的基本功能,該功能主要由大學承擔。對工程技術類學科而言,最高水平的創新是創新方法。所謂新工藝、新流程、新手段等都屬於新的方法。工程技術因是對科學原理的運用,所以同一原理可以產生若干運用的方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但每一項科技進步,都會既造福於人類,同時又遺禍於人類。對社會科學學科而言,最高水平的創新,是創新思想。每一個新判斷,都是思想的萌芽;系列新判斷形成理論,理論的系統化就是思想。大學之所以是思想的淵藪,就在於大學的社會科學以產生新思想為存在理由。對人文學科而言,如文、史、哲、藝術等,其最高水平的創新,是創新一種文化,即揭示給社會一種更高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使人更明確因為什麼而生存和發展。

  

上述四種創新何者更重要?這應視為偽命題。他們各有其重要性。我們不可以其一種為標準,而言其他與之同等重要。因為當說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等重要時,實質上判斷者已是以自然科學為參照,而將社會科學客體化了。換言之,當說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等重要時,這正是在突出自然科學而貶低社會科學了。它們之間關係的正確表達應是:各有各的重要。即科技創新與人文社科創新,各有各的重要。

  

除了上述四大類創新之外,大學在創新上的更大貢獻,在於她要訓練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創新思維。沒有創新思維,就沒有一切形式的創新;創新思維,是各學科創新的前提。大學培養人的質量,除了德性方面有差別外,其實更大的差別在於不同的大學所培養的人才在創新思維方面所表現的差異。創新思維的形成,來源於三個體制性的保證條件,其一為創新者主體性的具備或恢復;其二為創新者具有自由的精神;其三是創新者有懷疑和批判的能力。大學在創新問題上,承擔的最根本的任務,是以大學體制所保證的使培養出來的人具有創造性思維。

  

與創新同等重要的是什麼

  

大學的創新能力決定了其研究水平。與大學創新能力處於同等重要地位的另一種能力,是大學的守成能力。有無守成能力,是這所大學能否形成傳統與特色、價值與精神的關鍵。也是其是否受人尊重的決定性因素。世界上(包括中國)一些歷史悠久的名校,地位之所以越來越低,甚至越來越不像自己的過去,不是因為其創新能力下降了,而是因為其守成能力喪失了。守成對一所大學來說,有三個重要意義。其一,並不是所有學科都以創新為水平標準。對一些學科而言,培養學生的守成能力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更重要。如法律學科。法科學生的第一能力是守護法律的能力,而非其變革或創新法律的能力。再如宗教、道德、倫理等學科,其學科水平也是由守成能力表達出來的。其二,守成對一所大學的傳統而言,比創新更為重要。對優良傳統而言,創新不是功勞而是災難。在傳統方面進行創新,無異於毀掉傳統。其三,守成對大學共同的精神而言,預示著要有十倍於創新的勇氣。因為,大學精神是高尚的,是聖潔的,她無時不受到世俗的、功利的甚至公共權力的扭曲和蝕剝,要抵禦各種社會侵襲,有時甚至需要守護者作出犧牲。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創新是一所大學的靈魂,而守成則是一所大學的腳跟。兩者同等重要。

  

何謂現代大學制度

  

