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譽侵權、言論自由與注意義務——《民法典》第一零二五、第一零...

2020-12-14 騰訊網

從客觀真偽到合理審查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Web2.0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和自媒體時代的相繼到來,言論自由的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幾乎每一個言論主體都獲得了「15分鐘的成名機會」。然而與此同時,網絡言論自由的濫用也引發越來越多的爭議。

從言論侵害他人私益的角度看,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是互相界定的一對概念。越過言論自由,即為名譽侵權,反之亦然。長期以來,我國關於名譽權保護的立法比較原則,如何在司法實踐中平衡言論自由與名譽保護,一直缺乏統一明確的標準。從最早1987年實施的《民法通則》,到1993年、1998年最高院先後出臺的《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原則上都是以言論的客觀「真偽」作為準繩。

然而,在這個眾聲喧譁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網絡言論呈現出半真半假、亦真亦假、或真或假、不真不假甚至通過法院審理也真偽不明的狀態——從司法實踐看,在很多案件中,原被告雙方都會對案涉言論予以一定的舉證或說明,然而往往原告無法絕對證明案涉言論為假,被告也無法絕對證明案涉言論為真——吃瓜群眾望眼欲穿的實錘總是可遇不可求。如果將舉證義務分配給原告,似乎強人所難,因為消極事實往往無法證明;如果將舉證義務分配給被告,又會導致「動輒得咎」,對言論主體過於嚴苛。另一方面,對於一些雖然部分失實或者略有過激,但仍具有公共價值的言論,似乎也不宜完全以真偽作為判斷侵權與否的唯一標準。

因此,雖然立法上對於名譽侵權的認定標準一直付之闕如,但司法實踐中已經出現了跳脫出查明言論客觀真偽的審理路徑,轉而審查言論主體發表言論時是否盡到了合理審查義務,出現了不少勝義迭出的精彩判例。但在新形勢下如何平衡言論自由與名譽保護,仍然需要立法機關給出答案。正是在此背景下,《民法典》第一零二五、一零二六條應運而生,第一次通過民事基本法給出了名譽侵權的具體認定標準,尤其是「合理核實義務」(三審稿中的用語是「合理審查義務」)的細化規定成為《民法典》人格權編的一大亮點。

第一千零二十五條 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導、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實;

(二)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

(三)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

第一零二五條規定了新聞報導、輿論監督等行為得以豁免名譽侵權責任的三種例外情形。其中,第三項系針對侮辱性言論(如360訴《每日經濟新聞》案、摩拜訴磐石之心案等),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第一、二項系針對不實言論,兩者的區別在於,第一項針對的是直接編造、發布的不實言論(可稱之為「原發言論」),而第二項則針對傳播不實言論(可稱之為「傳來言論」)。事實上,在網絡名譽侵權中,純粹的編造性不實言論已經越來越少,更多表現為採訪、轉述、轉發、聽聞、洗稿、綜合報導等傳來言論的形式。

第一千零二十六條 認定行為人是否盡到前條第二項規定的合理核實義務,應當考慮下列因素:

(一)內容來源的可信度;

(二)對明顯可能引發爭議的內容是否進行了必要的調查;

(三)內容的時限性;

(四)內容與公序良俗的關聯性;

(五)受害人名譽受貶損的可能性;

(六)核實能力和核實成本。

第一零二六條進一步明確了如何確定是否盡到了對傳來言論的「合理核實義務」。有趣的是,我們發現,第一零二六條羅列的考量因素,似乎來源於王澤鑑先生的論述(「名譽保護、言論自由與真實惡意原則」,載《中國法律評論》第一卷,第33頁)。王澤鑑先生認為,行為人是否盡到所謂「合理查證義務」,應就個案綜合下列因素加以判斷:(1)對名譽侵害的程度:侵害程度愈重者,其審查義務愈大;(2)報導事項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愈高者,審查義務愈低;(3)報導事項的時效性:愈具時效者,審查義務愈低;(4)新聞來源的可信度:可信度愈低者,審查義務愈高;(5)審查成本:審查義務的高低應考慮審查的時間、費用等成本。

言論主體如何合理審查?

