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才有言論自由? 美國話語權不平等加劇

2020-12-20 環球網

當地時間12月1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部分共和黨議員再次要求就社交媒體平臺的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一些人認為,臉書和推特等平臺大規模屏蔽了有利於己方陣營的內容,卻大肆宣揚政治對手的理念。但相反的觀點認為,這些人只是想讓社交媒體上的輿論環境有利於自己,並不關心真相本身。這一系列爭議,不僅激起有關言論審查的廣泛討論,也暴露了美國社會廣泛存在的話語權不平等現象。

△福克斯新聞報導,共和黨議員再次要求就社交媒體公司的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

「大人物」散布消息易

美國社交媒體公司的內容審查機制始終充滿爭議,對於政治觀點迥異的不同陣營而言,雙方都覺得社交媒體平臺的內容有失偏頗,令背後的科技公司和高管面臨著來自各界的壓力。

今年以來,美國部分意見領袖乃至政府官員,利用社交媒體散布缺乏根據的消息,引發社會分歧的事件屢見不鮮,左右不同勢力都存在誇大甚至歪曲事實的問題。除了利用輿論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還有一些人甚至為了經濟利益散布謠言,而媒體平臺的監管缺位,也給他們創造了可乘之機。

例如,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前夕,前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理察·伯爾曾公開「安撫」民眾,聲稱美國不會暴發疫情,隨後卻瘋狂拋售自己持有的股票,成功避開了股市暴跌。此後,他因涉嫌內線交易受到聯邦調查局調查。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爆料,伯爾曾私下警告一些與其關係要好的人,提示他們要為即將到來的經濟蕭條做好準備。換句話說,伯爾利用職務之便,早就得知疫情及股市的嚴峻形勢,卻為了個人利益選擇向公眾隱瞞真相,暗地裡操作資金出逃保存財富。

△《華盛頓郵報》報導,理察·伯爾對美國民眾表示疫情可控後,自己卻私下拋售大量股票

民眾道出真相難

與理察·伯爾這樣的「大人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普通民眾嚴重缺乏發聲渠道,而當言論內容可能造成某種「政治影響」時,甚至還可能遭到報復。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當地時間12月7日,一位名叫瑞貝卡·瓊斯的疫情數據專家在家時被佛羅裡達州警方突襲,他此前供職於佛羅裡達州衛生部門,並負責處理疫情相關數據。瓊斯此前曾被上級要求粉飾其經手的數據,以幫助該州部分地區順利重新開放。在拒絕這一要求後,瓊斯於今年5月被開除。此後,他在支持者的幫助下,建立起獨立的新冠疫情數據分享系統,致力於為當地居民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然而,州政府顯然並不歡迎這樣的舉動,當地警方在12月7日的突襲行動中沒收了瓊斯的手機、電腦等物品。

另據《華盛頓郵報》12月11日報導,美國亞利桑那州尤馬縣一位名叫克裡夫·吉爾曼的醫生,也因曝光該州疫情數據而失去了工作。此前,吉爾曼所在的醫院達到了收治能力的極限,當他試圖為三位新冠重症患者辦理轉院時得知,整個亞利桑那州已經沒有一間可用的重症監護病房了,但當時的實時數據卻顯示,該州仍有10%的重症監護病房處於空閒狀態。吉爾曼隨後在社交媒體上批評了這種數據與事實不符的情況,但在第二天早上,他就被醫院告知自己被解僱了。

疫情暴發以來,類似這樣的普通人發聲卻遭到打擊的案例數不勝數。此外,還有包括航母艦長為美軍「吹哨」遭解僱、攝影師用航拍器拍攝紐約無人島埋屍照片遭起訴、護士在社交媒體上曝光醫療物資短缺遭開除等事件陸續曝光。

△CNN報導,佛羅裡達州警方對疫情數據專家進行「抄家」,沒收了存有大量數據的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

言論自由特權化

分析認為,美國左右兩大勢力大打輿論戰,利用各自特權對不利消息進行消聲處理,反過來卻打著「言論自由」的幌子壓制不利信息,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事實漸漸被忽視,取而代之的是各自情緒化的發洩。

對於這一現象,美國輿論近來紛紛開始進行反思和批判。《華盛頓郵報》日前發表評論稱,所謂「言論自由」正在成為一種武器,它為那些缺乏事實根據的人賦予了野蠻的力量。

英國《衛報》也指出,西方社會在討論其他地區的問題時,可以輕而易舉地高喊所謂言論自由、取消審查等漂亮口號,但在處理自身問題時,卻不願面對現實。

一些觀察家認為,在2020年這樣的特殊時期,疫情逐漸暴露了美國言論自由空殼化、特權化的事實。這樣的現象正在激化對立情緒,傷害美國社會的穩定,造成美國社會的進一步撕裂。(央視記者 顧鄉)