大學制度是以大學功能為依據的,保證現代大學各項功能實現的制度就是現代大學制度。現代大學制度起源於1810年成立的洪堡大學。該制度的兩塊基石為: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學術自由表明了大學公共權力即校長權力對教師和學生的界限;大學自治表明了政府公共權力對大學的界限。蔡元培出身於洪堡大學,他最早將洪堡精神和制度帶到了中國。蔡先生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把「學術自由」發展為「思想自由」。在他校長就職演講後不久,歐洲就有人評價,中國雖無一流大學,但已有一流校長。大學自治並非不接受政府管理和監督,而是指大學主要向法律負責,只做法律允許的事而不需向政府負責。現代大學制度涉及三層關係:其一是大學與政府的關係。政府對大學是管理,還是監督,還是允許大學自治?這是大學制度首先要明確的。中國民主發展道路的重要基礎是基層自治,其範圍為城鄉基層組織的自治,如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企業自治、事業單位自治。大學當在其中。其二是大學與社會的關係,即社會資本對大學的作用。大學的意志是獨立形成,還是由出資方決定?現代大學制度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建立學校法人制度,明確出資人的財產進入學校後,即為學校財產。學校意志獨立形成,不受資本左右。其三是大學內部關係,要明確大學的決策權、管理權、學術權與監督權四個平行權力間的關係,每一項權力都應得到其他三種權力的尊重,不允許其中的一種權力凌架於其他權力之上,更不允許一種權力替代或侵害另一種權力。現代大學制度的價值取向是:追求自由,追求真理;制度的原則是:民主管理,人人平等;制度的形式是:遵循契約自由原則的辦學章程;制度的目的是:保證教師的學術自由與保證學生的受教育權;制度的特點是:扁平化的,學生與教師與校長是平等的;校長所用的管理手段是依法與依章程辦事,以協商和說服的民主方式動員和組織大家邁向共同目標,而非科層式,非強迫或命令式。

  

如何理解中國大學的「行政化」

  

中國大學背離大學精神的表現有:世俗化、功利化、工具化、行政化。其中「行政化」被社會關注的程度最高,其對大學本質的損害亦最大。

  

大學的本質是學術、知識和真理。大學本質被異化後,其功能正發生變化。她已從「知識共同體」演變為「經濟共同體」(各校都辦公司)、「利益共同體」(各院都創收,教師都兼職)、「社會共同體」(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職能由大學承擔)。歐美大學校長的肩上只有一副擔子,而中國大學校長的肩上卻有四副擔子。我們是在超荷負重的情況下追趕正在輕裝上陣的世界名校的。

  

大學行政化的表現有:

  

其一,在價值觀上,從「只服從真理「「學術至上」的一元價值觀,已發展為 「管理至上」「利益至上」「數量至上」等的多元價值觀。堅守「學術至上」的教師人數在減少,在學校的地位被邊緣化。

  

其二,學術資源配置以行政為中心。校長、處長、院長几乎掌握了學校的所有學術與公共資源。教授、教師只是被配置的對象。要獲得學術資源,就必須獲得資源配置權。因此,教授爭當處長、院長便蔚然成風。這種學術資源配置模式不是大學的發明,而是大學模仿行政部門配置學術資源模式的結果。

  

其三,大學組織結構向地方黨政關係看齊。大學領導班子成員間的關係被地方黨政關係模式化,分為一把手、二把手等。在這個模式中,往往先黨後政,先政後學,先管理後學術。以黨代政,以政代學已司空見慣。

  

其四,工作機制行政化。科層制替代了大學的「扁平化」。以上下級關係,管理關係來設定組織機制。黨管政,政管學,機關管學院,院長管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管學生。大學不像學府而如同官府。

  

其五,在大學文化上,「民主」「自由」「獨立」「真理」「思想」「個性」等最有價值的要素正被「管理」「統一」「完成」「領導」「貫徹」等替代。在這種文化中,教師的「尊嚴」,學術的「權威」都要讓位於「管理者」。

  

其六,大學中最大的行政化,是大學承擔著不應承擔的社會職能。把應向師生員工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政府職能由大學承擔,如子女上學、住房、醫療、養老等。大學去行政化首先應去其不應承擔的政府職能。

  

其七,大學及大學校長亦被行政級別化。

  

如何去行政化?

