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鑫誠:張逸帆事件改變言論自由了嗎?

2021-02-12 兩岸青年

作者: 洪鑫誠 2015/12/07

作者為臺灣大學政研所研究生

近期,陸生張逸帆關於健保議題的FB貼文因遭到網友檢舉而被刪除,激起一波關於「言論自由」的討論。有一主流論調大致是在反省「言論自由的臺灣,卻用檢舉讓陸生閉嘴。」更有甚者,竟然支持「臉書和微博也差不多」這樣的玩笑。筆者深感話題失焦,有幾句話與大家說。

能用臉書和言論自由是一回事嗎?


首先,如果大家用來支持「有言論自由」這件事的論據是「能用臉書、youtube、INS等全球性社交媒體」,就未免有些草率了。那當你關掉網絡以後,也許便應該考慮一下,你的言論自由還在不在?

當然,如果你其實只是想把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分成「能用臉書的」與「不能用臉書的」,再以前者的子民自居,順帶嘲諷一下後者國民的愚昧。那麼恭喜你,當你的思慮只停留在這種粗糙的二分法時,你確實可能會有一種快感。

「能用臉書」和「言論自由」有關係嗎?有,但這只能說明你的政府並不積極管控網絡,並不人工架設一些障礙,也並不能,或者也不想拒絕你訪問一個聯通全世界的社交媒體。

於是,我們充其量只能得出以下推論:在「網絡意見表達」這一部分的「言論自由」上,你的政府沒有過多的去幹涉你。

除此之外,在「言論自由」所包含的其他面向上你是否都被保障?在其他言論表達的空間裡你是否被幹涉?以及除了政府之外,還有沒有能夠幹涉「言論自由」的力量?以上問題,通通還沒有被回答。

刪帖事件改變言論自由了嗎?

回到「刪帖事件」本身,這件事情發生的前後,臺灣的「言論自由」狀況被改變了嗎?

並沒有,「檢舉」是臉書存在已久的機制,在張同學有此遭遇之前,這種檢舉、刪帖的行為一直存在著。它甚至更多被視為一種維護網絡秩序的手段,似也少有被質疑危害到言論自由。

因為一篇有爭議的貼文被檢舉、刪除而直接批評言論自由的缺失是站不住腳的。筆者認為思考這起事件的重點應該是網絡說理固有的局限、檢舉機制的不中立和兩岸關係固有的結構。

網絡說理固有的局限


其一,也許是由於人性的懶惰,二分法和以偏概全是最省力的網絡發言選擇。網絡文化不太鼓勵冷靜、審慎的懇談。甚至即使當事人有這個意願,他可能也沒這個能力。

想像一下,如果張逸帆面對留言的一百人,都要耐心的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完,現實嗎?而且這留言的一百人,暫且不論每一個人知識背景的差異,當每一個人將自己的情感傾瀉到張逸帆面前的時候,也未必想到還有另外的九十九人會做同樣的事。

結果就是「說那麼多幹嘛!」、「有必要這麼認真嗎?」「隨便說說又不會怎麼樣」……

於是溝通是片面的、偏激的,甚而會引發敵視,檢舉自不在話下。這種網絡空間的結構使我越來越不相信一件公共議題可以在網絡上得到保證質量的討論。如果必要的話,我寧願花同樣的時間,只和少數幾個人,把這件事情講得全面、清楚。而不和一大幫人「討論」,然後每個人只得到一些信息碎片。

可是當對話發生在網絡,尤其是引起較多關注之後,那麼片面、粗淺的模式幾乎總是成為主宰。

檢舉機制的不中立


這裡筆者所謂檢舉機制的不中立,並非是指檢舉機製作為一個工具本身預設了立場,而是指對於一個公共意見表達者來說,支持者所能為其帶來的效益常常是不敏感(insensitive)的,而反對者可能帶來的傷害卻是敏感(sensitive)的。

