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是如何打臉「言論自由」的?從這位美國小哥的遭遇說起……

2020-12-16 中國日報

導讀

如今的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力不容任何人小覷,但有些傲慢的西方媒體和公司為了詆毀、歪曲中國,甚至不惜自毀「言論自由」的招牌,屏蔽支持中國的信息,力推反華內容。揭開內幕,從一位名為「火鍋大王」的美國小哥說起……

對於很多中國網民而言,「火鍋大王」內森·裡奇並不陌生。就在前一段時間,他就因為揭露《紐約時報》在報導香港騷亂時的謊言,而頻上熱搜。

事情要從8月21日《紐約時報》發布了一條題為「中國如何描繪香港抗議」(How China is framing the Hong Kong Protests)的視頻說起。

視頻充斥著顛倒黑白的內容,甚至還指責中國媒體「編造新聞」。視頻裡的第一句話就介紹稱:

外國勢力,恐怖主義,可能的幹預,這就是中國如何「塑造」香港故事的方式。Foreign influence, terrorism, possible intervention. This is how China is tying to shape the story of what's happening in Hong Kong.

內森·裡奇困惑不解,「外國勢力,恐怖主義,可能的幹預」都是事實性報導,怎麼就成了「塑造」?這讓在中國生活的美國人內森·裡奇(@NathanRich火鍋大王)實在看不下去了。

為此他製作了一期視頻,逐句揭穿《紐約時報》的謊言↓↓↓

在視頻裡,他還點出了「美國民主基金會」這個實施幹預的實錘組織。

不要讓我開始說更深入、更廣泛的影響,比如美國政府如何通過美國民主基金會資助「民主」運動。

And don’t get me started on deeper, broader influence like how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funds 「pro-democracy」 movements through NED.

這不僅得到了證實,而且直接寫在他們的網站上。

This is not only proven, it’s literally on their webs.

因支持中國而遭遇「黑手」

抨擊《紐約時報》的涉港視頻報導,只是這位「火鍋大王」手撕西方媒體涉華不實報導的視頻之一。

裡奇表示,如果認真分析了西方的主流媒體談及中國時會用到幾種策略,就會發現「西方媒體仰仗著發生在中國的事情遠,不好核實,所以為所欲為。」

於是他從2018年底開始,在國內外社交平臺上,以一個生活在中國的老外的視角,用評論視頻的方式向網友傳達他對中國的看法。

他在視頻裡,直言不諱地揭露西方媒體編織的有關中國的種種謊言。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的YouTube頻道訂閱人數就達到了45萬,他一系列的駁斥視頻在發布首日通常就有數十萬的觀看量。

但是漸漸地,裡奇發現在YouTube上說中國的「好話」絕非易事。在此前接受中國日報採訪時,他也道出自己遇到的困境。

他說,在YouTube上,自己大概有45萬粉絲。但在前端,由於某些原因,只顯示30多萬粉絲,YouTube故意隱藏了他的粉絲數。

為尋求解釋,裡奇向YouTube發了數封郵件,並提供了大量證據,證明他的粉絲都是真人而非殭屍粉時,後者直截了當地說,他們也知道他的粉絲都是真人,但是依然決定不把這些真實粉絲數計算在內。

裡奇說,除此之外YouTube還在背後做了一系列小動作針對他,包括刻意對他的視頻進行限流、少算視頻的點讚數等。

而這些行為,僅僅是因為YouTube不贊同裡奇對中國的一些看法,於是這個隱藏在「公平」算法背後的所謂自由、開放的平臺,便決定用暗箱操作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裡奇舉了其中幾個例子。比如,自己發布的一個視頻,無論多少人點擊「訂閱」按鈕,他的頻道總訂閱人數一直顯示在1000以下,而視頻在發布前、發布後及瀏覽高峰期都遭遇了平臺限流。他說:「感覺就好像有一個人坐在那裡,手動限制我的視頻流量一樣。

更讓裡奇憤怒的是,YouTube在打壓自己的視頻內容的同時,卻提升了反華視頻的權重。

他說:「如果在YouTube上搜索香港這個關鍵字,按時間順序排列結果我看到的應該是關於香港的最新的視頻,然後倒序一直到發布時間最久遠的視頻。」

但他看到的情況是,前五個視頻是最新發布的,第六個視頻是兩個月之前的,是由一個網上的反華種族主義者發布的,而且瀏覽量不如他兩個月前發布支持中國的視頻。

言論自由?不要太虛偽

YouTube的限流實際上是一種「降低搜索排名」機制,這樣視頻只能被有限的用戶看到。通過限流某個視頻,平臺也剝奪了該視頻變現的機會。通常在限流後,YouTube博主無法立即進行申訴,只得失去可觀的收益。