  

其一,回歸大學精神,用知識共同體標準重塑大學價值。

  

其二,改善大學的治理結構,將決策權、管理權、學術權、監督權設定為平行關係,以界限和程序保證其有效行使。

  

其三,改造資源配置體制,從教育行政部門做起。改革大學撥款方式,大幅度提高生均定額,將生均定額所佔撥款的比例提高到80%左右,將各種「專項」取消或合併。大學內的預算體制與撥款方式亦隨之作相應改革,將資源重心從學校移至院所。

  

其四,將大學承擔的其他職能剝離出去,讓大學「更單純一些」。

  

其五,大幅度壓縮教育行政部門中涉及大學的內設管理機構。大學內部也相應減少管理機構。將科層體制變為扁平體制。

  

其六,取消各種形式的行政級別。改革大學校長的產生方式,建立職業校長職務保障制度。

  

其七,用「一把椅子」的理念重構大學文化。一把椅子是指,當某個空間內只有一把椅子的時候,校長不要坐,處長不要坐,學生不應坐,唯有教師可坐。這個理念的實質是把管理觀念變為服務觀念,把尊嚴還給教師,把權威還給教師。

  

如何改進高校的科研體制

  

目前中國高校的教學與科研體制只能造就如下兩類人:第一類是「會申請項目的教師」。即處心積慮申請項目,但做項目的目的是通過獲得科研經費和發表論文來滿足職稱晉升或考核的形式要件。這樣的科研被稱為「無效科研」。其結果是,中國的各種科研經費都在大幅上升,總經費已經超過日本,但創新成果與經費投入之間卻並不成比例。第二類人是「會考試的學生」。只會熟背知識,但缺乏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一旦進入社會,各種不適應症就迅速顯現。

  

「重理工不重人文」「重數量輕質量」「重論文輕應用」「重專利輕轉化」「重形式輕內容」「重經費輕成果」的六重六輕是中國高校科研的普遍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對科技評價標準設定與對人才評價體系的不科學。

  

實現從數量標準向質量標準轉化的措施有:(1)以影響因子作為評價標準;(2)以引用率作為評判標準;(3)以對生產力的貢獻作為評判標準;(4)以社會經濟文化效益為評判標準;(5)以形成學派作為評判標準。(6)以是否傳世作為評判標準。

  

完成高校科研方向的四大轉變迫在眉睫:

  

其一,把個人興趣引導至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上來;其二,把以學科為中心的科研模式轉至以應用和為社會服務為中心的模式上來;其三,把校內科研轉到行業發展的同軌道上來;其四,把中國團隊轉化成為國際團隊。

  

我們要辦什麼樣的大學

  

我們的目標是辦出世界一流大學。這是個遠大目標。在實現這個目標之前,我們應先使大學高尚起來,應使我們的大學回歸大學精神。我們要辦受人尊重的大學。

  

受人尊重的大學首先應彰顯她的德性。大學之大首在大德,大學之學重在學統。將大德與大學問集於一身且能代表學統者謂之大師,大師即世之楷模,學之源出。師德決定校德,也決定生德。大學之德不同於世俗者,首在所明之德要為天下儲人才,要為國家圖富強。要在義利上為社會所崇範。大學失德,首先失在功利與世俗上,失德的大學是無法受人尊重的。

  

受人尊重的大學要彰顯她的思想性。思想是一所大學的高度,有思想才有真理。社會的進步靠科技,而社會的方向靠思想。有思想的大學才令人嚮往。

  

受人尊重的大學要彰顯她的創造性。大學是常新的,她是社會青春與活力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她每天都有創新成果產生。創新是大學表達自己水平最重要的方式。能創新的大學才是社會的發動機。

  

受人尊重的大學要彰顯她的特色性。特色是大學的魅力所在。有特色才有價值,才不被人所忽視和替代。特色分為軟特色和硬特色。軟特色如學風、傳統、文化與制度。硬特色則表現在學科實力上。所有世界著名大學都是以自己學科特色著稱的。辦出水平,辦出特色,主要指辦出學科水平與特色。無特色就難以受人尊重。

  

