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美國的言論自由與真理謬誤無關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林達」夫婦

這位朋友在舊金山的「中國城」也遇到一個美國人積極向她宣傳「文化革命」。她想,你這傢伙在美國吃飽喝足,昏了頭對中國來的人奢談什麼「文革」。當初,我們誰也沒有逮著機會向中國的「文革宣傳者」喝它一聲,這回可不想錯過機會,就用英語對他大叫了一聲「閉嘴」。我們一群聽了都哄堂大笑,覺得頗為痛快。儘管,這個朋友和我們大家都知道,誰也無法讓他真的「閉嘴」,因為他有言論自由,這是憲法賦予他的權利。那就是我上封信中所提到的「權利法案」。它的第一條就是:「國會不得制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一種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要求申冤的權利。"一般認為,在整個憲法修正案中,這是最重要的一條。當然,有了這一條,說什麼都可以,嘴是挺痛快的,可耳朵就不一定舒坦。因為你時時有可能聽到你不喜歡的,討厭的,甚至極其憎惡的言論,但是,也同樣因為有了這一條,誰也無法真的讓別人閉嘴了。

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第一句,即「國會不得制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簡稱「不得立法」條款,是美國憲法和憲法修正案的靈魂,稱之為字字千金也毫不過分。我以後會慢慢給你解釋這一條的深刻含義。 你一定記得,我們儘管只是普通人,在一起的時候,倒也琢磨過民主自由的含義,甚至還琢磨過為什麼必須有言論自由。我們談到過,在大眾語言中,民主自由總是象四字成語一樣連在一起,而實際上,它們只是湊巧因為同是被人們追求的目標,才被許多人一糊塗而誤以為是一回事。包括希特勒在內的不少專制體制都不失時機地利用過人們的這種糊塗。其實中國人倒是應該很能理解辨別其中的差異,甚至明白它們水火不相容的矛盾衝突的。只需這麼一想馬上就清楚了:「文化革命」那樣的「大民主」一來,那些掌握了真理的少數人別說是自由,還會有活路嗎?

我們想過,也許,正是考慮到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的普遍認知水平受到局限的情況下,必須避免任何人以「民主」的藉口扼殺思想扼殺真理,或者乾脆謀殺了那個口吐真言的倒黴蛋。所以,才必須有言論自由。我們當時還談到,言論所表達的思想,是最豐富最無從把握的,其發展是與人類共存亡的。也就是說,只要人類還存在下去,就沒有終極真理和絕對真理。誰也不能仗著人多勢眾就不準別人開口。如果把這個問題用通俗化的簡單語言來表達,那就是在中國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直到我踏到美國的土地上,我還以為,美國人把言論自由看做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也是因為他們和我們有共同的理解:正是為了保護在任何時間空間裡有可能存在的「潛在真理」,所以,才不給任何人以絕對真理自居,並且迫使別人服從的權力,或者象我們以前熟悉的說法,真理越辯越明。

可是你一定沒有想到,這居然是一個天大的誤解。美國人心中的言論自由,與真理不真理根本不沾邊。美國的權利法案第一修正案的關鍵就是:言論自由與真理完全無關。

其實很多國家的憲法都有言論自由這一條,並不是什麼稀罕玩意兒。那麼,美國的權利法案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它的特點就是規定了政府不得立法剝奪這種自由。也就是說,政府不能藉口緊急狀態,戰爭狀態或其他任何非常狀態,去剝奪或限制人民的宗教,言論及出版自由。為什麼呢?就因為美國人對於這些權利的理解與我們當初的理解大相逕庭。

他們認為,這些自由是基本人權,即,這是一個人與生俱來天賦權利。如言論自由,只要是一個人,就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這跟發表言論的這個人是好人還是惡棍沒有關係,這和表達出來的東西是真理還是謬誤也毫不相干。哪怕他的思想是徹頭徹尾的謬誤,哪怕假設有一種方法,可以鑑定出他的思想不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絕對是謬誤,他作為一個人,還是有權利說出他的想法來。說出來,是合法的。

但是,這麼說只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並沒有回答你的好奇,你提出的大問題還在這裡:到底是怎麼個自由法呢?