就此事件來說,假使張逸帆的貼文得到了一千人的正面反應和一百人的負面反應。如果臉書判定一篇貼文是否適合存在的標準只是有多少人不喜歡,那麼只要甚至是佔少數的反對意見透過檢舉機制來表達,貼文便很難避免被刪除了,而佔多數的支持意見卻沒有發揮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一百個贊或是正面評論無法和一百個檢舉或是負面評論抵消,都會直接呈現在發聲者面前,而且負面的態度往往比更容易令人有感。更重要的是,在人口基數足夠大的情況下,只需有極小比例的人呈現負面態度,對發聲者來說,就算是不小的挑戰了。進一步說,在一個社會中,為少數發聲或討論敏感議題所需要承受的壓力,自是大於跟風隨主流或討論娛樂新聞的。而對於任何人來說,違逆民意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這聽起來有點悲觀,卻很現實,發聲者在要求自己言論自由的同時,也應對此有所準備。

話說回來,該事件無疑體現臉書作為一個社交網站,其檢舉機制可能會被一地的輿論風向裹挾。不過,只要這個社群還存在其他渠道的救濟措施、對某種「一言堂」形成制衡的力量能夠自由出現,則言論自由仍是受保護的。

至於這個機制的正面效益發揮得如何,其設置的初衷是否遭到背離,臉書官方確實可以有所思考。

兩岸關係固有的結構


其實在這件事上,更根本但或許是最難以解套的是兩岸關係現有的結構,即「去中國化」的臺灣史觀對上「臺灣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的中國史觀。

於是,基於國族主義賦予的正義感而支撐的對「非我族類」施加的惡意,應當以什麼樣的方式被檢討?因未必認同的身份標識所招致的惡意而屢背黑鍋的人們,應當以什麼樣的方式被平反?

策略上說,臺灣人可以對「陸生」施以雙重標準嚴苛對待,然後用「他們代表背後的中國」來正當化自己的行為。於是只要臺灣人還能感受到崛起中國所帶來的壓力,這樣的心理和行為恐怕不會停止。而「陸生」呢?即便我們體認到作為每一個個體存在的陸生可能有不同的身份認同和對兩岸關係的一套見解,例如張同學有誠意去通過研讀臺灣史來理解臺灣而非完全基於教科書的教育。然而,充分的溝通和意見傳達是需要成本的。更何況,在國族主義仍然籠罩的當今世界,被「護照」賦予的原罪至少在大眾的視角裡,恐怕不是一個容易被洗滌的符號。

悲觀地說,也許上述兩個問題的答案,正宣告問題本身在短時間內的無解吧。

註:以上文章為作者授權轉載,全文刊登於2015.12.7《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