把德性、思想性、創新性和特色性統一在一起,就是我們要辦的大學。這樣的大學一定是受人尊重的大學。 

相關焦點

  • 音樂教育與至善城邦
    其二,音樂教育對於公民外在高雅生活方式之養成。首先,音樂教育的價值體現在對於公民內在德性的培養方面。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談到音樂教育對於公民的效應多見於以下三種看法。第一,作為娛樂和憩息,音樂的效應在於靈魂的非理性部分。1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指出,有人認為音樂的作用,有如睡眠和酣飲,只是娛樂和憩息(弛懈)。
  • 關於大學的至善
    關於大學的至善這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大學》的至善,到底什麼是至善?至善的範疇是什麼?
  • 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潘 真   在微博上遇見大學同班女生,提起同窗們當年的理想、如今的造化,我們像對暗號一樣打出——「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自由而無用」,曾經是復旦人引以為傲的靈魂。據說無論跑到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對上這一「民間校訓」,就被認可為自己人了。
  • 徐顯明深情告別 稱自己「永遠是山大人」
    大眾網濟南10月23日訊(記者 姜洋)10月22日下午3點,山東大學在中心校區舉行全校教師幹部大會,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三局局長喻雲林在會上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山東大學校長職務調整的決定,張榮同志任山東大學校長(副部長級);因另有任用,徐顯明同志不再擔任山東大學校長職務
  • 大學不能丟了獨立的靈魂
    什麼是大學的靈魂?溫家寶總理給出了答案。  1月26日上午,溫總理與來自科教文衛體各界的10位代表會談,聽取他們對《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溫家寶說:「一所好的大學,在於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
  • 柏拉圖:哲學不僅是熱愛智慧追求真理,而且是一種淨化靈魂的方法
    儒家經典中,哲學意味較濃的是《周易》、《中庸》、《大學》;《論語》、《孟子》的哲學意味稍淡一些。哲學一詞起源於古希臘,本意是熱愛智慧,即追求真理。中國古代文化雖然沒有產生哲學的概念,但中國傳統思想卻蘊含著非常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像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以及後來的宋明理學等。
  •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地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這本書是他對宗教的體驗和真實世界的理解,是他所有思想,靈性,文學創作的源泉。他認為宗教是全人類心智的產物,我們信奉的神具有至善的人性,而我們人性中也具有至高的神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性至高的完美,當人性與神性合一,我們便獲得永生的自由與無限的喜悅。他也將追求這種靈性完美的方法告訴了我們。欲理解一個人的作品,必先了解他的思想。
  • 由復旦民間校訓「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扯開去.
    復旦大學的民間校訓「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引發的爭議一直存在。它是最先被誰引用的?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由誰總結出來的?誰又在推崇這句話?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和歷史意義在哪裡?」自由而無用」每個人理解都有不同。「自由指思想能在任意的時間與空間範圍內恣意遊走,不受羈絆;無用指個人對現實功名利祿的刻意疏離。」
  • 復旦大學|將「自由而無用的靈魂」踐行到底
    政治學、數學、中國史、經濟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科建設:學校現有3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1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9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關於復旦的那些事>>>>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 世界名校箴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真理讓人得自由