裡奇並不是第一個指責YouTube因異見而強制限流的視頻創作者。美國保守派頻道PragerU曾在2017年提起訴訟,指控YouTube因意識形態原因限制了該頻道部分視頻。美國媒體評論家卡洛斯·馬扎在今年六月控訴YouTube未能依據自身政策,整治平臺上的種族主義及騷擾行為。

隨後,YouTube更新了他們的政策。然而,新政策對於違規內容的定義依然模糊不清,只是說如果視頻「對一些觀眾而言不恰當或構成冒犯」,即會被審查。

這番含糊的說辭,依舊未能明確界定平臺可審查的內容,但今年4-6月份,YouTube依然以「違反社區規則」為由移除了17000多個頻道。

這一野蠻做法,也遭到了專家的質疑。數據與社會研究院網絡極端主義研究員麗貝卡·劉易斯在接受《連線》雜誌採訪時就表示「平臺只給我們提供了數字,卻忽視了這些數字背後的故事。」

YouTube堅持把其算法藏在公眾視線之外。美國保守派媒體布賴特巴特新聞網就曾指責YouTube操縱搜索結果,變相支持了槍枝管控的活動人士大衛·霍格和墮胎。

另一方面,英國《衛報》對8000多個YouTube視頻進行廣泛地分析研究,得出結論該平臺的視頻推薦機制「毋庸置疑地在社交媒體上有組織地加劇了」分裂言論、陰謀論視頻的擴散和影響。

幕後到臺前,更加明目張胆

今年8月,推特(Twitter)突然宣布,該平臺以「企圖故意在香港問題上進行政治挑撥和破壞,污衊抗議運動的合法性及政治立場」為由,識別並刪除了部分來自中國的帳戶。

對於想要表達個人對香港日益加劇的暴力活動看法的推特用戶來說,這則聲明是單方面毫無證據的指控。更為嚴重的是,推特的聲明是在為極端主義火上澆油,後者利用平臺在香港民眾之間挑起政治紛爭,尤其是年輕人。

就在推特宣布刪除中國帳號的同一周,8月22日,谷歌表示已關閉210個YouTube頻道。在公告中,谷歌稱這與臉書和推特最近公布的有關中國的觀察和行動一致。

一邊標榜自己是「自由言論」的捍衛者,一邊審查自己看不慣的內容,這種做法不要太虛偽。

一家獨大,一言堂

如果親中內容創作者想離開這些建立已久的平臺會怎樣呢?他們能離得開這個平臺嗎?

在網際網路時代,相比傳統媒介,YouTube、臉書等依然是最快、最容易觸及人群的平臺。據一全球排名系統顯示,YouTube是全世界訪問量第二大的網站,僅次於其母公司谷歌。這一視頻瀏覽平臺擁有20億的月活躍用戶——約佔全世界網際網路用戶數的三分之一。

與他們的主導地位相映襯的是行業內競爭的缺失。

YouTube在數字視頻廣告領域的吸金能力無人能及。美國互動廣告局的數據顯示,去年在廣告支出方面,美國市場總營收為163億美元,YouTube佔據了其中絕大部分。據加拿大蒙特婁銀行資本市場估算,這家視頻巨頭在2018年共獲利160億美元。

由於一家獨大,該平臺引誘了大多數的個人創作者、媒體公司及科技公司入駐,反過來平臺以此獲取更多的視頻及廣告位,最終這些資源又使YouTube得以控制廣告價格、收集用戶數據,把試圖參與競爭的對手擠出局。

在這種壟斷局面下,如果YouTube優先支持反華信息源提供的內容,不難想像,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偏見和歧視被不斷放大。

這直接導致了「中國媒體發布的都是假新聞」、「聲援中國政府的人都是完完全全的『政府宣傳工具』」、「中國是邪惡的」等論調在這類「中國故事」中甚囂塵上,加深了西方民眾對中國的誤解。

對於親中內容創作者們而言,很難找到另一個可與YouTube的曝光度及潛力相抗衡的平臺。但是如果真的沒有備選平臺,應該要問的是:為什麼在視頻佔壟斷地位的YouTube和其它社交媒體巨頭,沒能被有效監管?