=========兩岸青年========

投稿郵箱:andylaw2443@foxmail.com

投稿內容:關於你和臺灣、大陸的所有,字數不限

相關焦點

  • 爭議事件頻發,中國留學生如何在澳洲行使言論自由?
    然而,就在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具有爭議的刪帖事件發生後,人們開始探討留學生對澳大利亞的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可能產生的影響。該事件的主角之一,UNSW客座講師兼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澳大利亞分部主任,伊蓮・皮爾森(Elaine Pearson)在事後的文章中披露,她擔心這起事件會令學生和其他學者不敢在課堂上提到一些地區,從而引發大學學術風氣的改變。
  • 中國學者激辯言論自由與宗教尊重:你是查理嗎?
    東方IC 圖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       《查理周刊》襲擊事件之後,在全世界特別是整個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前幾天在整個法國出現了一場全民大遊行,規模為1945年戰後所未見。幾百萬人發出了同一個聲音:「我是查理」,捍衛的是在暴恐事件中成為犧牲品的言論自由。
  • 哈佛事件 言論自由底線何在?
    (記者唐嘉麗/攝影)一個月前,Reddit網站即有人披露自己的朋友因為在私人臉書群的言論,與另外11人被哈佛大學撤銷錄取資格的貼文。但事情直至5日哈佛學生校報Crimson報導後,才被公開。哈佛校方至今仍以不討論個別學生入學信息為由,對此事保持緘默。進哈佛可能是許多申請大學者的夢想。即使是各校最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其中只有5.2%能拿到這個萬金不換的入學許可。
  • NBA高層表態再惹眾怒:西方「言論自由」,是誰的自由?
    肖華洋洋灑灑說了很多,中心意思就一點:不管莫雷說得錯沒錯,但我支持他發表言論的「自由」。(圖:NBA總裁肖華。)這話對嗎?聽上去很對。事實上,這也是莫雷和肖華能冒著「即使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也堅持不道歉」的心理底氣。「言論自由」,美國人寫在憲法修正案的第一條裡的內容,美國「政治正確」的第一金科玉律。
  • 徐賁:自由言論和政府督導
    徐賁: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蒂珀·戈爾(TipperGore,前美國副總統戈爾的夫人)多年前曾經提議,音樂出版公司必須對有顯露性內容的音樂作品加以標識,引起了關於自由言論的爭論。搖滾音樂家贊巴(Frank Zappa)指責蒂珀·戈爾,說她對音樂有「進行審查的陰謀」。
  • 美國特色:當「言論自由」懟上「政治正確」
    口述 / 吳曉波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曾一度是美國自由意識形態輸出的武器之一。不過,它最近可能被這句話搶了風頭:「我不同意你的信仰或取向,但我誓死不讓你看出來我這麼想。」01、扎克伯格的「眼淚」5月25日,美國發生了「弗洛伊德事件」。
  • 推特臉書封禁川普帳號侵犯言論自由嗎?|聯邦最高法院|美國總統|...
    轉載自:正義補丁ID:Justice420201月6日國會遇襲事件仍在進一步發酵。繼臉書宣布將川普的帳號至少封禁至1月20日以後,推特直接將他擁有8800萬粉絲的帳號永久封禁了。川普又說了什麼導致帳號被封?網際網路平臺的做法是否算妨害言論自由呢?
  • 誹謗罪中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衡平
    與名譽權有著相對完善的法律保護機制相比,我國缺乏言論保護的專門立法,實踐中有關言論保護的訴求往往無法可依。在現行法律框架內,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可以在誹謗罪訴訟中以被告人辯護事由的形式表現出來。如何在司法技術上透過誹謗罪訴訟實現對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衡平保護,使國家(法院)履行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的職責,正成為法院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梳理近二十年來39個誹謗罪案例,對此展開探討。
  • 【二三事】這就是言論自由的美國?把川寶往死裡欺負?
    俗話說的好,美國向來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川寶的總統之路馬上就到頭了,自從前幾天發生的進京勤王事件(戳這裡複習),他經歷了社會方方面面的圍剿。
  • 林達:美國的言論自由與真理謬誤無關
    只需這麼一想馬上就清楚了:「文化革命」那樣的「大民主」一來,那些掌握了真理的少數人別說是自由,還會有活路嗎?我們想過,也許,正是考慮到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的普遍認知水平受到局限的情況下,必須避免任何人以「民主」的藉口扼殺思想扼殺真理,或者乾脆謀殺了那個口吐真言的倒黴蛋。所以,才必須有言論自由。我們當時還談到,言論所表達的思想,是最豐富最無從把握的,其發展是與人類共存亡的。
  • 法國穆斯林譴責恐襲,不滿總統雙標:言論自由有邊界