當然,在來美國之前,我們就知道這裡有言論自由這麼回事。然而,真正看到這裡五花八門的言論,還是發現自己以前的想像力不夠豐富。很多中國人能夠想像得出的最大的自由,大概就是毛澤東在反右運動之前,在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階段裡所作的形容和定義:「有選舉權的,憲法就規定他有言論自由,我們就得讓人家講話。我可以批評他,他也可以批評我,這就是言論自由。」我們還遠非精英之類,對於言論自由的想像力到此為止也已經夠可以的了。

那麼,在美國,言論自由是什麼呢?說白了,它的意思就是不管你說什麼,寫什麼,只要不真幹,都無人幹涉。真幹的話,必須受法律約束,合法的行,非法的不行。因此,基於美國複雜的移民背景,你在這裡不僅永遠可以聽到不同聲音,而且,可以聽到超出你想像的千奇百怪的無數種不同聲音,包括濫用言論自由者發出的不和諧音。

權利法案本身是用於限制聯邦政府的,但是,從政府,司法,到民眾各方,對於言論自由實踐中產生的具體問題,如何在合法與非法之間界定,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認識逐步深化,逐漸取得基本共識的。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美國人同時還時時面臨著濫用自由者的挑戰,還常常不得不在個人安全,國家安全與言論自由之間權衡。尤其是最高法院,總是被推到困難判斷的最前沿。因為要保障言論自由,僅僅靠一條抽象大原則的憲法修正案是遠遠不夠的。具體界定通常需要由法院裁決,困難的案子一般都要上訴到最高法院,他們的判例可以被此後的案子援引,直至新的判決推翻老的判例為止。

對於憲法修正案最重要的第一修正案,幾乎從一開始,最高法院就掙扎在兩難之間:既要維護言論自由的承諾,又懼怕言論引起的非法行為以及煽動的暴力,甚至擔心危及國家安全。因此產生了最著名的,對所有憲法條款都有效的「清楚與現實的危險」測定原則。在此原則之下,如果政府無法證明某一言論是造成了清楚與現實的危險,它就不能對該言論的發表者進行懲罰。這條原則產生在本世紀初。

但是,新的判斷困難隨之而來。什麼樣的程度的危險算是危險了呢?危險的可能性到什麼地步算是"清楚"了呢?離危險相距多遠就算是"現實"了呢?到了美國以後,我們發現美國人對於這一類問題非常頂真,已經到了咬文嚼字,輜銖必究的地步。大概對於他們來說,人命關天,馬虎不得。或者更確切地說,個人的自由事關重大,不得馬虎。

由於這一類問題本身的模糊性,也由於「自由言論」在美國的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使它在美國的發展帶有很鮮明的歷史印記,幾乎每一次重大案例的確定都反映了大的社會變革。在早期,美國的最高法院依據1917年的間諜法案判案時,對於自由言論的理解還是非常狹窄的。例如,在1918年,一個曾四次以社會主義者身分競選總統的工人領袖,尤金.德布斯,就因為站在大街上公然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宣傳社會主義而入獄,罪名是煽動不服從,非忠誠和叛變,煽動拒服兵役和阻礙美國徵兵。

林達《近距離看美國系列之一:歷史深處的憂慮》

50年代,還有一些涉及美國共產黨的案子。我們都很熟悉,在共產黨的思想體系裡,要武裝革命,暴力推翻政府,這和奪取政權是很合邏輯的事情。美國最高法院在這些案子裡,則竭力試圖將直接組織暴動和宣傳暴動分開,因為根據憲法,對前者聯邦政府有權幹預,而後者卻屬於信仰範圍,政府就是不滿意,也只能幹瞪眼。1951年,美國最高法院還認定美國共產黨領袖有陰謀顛覆政府罪,但到了1957年,最高法院在判案時觀點已經完全不同,因為他們發現,這些共產黨領導人所說的"暴力革命"和"武裝推翻政府",更象是在宣傳一種信仰,也就是說它所可能引起的"危險",並不是非常"清楚"和"現實"的。