目前,「火鍋大王」裡奇正準備離開YouTube。儘管困難重重,他卻顯得毫無畏懼:「如果你扇了中國一巴掌,那就等著被扇回來吧!」

作者:鄭醫生

相關焦點

  • YouTube將刪美國大選舞弊相關視頻,共和黨議員批打擊言論自由
    據美國媒體報導,YouTube周三(12月9日)表示,將開始刪除有關2020年大選中「存在大幅舞弊而造成結果偏差的虛假信息」,來應對外界對於其寬鬆政策的質疑。不過美國共和黨議員質疑,Youtube的做法是在打擊言論自由。
  • 林達:美國的言論自由與真理謬誤無關
    「林達」夫婦這位朋友在舊金山的「中國城」也遇到一個美國人積極向她宣傳「文化革命」。她想,你這傢伙在美國吃飽喝足,昏了頭對中國來的人奢談什麼「文革」。美國的權利法案第一修正案的關鍵就是:言論自由與真理完全無關。其實很多國家的憲法都有言論自由這一條,並不是什麼稀罕玩意兒。那麼,美國的權利法案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呢?它的特點就是規定了政府不得立法剝奪這種自由。也就是說,政府不能藉口緊急狀態,戰爭狀態或其他任何非常狀態,去剝奪或限制人民的宗教,言論及出版自由。為什麼呢?就因為美國人對於這些權利的理解與我們當初的理解大相逕庭。
  • 美國的言論自由終於淪為了笑話
    自推特今年刪帖封號藍標審查用戶言論開始,美國人的言論自由其實已名存實亡。 而美國時間12月9號,油管又發了一則通告,表示有關選舉舞弊的視頻即日起將會被刪除。 油管這一突然的舉動無疑是將奄奄一息的自由價值觀徹底打翻在地,親手為它挖墳送終。
  • 洪鑫誠:張逸帆事件改變言論自由了嗎?
    有一主流論調大致是在反省「言論自由的臺灣,卻用檢舉讓陸生閉嘴。」更有甚者,竟然支持「臉書和微博也差不多」這樣的玩笑。筆者深感話題失焦,有幾句話與大家說。能用臉書和言論自由是一回事嗎?首先,如果大家用來支持「有言論自由」這件事的論據是「能用臉書、youtube、INS等全球性社交媒體」,就未免有些草率了。
  • 記者支持川普派兵卻被下崗,寫進美國憲法的「言論自由」成一紙空...
    ,寫在美國憲法上「言論自由」成為一紙空文? 畢竟《紐約時報》是美國自由派的標誌性媒體,其讀者群也多是支持為弗洛依德之死抗議的自由派。所以不難理解,科頓的這篇評論文章立即就激起了支持美國反種族歧視大抗議的自由派的驚愕和憤怒。 與此同時,這篇報導也引發了《紐約時報》編輯部的一場「內戰」。超過800名《紐約時報》員工聯名譴責,指出此文章內包含誤導性訊息。
  • 美國特色: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口述 / 吳曉波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曾一度是美國自由意識形態輸出的武器之一。不過,它最近可能被這句話搶了風頭:「我不同意你的信仰或取向,但我誓死不讓你看出來我這麼想。」01、扎克伯格的「眼淚」5月25日,美國發生了「弗洛伊德事件」。
  • 「這是對言論自由的惡毒侵犯!這是奧威爾的1984!」
    這兩天,推特和臉譜網等美國大型社交網站突然集體宣布永久封殺美國總統川普的帳號。就連川普在被封殺後使用美國總統的官方帳號發言進行抗議的貼文,也被迅速刪掉了。這一幕幕也極大地刺激了川普大量的支持者,紛紛表示這是對言論自由的惡毒侵犯。
  • 如何用YouTube學英語
    (Photo by Bonnie Kittle on Unsplash)在你成功的打開youtube後,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和它愉快且高效的玩耍呢?我將結合我的經驗和大家分享,也歡迎你將自己喜歡的youtube頻道留言在下方留言區; 如果我的分享對您有用,請留言給我,我會很開心的。
  • NBA高層表態再惹眾怒:西方「言論自由」,是誰的自由?
    肖華洋洋灑灑說了很多,中心意思就一點:不管莫雷說得錯沒錯,但我支持他發表言論的「自由」。(圖:NBA總裁肖華。)這話對嗎?聽上去很對。事實上,這也是莫雷和肖華能冒著「即使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也堅持不道歉」的心理底氣。「言論自由」,美國人寫在憲法修正案的第一條裡的內容,美國「政治正確」的第一金科玉律。
  • 紐約時報又黑中國 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
    原標題:紐約時報又黑中國,但這回卻被這個美國人啪啪打臉!昨天下午,B站上出現了這樣一條高能視頻……發布視頻的是一個叫「NathanRich火鍋大王」的網友,是一枚居住在中國的美國人: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42期:談談言論自由