    「言論自由」的邊界 包括言論自由在內的自由權利,是此案引發的一大爭議點。伊斯蘭教完全禁止將安拉(上帝)和先知偶像化,一切對其形象的刻畫在伊斯蘭教中都會被認為是褻瀆,更不用說諷刺漫畫。查理周刊發表的漫畫被指侮辱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穆德,成為其遭恐怖襲擊的導火索。同樣的悲劇在五年後重演。
  • #網絡安全# 以「言論自由」為名的網絡暴力有哪些法律風險?
    本期小金為您分析以「言論自由」為名的網絡暴力有哪些法律風險?網絡暴力您在網絡上發表過評論嗎?您知道哪些評論會導致網絡暴力嗎?也許,很多人都還不清楚什麼是網絡暴力。網絡的發達和言論的自由給了網上一些人肆意妄為提供了方便,越來越多的網絡暴力正在發生。網絡暴力能針對當事人的名譽、權益與精神造成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這不僅需要教育、道德的約束,也亟待運用法律手段進行規範。
  • 以封建文化的「人品」禁言論自由,好人品=不議論別人?不自由
    這不是讓人閉口嗎?正兒八經地禁錮別人的言論,直白一點就是想奴化別人。憲法規定「人人都有言論自由」。何況你這是以人品禁言論,你禁得住嗎?不自由,毋寧死這讓我想起中國極其反動愚昧奴化大眾的古語:「耳不聞人之非,目不視人之短,口不言人之過。」
  • 「綠色恐怖」降臨,限制言論自由,蔡英文暴政誰能阻止?
    臺頭聞編輯:暗藍12月31日臺灣學者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公開表示,臺灣當局正在限制臺灣民眾的言論自由權利。臺灣學者還講出親身經歷的「查水錶」事件。臺灣學者表示,在臺灣社交媒體上公開發表言論都會遭到臺灣警察的約談,甚至臺灣警察會親自到家中約談當事人。臺灣學者表示,臺灣當局的行為是在嚴重幹擾甚至抹殺臺灣民眾言論自由的權利,應該遭到臺灣民眾的一致抵制。臺灣學者的言論受到臺灣民眾的一致認可和支持,因為這也是臺灣民眾所親身經歷的。這表示臺灣民眾已經生活在「綠色恐慌」之中。
  • 「停播」了,蔡英文毀掉臺灣「言論自由」
    導讀:臺灣一直都崇尚所謂民主自由,隨著世界人權日到來,臺監察機構的「人權委員會」也在舉辦「人權阿普貴」的活動。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以及臺監察機構負責人兼「人權會主委」陳菊一起出席致詞。該臺存在幾十年歷史,如今僅僅只是因為一些理由就被關閉,這難道就是臺灣所謂的言論自由嗎?根據臺灣媒體報導,島內還舉辦了多種活動。一個是無國界人權觀察團主辦的「體檢當權者」,一是由個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告別中天!訣別新聞自由」。他們渴望直接與臺當局對話。因為民進黨違背了人權起家的承諾,才逼得「老黨外」、「政治犯」等人才會站出來,他們也是實屬無奈。
  • 名譽侵權、言論自由與注意義務——《民法典》第一零二五、第一零...
    從客觀真偽到合理審查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Web2.0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和自媒體時代的相繼到來,言論自由的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幾乎每一個言論主體都獲得了「15分鐘的成名機會」。然而與此同時,網絡言論自由的濫用也引發越來越多的爭議。
  • 侵權責任法視角下,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保護機制
    二、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價值位階和概念界定(一)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價值位階名譽保護與言論自由關係密切,前者是個人的第二生命關於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價值位階,我國臺灣地區「最高法院」相關判決認為,按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有個人實現自我、促進民主政治、實現多元意見等多重功能,維護言論自由即促進民主多元社會正常發展,與個人名譽可能損失,兩相權衡,顯然有較高之價值。
  • 於志剛:網絡謠言與網絡言論自由背道而馳
    原標題:網絡謠言與網絡言論自由背道而馳   網絡謠言是網絡空間的視覺汙染,也是信息化時代的一大公害。網絡謠言在自媒體和移動網際網路的背景下愈演愈烈,公眾早已不堪其擾,很多人因為網絡謠言付出了名譽受損、經濟損失等代價。
  • 言論自由下洶湧澎湃的傷害
    言論自由下洶湧澎湃的傷害毫無疑問現在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相較之古代,人們明顯自由的多,穿衣自由,戀愛自由,言論自由,每個人都特色鮮明的活著,那麼這麼多的自由之下,澎湃洶湧的傷害你又了解多少,你所謂的言論自由是正當的自由麼。
  • 「這是對言論自由的惡毒侵犯!這是奧威爾的1984!」
    這一幕幕也極大地刺激了川普大量的支持者,紛紛表示這是對言論自由的惡毒侵犯。其中,下面這則由川普的兒子小川普發布的控訴美國社交網絡公司封殺他父親帳號的貼文,目前就已經獲得超過8萬個點讚,並被大量的川普支持者所轉發。「我們已經生活在喬治·歐威爾所描述的1984年的末日之中了」,他寫道,「美國已經沒有言論自由了…..這太瘋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