到了1969年,在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布朗登堡案的時候,重新規則了"清楚和現實的危險測定"原則。它規定,只有當一個言論所宣傳的暴力,有可能直接煽起"迫在眉睫"的非法行動時,政府才有權幹預。在這時,整個美國社會也已經變得非常寬容。在我剛剛提到的尤金.德布斯被判刑的50年後,人們再回顧這個案子,已經覺得完全不可思議。在60年代,煽動反越戰和宣傳不論什麼主義,都已被公認為是天經地義的"言論自由"了。這也是六十年代黑人能夠取得民權運動勝利的基礎。

這種歷史的巨大進步,和最高法院在解釋憲法對於言論自由的條款時,所作出的「清楚和現實的危險測定」,以及規定這種「危險」以「迫在眉睫」為標準,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這一條,只要是對美國政府不滿,或是呼籲大家起來反對聯邦政府的某項政策的言論,都很難逃脫「顛覆政府」的罪名,更不要說象美國共產黨這樣公然主張「武裝鬥爭」的政黨,也贏得一席合法地位了。有了以上的原則和標準之後,美國幾乎杜絕了以言論獲罪。

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它所得到的收穫不僅僅是自由,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美國幾乎沒有什麼地下的秘密政黨,因為不再有這個必要。「政黨們」發現自己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站在大街上,宣傳自己哪怕是要求大家起來「暴力革命」的主張。這樣,也就沒有了某個「地下政黨」和美國聯邦政府作「地下鬥爭」的所有驚險故事。所有與這種故事有關的血腥氣也就都不存在了。當然,美國聯邦政府也因此省了很多力氣,它樂得擺出一副「無為而治」的樣子。大大小小的政黨們也就全憑自己的「本事」了。民眾是任憑你去「呼喚」的,就看你「喚」得起「喚」不起了。

時過境遷,當我們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六十年代以前種族隔離的情況已經恍如隔世。當然,在美國這樣多種族的國家,種族問題依然存在,只是變得複雜得多了。白人和黑人的衝突遠比當年淡化,而當初誰也沒有想到過的不同少數族裔之間問題卻日益凸現。這我在前面也已經提到過一些了。

現在的美國,有各種各樣的種族主義觀點的人相信還有不少,但是,象三K黨這樣的極端種族主義分子卻已經少了。即使同為三K黨,他們中的大多數也比幾十年前遠為溫和。不要說暴力行為要顧忌法律的懲罰,就是在宣傳上,口氣也軟得多了。除了他們本身的認識也隨時代變化有所不同之外,他們也希望靠這種變化,逐步把已走經散了的聽眾再吸引一些回來。真是三十年風水輪流轉,當年的黑人領袖們,在美國處於劣勢,必須充分利用憲法賦予他們"言論自由"的權利,爭取黑人應有的人權。在今天,當三K黨變得很不得人心,成了極少數的時候,竟輪到他們也想利用"言論自由"這一條來求生存了。你也許要問,象三k黨這樣的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團體,也允許他們公開言論嗎?我前面已經說過,美國的言論自由與言論的內容無關,與言論的正確與否無關,與真理還是謬誤無關。