相關焦點

  • 北美觀察丨「大人物」才有言論自由?美國話語權不平等加劇
    這一系列爭議,不僅激起有關言論審查的廣泛討論,也暴露了美國社會廣泛存在的話語權不平等現象。△福克斯新聞報導,共和黨議員再次要求就社交媒體公司的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大人物」散布消息易美國社交媒體公司的內容審查機制始終充滿爭議,對於政治觀點迥異的不同陣營而言,雙方都覺得社交媒體平臺的內容有失偏頗,令背後的科技公司和高管面臨著來自各界的壓力。
  • 平等自由的作用是什麼?
    人無法知道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發現真理,所以保證個人權利不受侵犯,保證每人的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就是保證真理不被淹沒。而真理的存在形式是多樣的,物質的與非物質的。言論自由可以避免話語權的壟斷,以利於人鑑別汲取不同的思想文化。「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就是這個道理。擴展人的視野,啟迪人的智慧,發現人的生命價值,這是平等自由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作用。
  • 貧富懸殊、不平等加劇,這一次,美聯儲也救不了美國
    這段時間美國經濟偶有波動,但整體保持穩定,美國經濟再次步入黃金期,格林斯潘也為此收穫了廣泛讚譽,被媒體譽為「金融之神」。對於這段時間美國經濟的黃金期,有多種解釋,有人歸功於貨幣政策,有人歸功於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也有人歸功於好運氣。無論如何,樂觀情緒開始滋生,「金融穩定政策在這一時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伯南克語)。
  • 環球人物專訪79歲李敖:沒有言論自由?給了你又怎樣?
    79歲李敖近日接受大陸媒體《環球人物》採訪,說「所謂言論自由都是假的」,他以自己的親身經驗說:「一般人以為憲法裡有言論自由,或者教科書裡有言論自由,就以為我們有了,我的親身經驗是給了你,反而就沒有了。」李敖還批評現在的年輕人「革命太少。年輕人除了追求美式文明以外,別的事情都忘記了。」
  • 林達:美國的言論自由與真理謬誤無關
    你一定記得,我們儘管只是普通人,在一起的時候,倒也琢磨過民主自由的含義,甚至還琢磨過為什麼必須有言論自由。我們談到過,在大眾語言中,民主自由總是象四字成語一樣連在一起,而實際上,它們只是湊巧因為同是被人們追求的目標,才被許多人一糊塗而誤以為是一回事。包括希特勒在內的不少專制體制都不失時機地利用過人們的這種糊塗。其實中國人倒是應該很能理解辨別其中的差異,甚至明白它們水火不相容的矛盾衝突的。
  • 顧肅:論公正平等自由的價值理念
    一個是自覺的原則,就是個人的生活只有自我決定,自由選擇的意義上才有價值,這個最後的推論就是民主制度,因為有這麼一個原則,那麼最終政治上公共生活主要應該是有每個人都參與決定的。       第二個是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國家應該保障每個人跟他人的一種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個人自由。為什麼叫平等自由呢?
  • 美國公立大學面臨生存威脅有可能加劇教育不平等
    據美國發展中心分析,新冠疫情導致美國大學校園經歷了最困難的一個學期,美國公共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成本已經遠遠超過聯邦政府即將撥給它們的76億美元的刺激資金。但是,美國國會沒有採取新的重大行動,許多支持社會流動性的公立大學將面臨生存威脅。
  • 疫情讓我們對自由與平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範圍收窄一點,言論自由,便是人根據自己意願自由地發表言論的權利!我們基於獨立於個人判斷的獨立存在——事實發表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文章,只要是沒有先入為的雙重標準,這個社會應該包容、吸納!而不應神經過敏,杞人憂天地橫加指責!它不應被歸入負能量!
  • 徐賁:自由言論和政府督導
    徐賁: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蒂珀·戈爾(TipperGore,前美國副總統戈爾的夫人)多年前曾經提議,音樂出版公司必須對有顯露性內容的音樂作品加以標識,引起了關於自由言論的爭論。搖滾音樂家贊巴(Frank Zappa)指責蒂珀·戈爾,說她對音樂有「進行審查的陰謀」。
  • 弗裡德曼:把平等放在自由之上,最終既得不到平等也得不到自由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芝加哥經濟學派領軍人物、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1951年約翰·貝茨·克拉克獎得主。弗裡德曼被廣泛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及學者之一。