    張維為: 西方經常用言論自由來攻擊中國,而我特別喜歡和西方學者討論、辯論言論自由。我經常問他們,你們講的言論自由到底指什麼?他們一般這樣回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我就對他們說,你這個言論自由肯定比中國人的言論自由要少很多很多,為什麼?
  • 中國學者激辯言論自由與宗教尊重:你是查理嗎?
    幾百萬人發出了同一個聲音:「我是查理」,捍衛的是在暴恐事件中成為犧牲品的言論自由。       我們非常反對恐怖主義,不分左中右,不分宗教、派別,在這個立場上是一致的,但是問題在於,這個事件背後的因素是什麼?它是怎樣形成的?這就產生了很多分歧和討論,《紐約時報》發了一篇專欄作家的文章,說「我不是查理」,認為《查理周刊》這樣一個刊物,很難想像可以在美國的大學校園出現。
  • 推特臉書封禁川普帳號侵犯言論自由嗎?|聯邦最高法院|美國總統|...
    隨後推特表示不會刪除「美國總統」和白宮的推特帳號,但是會限制其使用。如果再犯則會刪號。川普用@POTU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帳號發了四條推文,之後又被刪了川普總統還不死心,又找了川普團隊的數字媒體總監Gary Coby,把他的號換成自己的名字和頭像發推,也馬上被推特發現,隨後這位競選團隊數字媒體總監的帳號也被推特封殺。
  • 從「自由」的漢語意義說起
    何為自由?那些把英語的"隨心所欲"理解為漢語的"自由"的人,是否真得明白什麼是自由? "自"的意思是"外在的我",與"己"的意思是"內在的我"相對應。就是說,內外統一的我,才是真正的完整的"自己"。"因而,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的任意妄為,而是依照自己的意願按照公共規則來言行舉止。也就是說,自由是在不損害他人或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依照自己意願的言行舉止。思想的隨心所欲,與言行舉止的自由,是處於內外兩個範疇的事,既不能相互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舉例來說,有人心血來潮,想脫光自己的衣服。"想"屬心理活動範疇,可以隨心所欲;脫衣,屬行為舉止範疇,不能隨心所欲。
  • 「全網封殺」:在「言論自由」的邊界之外
    「言論自由」是美國核心價值觀,但保證該權利的憲法第一修正案,只能用來約束政府行為,而對於民間機構、商業公司的行為無能為力。如果一個商業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行了部分政府職能,那麼其實「言論自由」是管不到他的。
  • 收入百萬網紅小哥被封殺,YouTube:我們深思熟慮過!他究竟幹了啥?
    視頻的主角叫羅根·保羅(Logan Paul),一個美國YouTube紅人。經歷了2017年這場青木原森林事件,最近這個美國網紅的日子也是過得不太順啊~據報導,之前,這位知名網紅小哥每個月光廣告費就可以掙至少百萬。
  • 貌似言論自由的美國,為什麼福奇的哨子吹不響
    美國人大肆操作李文亮,為的是給我們難堪。甚至有美國不良人士建議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前面的廣場改為李文亮廣場。這裡提醒一下美國人,李文亮的並沒有遭遇多大的不公啊。所以,福奇非常尷尬,這麼努力,成不了抗疫英雄,這真打臉!相反,美國的吹哨人福奇卻被大統領當作政治夜壺使用。不跟大統領的滿嘴跑火車的謊言保持一致,福奇有再多的專業知識、再良好的建議都沒有用。因為福奇的存在,就是分分鐘在打大統領的臉。
  • 福克斯新聞主持人指責CNN在言論自由上搞「雙重標準」
    上周自家記者被吊銷白宮「通行證」之後,美國有線新聞(CNN)以侵犯「言論自由」、「程序合法」的名義把總統川普告到法庭,引得美國主流媒體紛紛為「政治正確」站隊。就連向來護著川普的福克斯新聞(Fox News),都得由總裁親自出來發聲明,支持老對頭CNN。
  • 徐賁:自由言論和政府督導
    徐賁: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蒂珀·戈爾(TipperGore,前美國副總統戈爾的夫人)多年前曾經提議,音樂出版公司必須對有顯露性內容的音樂作品加以標識,引起了關於自由言論的爭論。搖滾音樂家贊巴(Frank Zappa)指責蒂珀·戈爾,說她對音樂有「進行審查的陰謀」。
  • 「大人物」才有言論自由? 美國話語權不平等加劇
    這一系列爭議,不僅激起有關言論審查的廣泛討論,也暴露了美國社會廣泛存在的話語權不平等現象。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普通民眾嚴重缺乏發聲渠道,而當言論內容可能造成某種「政治影響」時,甚至還可能遭到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