——本文節選自林達《近距離看美國系列之一:歷史深處的憂慮》

相關焦點

  • 真理與謬誤的區別
    真理只有一個,謬誤卻萬萬千千。真理與謬誤必然是不相容的,謬誤與謬誤之間也不相容。那麼,對任何一個物理現象持有任何一個觀點的人,相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就必然會把其它觀點視為謬誤,那麼,究竟這個人的觀點是真理還是謬誤?有什麼判斷標準?
  • 餘師夷寓言一百零四《真理與謬誤》
    可是真理在那裡?幾千年來,人們為了探索真理,歷盡艱辛,付出犧牲,但仍沒找到一個統一的真理,也沒有找到一個發現真理的秘密。終於, 有智者發現:凡是有謬誤的地方,往往隱藏著真理;凡是有真理的地方,又往往伴隨謬誤。
  • 2018高考作文素材:真理和謬誤
    真理和謬誤一起來到河邊去遊泳,他們都脫得光光的,跳入水中。趁真理遊得正高興的時候,謬誤偷偷地遊回岸邊,把真理的衣裳竊走了。  從此,謬誤經常穿著真理的衣裳招搖過市,真理卻赤條條地一絲不掛。   寓言是真理的好朋友。
  • 2011年廣西理科狀元林達:心靈有夢想的自由
    2011年廣西高考理科狀元是來自南寧三中的林達,裸分689分,加分後709分。「心靈有夢想的自由」這是他最喜歡的一句班歌歌詞。他曾做過一次高中生活規劃,最後的目標是進入一所好大學攻讀金融學,現在,通過努力林達離自己的目標一步步靠近。
  • 美國的言論自由終於淪為了笑話
    自推特今年刪帖封號藍標審查用戶言論開始,美國人的言論自由其實已名存實亡。 而美國時間12月9號,油管又發了一則通告,表示有關選舉舞弊的視頻即日起將會被刪除。 油管這一突然的舉動無疑是將奄奄一息的自由價值觀徹底打翻在地,親手為它挖墳送終。
  • 法國的教訓:宗教自由之虛妄
    ,只因他生前曾在課堂講授言論自由問題時展示過具有爭議的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巴黎、裡昂等主要城市數萬民眾上街示威,呼籲言論自由,哀悼遇害者。巴黎索邦大學21日舉行了悼念儀式。帕蒂遇害後,一個問題擺在了法國面前:「宗教自由」,是否真實? 法國總統和民眾向教師帕蒂致意人類對於「宗教自由」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波斯帝國的居魯士大帝。而它真正在近現代的世界秩序中經常被視作基本人權之一,是在啟蒙運動之後。
  • 阿拉巴馬悖論:「真理就是謬誤」
    我所受到的教育一直是數學展示了真理,也知道在天文學、哲學和幾何學及所有其他學科中,總有些問題需要推測,而數學如同《啟示錄》的聲音一樣,它開口時總是說:『上帝是這樣說的。』但是,這裡有個新的數學體系表明,真理就是謬誤。」米爾斯所說的問題是眾議院一直面臨的同題:每個州應該分配多少個代表?國會代表按比例分配的數學聽起來像是採用簡單的、人們擁護的一人一票的方法。
  • 【每日一句】德國著名思想家歌德的名言:真理屬於人類,謬誤屬於時代
    今天的每日一句,為朋友們推薦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的名言:真理屬於人類,謬誤屬於時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我個人理解,歌德這句話講的是一個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的問題。從人類發展的宏觀視角看,人類一直在探尋真理,並終將揭示真理,所以說「真理屬於人類」。
  • 哈佛事件 言論自由底線何在?
    (記者唐嘉麗/攝影)一個月前,Reddit網站即有人披露自己的朋友因為在私人臉書群的言論,與另外11人被哈佛大學撤銷錄取資格的貼文。但事情直至5日哈佛學生校報Crimson報導後,才被公開。哈佛校方至今仍以不討論個別學生入學信息為由,對此事保持緘默。進哈佛可能是許多申請大學者的夢想。即使是各校最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其中只有5.2%能拿到這個萬金不換的入學許可。
  • 美國特色: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口述 / 吳曉波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曾一度是美國自由意識形態輸出的武器之一。不過,它最近可能被這句話搶了風頭:「我不同意你的信仰或取向,但我誓死不讓你看出來我這麼想。」01、扎克伯格的「眼淚」5月25日,美國發生了「弗洛伊德事件」。
  • 世界名校箴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真理讓人得自由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作為美國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是什麼讓她成為美國排名第三、全球排名前五的研究型大學?
