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部分共和黨議員再次要求就社交媒體平臺的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一些人認為,臉書和推特等平臺大規模屏蔽了有利於己方陣營的內容,卻大肆宣揚政治對手的理念。但相反的觀點認為,這些人只是想讓社交媒體上的輿論環境有利於自己,並不關心真相本身。這一系列爭議,不僅激起有關言論審查的廣泛討論,也暴露了美國社會廣泛存在的話語權不平等現象。
△福克斯新聞報導,共和黨議員再次要求就社交媒體公司的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
「大人物」散布消息易
美國社交媒體公司的內容審查機制始終充滿爭議,對於政治觀點迥異的不同陣營而言,雙方都覺得社交媒體平臺的內容有失偏頗,令背後的科技公司和高管面臨著來自各界的壓力。
今年以來,美國部分意見領袖乃至政府官員,利用社交媒體散布缺乏根據的消息,引發社會分歧的事件屢見不鮮,左右不同勢力都存在誇大甚至歪曲事實的問題。除了利用輿論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還有一些人甚至為了經濟利益散布謠言,而媒體平臺的監管缺位,也給他們創造了可乘之機。
例如,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前夕,前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理察·伯爾曾公開「安撫」民眾,聲稱美國不會暴發疫情,隨後卻瘋狂拋售自己持有的股票,成功避開了股市暴跌。此後,他因涉嫌內線交易受到聯邦調查局調查。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爆料,伯爾曾私下警告一些與其關係要好的人,提示他們要為即將到來的經濟蕭條做好準備。換句話說,伯爾利用職務之便,早就得知疫情及股市的嚴峻形勢,卻為了個人利益選擇向公眾隱瞞真相,暗地裡操作資金出逃保存財富。
△《華盛頓郵報》報導,理察·伯爾對美國民眾表示疫情可控後,自己卻私下拋售大量股票
民眾道出真相難
與理察·伯爾這樣的「大人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普通民眾嚴重缺乏發聲渠道,而當言論內容可能造成某種「政治影響」時,甚至還可能遭到報復。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當地時間12月7日,一位名叫瑞貝卡·瓊斯的疫情數據專家在家時被佛羅裡達州警方突襲,他此前供職於佛羅裡達州衛生部門,並負責處理疫情相關數據。瓊斯此前曾被上級要求粉飾其經手的數據,以幫助該州部分地區順利重新開放。在拒絕這一要求後,瓊斯於今年5月被開除。此後,他在支持者的幫助下,建立起獨立的新冠疫情數據分享系統,致力於為當地居民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然而,州政府顯然並不歡迎這樣的舉動,當地警方在12月7日的突襲行動中沒收了瓊斯的手機、電腦等物品。
另據《華盛頓郵報》12月11日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州尤馬縣一位名叫克裡夫·吉爾曼的醫生,也因曝光該州疫情數據而失去了工作。此前,吉爾曼所在的醫院達到了收治能力的極限,當他試圖為三位新冠重症患者辦理轉院時得知,整個亞利桑那州已經沒有一間可用的重症監護病房了,但當時的實時數據卻顯示,該州仍有10%的重症監護病房處於空閒狀態。吉爾曼隨後在社交媒體上批評了這種數據與事實不符的情況,但在第二天早上,他就被醫院告知自己被解僱了。
疫情暴發以來,類似這樣的普通人發聲卻遭到打擊的案例數不勝數。此外,還有包括航母艦長為美軍「吹哨」遭解僱、攝影師用航拍器拍攝紐約無人島埋屍照片遭起訴、護士在社交媒體上曝光醫療物資短缺遭開除等事件陸續曝光。
△CNN報導,佛羅裡達州警方對疫情數據專家進行「抄家」,沒收了存有大量數據的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
言論自由特權化
分析認為,美國左右兩大勢力大打輿論戰,利用各自特權對不利消息進行消聲處理,反過來卻打著「言論自由」的幌子壓制不利信息,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事實漸漸被忽視,取而代之的是各自情緒化的發洩。
對於這一現象,美國輿論近來紛紛開始進行反思和批判。《華盛頓郵報》日前發表評論稱,所謂「言論自由」正在成為一種武器,它為那些缺乏事實根據的人賦予了野蠻的力量。
英國《衛報》也指出,西方社會在討論其他地區的問題時,可以輕而易舉地高喊所謂言論自由、取消審查等漂亮口號,但在處理自身問題時,卻不願面對現實。
一些觀察家認為,在2020年這樣的特殊時期,疫情逐漸暴露了美國言論自由空殼化、特權化的事實。這樣的現象正在激化對立情緒,傷害美國社會的穩定,造成美國社會的進一步撕裂。(央視記者 顧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