    考慮到自由表達在大學社區內外的作用,以及它在涉及假新聞、政治兩極分化、高度意識形態統一和日益增長的民粹主義等方面的廣泛爭論,這個主題的選擇是顯而易見的。這一話題對於一所大學來說尤其重要,因為我們大學的座右銘是"Veritas vosLiberabit"(「真理會讓你自由」,"Truth will set you free"---出自約翰福音8:32---譯者注),這句話在1885年被大學的董事會採納。我經常把這所研究型大學稱為一個與社會「隔離之所」。
  • 至善大學大師行 | 童根樹《高層建築靜力和地震作用下的穩定》
    至善大學大師行 | 童根樹《高層建築靜力和地震作用下的穩定》 2020-11-11 17: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林達:美國的言論自由與真理謬誤無關
    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第一句,即「國會不得制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簡稱「不得立法」條款,是美國憲法和憲法修正案的靈魂,稱之為字字千金也毫不過分。我以後會慢慢給你解釋這一條的深刻含義。 你一定記得,我們儘管只是普通人,在一起的時候,倒也琢磨過民主自由的含義,甚至還琢磨過為什麼必須有言論自由。
  • 人生終點的心靈升華 ——殷海光追求真理與自由的一生
    可見,這重追求崇尚真理和主張公義的西方命脈是本於基督信仰的「天賦人權」的基本原理。而且,信仰上帝不僅給人從權勢中解放出來的自由,更是給人從自己的局限和罪性裡解放出來的內在自由。 殷先生對自己一直崇尚的理性思考進行反思,並看到其中的局限。他認識到:「對於上帝,我一直沒有清楚的概念。我以為這是人類的 『不可能』。
  • 構建智慧至善樂園!濟南大學城實驗高中打造大學至善教育品牌
    1月7日,濟南市教育局副局長方輝率考核組蒞臨大學城實驗高中開展2020年度績效考核工作。大學城實驗高中書記、校長鄭玉香代表領導班子以「只爭朝夕攻堅 精益求精至善——努力打造大學至善教育品牌」為主題,圖文並茂地從九個方面予以匯報,總結了學校在「一校一品」黨建工作、特色品牌創新項目內涵式發展、校園文化特色體系建設、至善納米管理特色落實、精準教育全面實踐、多元課程的構建和實施、「十度」至善課堂實踐、教育科研高端引領、師資激活賦能良策等方面的至善教育實踐。
  • 教師節反思:教育的靈魂到底是什麼?
    教育和自由才是真正的黃金搭檔,我們也可以說「自由是教育的靈魂」。僅僅說,自由是教育的靈魂,是不夠全面的,自由更是教育的前提。世界不會因為一位哲人的名言和警句而改變,但世界卻會因為一批人的思潮而轉向,更會因為一批學術巨人,學術機構本身成長教育經歷而產生反思。不同聲音和思想的碰撞,才產生對真理的質疑,和對真理的重新探索。隨著思想啟蒙運動的開展,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也迅速傳播到歐美各國,成為這些國家主導的教育理念。
  • 山東大學校長:論語課和英語課一樣重要
    去年剛剛迎來110周年校慶的山東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按章程辦學的大學,被稱為「中國近代起源性大學」。這所學科齊全、基礎與文史研究見長的綜合性大學,曾培養了童第周、束星北、季羨林、臧克家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科學家和人文學者。  近日,記者走進該校,專訪徐顯明校長。
  • 大檢察官最新北大演講:如果一個社會連大學都墮落了,社會的良心也就淪喪殆盡了
    大學裡面老師要愛學生,學生也要愛老師,除了這兩種愛,大學裡面的大愛其實是大學應該更愛真理,這就是哈佛的校訓,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亞里斯多德的名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對真理的愛超過一切,這就是大學的使命。大學是探討真理的地方,大學是把真理作為靈魂和生命的地方。真正的大學,為了真理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大愛。      這就是大學之「大」。
  • 《大學》:生命至善,人人可期
    還可能追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大學》怎麼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呢?生命價值最大化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於:「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開發我們內在的生命的力量。 明明德於何處生命最廣的價值在於:「明明德於天下」。「明明德於天下」,不僅是從外在利益上幫助一切人,還要從內在境界上啟發一切人,讓一切人都能夠「自明其明德」,實現其人生價值。
  • 6個問題回答你,江南大學至善學院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江南大學至善學院成立於2009年,是學校秉承「篤學尚行、止於至善」的校訓,以培育未來「學術大師」、「興業英才」和「治國棟梁
  • 至善大學 · 大師行 | 姜文源《八十年艱難探索,向頂峰挺進》
    至善大學 · 大師行 | 姜文源《八十年艱難探索,向頂峰挺進》 2020-07-09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