  • 謬誤造句和解釋_謬誤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謬誤(miù wù)。近義詞有:紕謬,舛誤,錯誤。反義詞有:真理,正確。錯誤;差錯。[艾思奇等《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真理愈辯愈明,而謬誤總是經不起認真的爭辯的。」]邏輯學上特指因違反思維規律而導致的論證錯誤。
  • 美國史談:國本《獨立宣言》,為何要宣告「真理是不言自明的」?
    引言:美國《獨立宣言》的第二句宣告:"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從"不言自明"之理中引導出這些根本的社會真理。在這一過程中,《獨立宣言》在獨特的北美背景下逐漸形成。在1786年寫給一位英國記者的關於美國政治進展的報告中,他概要地表述了自己關於自明之理的信念:"我認為我們已踏上正確的改良道路,因為我們正在進行試驗。我並不反對所有看來似乎是錯誤的東西,因為通過經驗來引導大眾,比通過對他們空發議論來使他們避免錯誤,更能使他們獲得教益。"歐洲自由思想的奠基者們宣稱,在真理與謬誤間的任何公開鬥爭中,真理終將獲勝。
  • 你能否分辨屬靈的真理與謬誤?【真正得救的十一項聖經試題】10
    從此我們可以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來」(約一4:5-6)。約翰是說,在基督榮耀的位格與作為這個問題上,一名真信徒只聽從真理,不追隨謬誤。試想有人說:「我以前信過耶穌基督,可現在看見了亮光:基督實際上是一個天使,或是神榮耀的流溢——沒有人類形質的神靈,或他只是凡人,並無神性。」任何此類異端邪說都揭示出一顆未悔改重生的心。
  • 徐賁:自由言論和政府督導
    徐賁: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蒂珀·戈爾(TipperGore,前美國副總統戈爾的夫人)多年前曾經提議,音樂出版公司必須對有顯露性內容的音樂作品加以標識,引起了關於自由言論的爭論。搖滾音樂家贊巴(Frank Zappa)指責蒂珀·戈爾,說她對音樂有「進行審查的陰謀」。
  • 「大人物」才有言論自由? 美國話語權不平等加劇
    這一系列爭議,不僅激起有關言論審查的廣泛討論,也暴露了美國社會廣泛存在的話語權不平等現象。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普通民眾嚴重缺乏發聲渠道,而當言論內容可能造成某種「政治影響」時,甚至還可能遭到報復。
  • 【二三事】這就是言論自由的美國?把川寶往死裡欺負?
    俗話說的好,美國向來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川寶的總統之路馬上就到頭了,自從前幾天發生的進京勤王事件(戳這裡複習),他經歷了社會方方面面的圍剿。
  • 2017春節讀書筆記之三 《革命之夏:美國獨立的起源》和林達《近距離看美國》系列
    前段時間我倒是把李曉林老師(筆名:林達)寫的《近距離看美國》系列找出來又讀了一遍。促使我重讀它們的一個原因是去年暑假期間我去了波士頓,在那兩條著名的「自由之路」和「革命之路」上分別走了幾個來回。耳聽是虛,眼見為實,尤其是只有當自己本身面臨某種類似或者近似的環境時,你才會對某些事情有所感悟。
  • 坦白地承認一個事實,人是靠不住的——林達語錄
    ——林達 《在邊緣看世界》自由實在不是什麼羅曼蒂克的東西,這只不過是一個選擇,是一個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義,清醒地知道必須付出多少代價,測試過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後,作出的一個選擇。——林達 《西班牙旅行筆記》你向著一個方向走了很多年,山重水複,什麼障礙都越過,卻可能在平原輕易迷失自己。——林達 《一路走來一路讀》坦白地承認一個事實,人是靠不住的。必須用一種機制去篩選不可靠的人,同時用這種機制去限制和規範人的不可靠的行為。
  • 侵權責任法視角下,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保護機制
    二、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價值位階和概念界定(一)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價值位階名譽保護與言論自由關係密切,前者是個人的第二生命關於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價值位階,我國臺灣地區「最高法院」相關判決認為,按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有個人實現自我、促進民主政治、實現多元意見等多重功能,維護言論自由即促進民主多元社會正常發展,與個人名譽可能損失,兩相權衡,顯然有較高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