  • 美國的言論自由終於淪為了笑話
    自推特今年刪帖封號藍標審查用戶言論開始,美國人的言論自由其實已名存實亡。 而美國時間12月9號,油管又發了一則通告,表示有關選舉舞弊的視頻即日起將會被刪除。 油管這一突然的舉動無疑是將奄奄一息的自由價值觀徹底打翻在地,親手為它挖墳送終。
  • 「黑命攸關」運動背後,潛藏的依然是經濟結構的不平等
    倫敦市長候選人貝尼塔就譴責其「濫用了公眾人物的身份發表不當的種族主義言論」。而早在2011年時,斯塔基就曾在頗具公眾影響力的BBC晚間新聞中聲稱「白人正在逐漸變成黑人」,使得BBC一時之間成為眾矢之的。在「反哈潑斯」公開信中,我們同樣能看到,反對者們進攻的重要目標正是籤署哈潑斯公開信的知名知識分子們所擁有的的話語權。
  • 債務惡性循環、不平等加劇 疫情將給世界經濟留下瘡疤
    來源:新浪財經世界經濟在擺脫疫情困擾的同時,會發現自己面臨著債務猛增和不平等加劇的局面,從長遠來看可能阻礙增長。這是在已於周二結束的美國經濟協會年度會議上,經常被討論的話題之一。人們普遍預計,隨著疫苗接種人數增加,全球增長會增強,但在這個為期三天的線上會議上,頂級經濟學家們聚焦於疫情所暴露出的明顯不平等現象以及應對和抗擊新冠病毒行動的後果。「近些年來,我們總是用更激進的央行寬鬆政策和更大的槓桿--既包括公共也包括民間,應對每一次危機,」前印度央行行長Raghuram Rajan表示。「真正的問題是: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嗎?
  • 侵權責任法視角下,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保護機制
    關於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價值位階,我國臺灣地區「最高法院」相關判決認為,按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有個人實現自我、促進民主政治、實現多元意見等多重功能,維護言論自由即促進民主多元社會正常發展,與個人名譽可能損失,兩相權衡,顯然有較高之價值。
  • YouTube是如何打臉「言論自由」的?從這位美國小哥的遭遇說起……
    導讀 如今的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力不容任何人小覷,但有些傲慢的西方媒體和公司為了詆毀、歪曲中國,甚至不惜自毀「言論自由」的招牌,屏蔽支持中國的信息,力推反華內容。揭開內幕,從一位名為「火鍋大王」的美國小哥說起……對於很多中國網民而言,「火鍋大王」內森·裡奇並不陌生。
  • 美國特色: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口述 / 吳曉波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曾一度是美國自由意識形態輸出的武器之一。不過,它最近可能被這句話搶了風頭:「我不同意你的信仰或取向,但我誓死不讓你看出來我這麼想。」01、扎克伯格的「眼淚」5月25日,美國發生了「弗洛伊德事件」。
  • 國家話語權到底有多重要?現實給中國人上了深刻的一課!
    美國實力夠強,但是稱霸世界不足,因此精心打造了一套話語權來輔助。經濟體系是「華盛頓共識」,意思是你只要搞自由經濟那就是正確的;意識形態上,那就是普世價值,這玩意當年如日中天,就不用解釋了。加上美國文化,這個話語權體系還是比較完備的。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2期:談談言論自由
    【西方讀不懂中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讀不懂中國共產黨。今天,西方今天極度缺少中國人講的實事求是精神,極度缺少真正的理性精神。這種局面的持續,更多損害了西方自己的利益,因為他們讀不懂中國。 臺灣和香港的主流媒體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們號稱有言論自由,但跟大陸近在咫尺就是讀不懂中國大陸,讀不懂中國政治制度。
  • 美國有沒有言論自由,看看他們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現你就知道了
    美國有沒有議論自由,看看他們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現你就知道了,什麼叫虛偽?美國是個一直標榜言論自由的國家,同時經常指責別人國家沒有言論自由。那麼,看看美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現,你就知道美國標榜的言論自由其不過是一個笑話,他只是要求別人言論自由,但是對於他們不說,言論自由不自由,那得由他們說了算。
  • 疫情導致債務飆升和不平等加劇 現貨黃金將劍指1950?
    另外6日美國國會將舉行聯席會議,這將是川普最後的一次機會,投資者需提防黑天鵝事件。  經濟學家警告,抗擊疫情導致債務飆升和不平等加劇   人們普遍預計,隨著更多的人接種疫苗,全球經濟增長將得到加強,但在此次美國經濟協會年會上,頂級經濟學家著重討論了疫情暴露的明顯不公平現象,以及應對和抗擊疫情所產生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