第一零二六條羅列了六項可能影響合理核實義務的因素,主要從言論內容言論後果核實行為三方面出發,對名譽侵權中言論主體言論審查義務的判斷因素作出了規定:

1.言論內容對合理核實義務的影響

第一零二六條第三項規定,合理核實義務的確定需考慮內容的時限性。亦即,內容發布的時限性越強,核實義務越低。對於具有時效緊迫性的事件(如重大突發事件),為了保護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可以適當降低核實義務,但仍需在有限的、合理的核實時間內儘可能進行事實查證。相反,對於「陳年舊事」,言論主體在發布或傳播言論時應進行更為嚴格的事實查證。

第一零二六條第四項規定,合理核實義務的確定需考慮言論內容與公序良俗的關聯性。該條規定似乎可以有兩種看似相反卻都言之成理的理解:其一,如王澤鑑先生所述,報導事項涉及的公共利益愈高者,核實義務越低。例如對於公共事務表達意見的言論,似乎不應對其準確性過分苛求,相反應更為寬鬆。其二,也有論者認為,若某些事實與公序良俗密切相關(指稱他人私德不修),言論主體應負有更高的核實義務。事實上,這兩種理解從根本上是統一的,亦即言論的公共價值越高,則核實義務越低:監督公權力部門的言論有益於社會,可予適當寬容;但狗仔隊的娛樂報導(例如明星的私生活),或者貶損商業競爭對手的言論(例如美的和格力的名譽權之爭),不但無助、甚至可能有損公共利益,自當嚴格審查。

2.言論後果對合理核實義務的影響

第一零二六條第五項規定,合理核實義務的高低須考慮受害人名譽受貶損的可能性。一般而言,如果相關言論越有可能造成受害人名譽受貶損,則核實義務應當越高。該項因素可以延伸出言論主體的話語權、言論發表的場合、言論的確定程度等對於言論後果有影響的因素:

例如,大V對其發表、轉載言論的注意義務顯然要高於小V,小V的注意義務又要高於普通網民。在北京海澱區法院審理的「北京大學訴鄒恆甫」一案((2014)一中民終字第09328號)中,針對北大教授、微博大V鄒恆甫在其個人微博上公開發布關於北大及其校領導的不實言論的行為,法院即認為具有特殊身份地位之人發表公開言論時應當盡到更高的審查義務。

又如,在微博上發表評論的普通用戶由於影響力有限,與傳統媒體相比應當擁有更寬鬆的言論尺度。在西安未央區法院審理的「西安唐城醫院訴李俊國、馬會玲、袁超、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新浪網技術(中國)有限公司名譽權糾紛」一案((2017)陝0112民初2748號)中,法院即指出「微博是一種即時表達自我情感及分享的感性平臺,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上的言論更加隨意,主觀色彩更加濃烈,對言論自由的把握尺度也更寬。」

再如,如果言論主體盡到了一定的合理審查義務,「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使用與其審查深度相稱的推測性語氣發表言論,或者如實向受眾交代其審查過程,則一般不應認為構成名譽侵權。

需要指出的是,在判斷合理核實義務時考慮名譽受貶損的可能性,不意味著名譽權的保護不再要求侵害實際發生。結合《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相關規定,名譽侵權仍應以名譽權受到實際損害為要件。

3.核實行為本身對合理核實義務的影響

第一零二六條第一項規定,合理核實義務的高低需考慮傳播者的信息來源。亦即,信息來源的可信度越高,核實義務越低。在北京一中院審理的「百度訴羅昌平」一案((2018)京01民終6151號)中,被告羅昌平作為具有影響力的微博大V,隨意從無法核實內容真偽的微信群聊中轉載消息,法院對此即認為「羅昌平在網絡發文或發言時,其引用的內容或轉載的信息不但應當有來源,而且應該有較權威的來源;否則,如果允許有網絡大V任意轉載小道消息或坊間傳言,必將導致真話不再、謠言大行」,並以此作為理由之一,認定羅昌平構成名譽侵權。值得一提的是,網絡環境下,某一事件的信息來源可能比較多,在言論主體明顯可以選擇更為權威的信息來源的情況下,卻依賴「次級」信息來源發表言論或進行轉載,其應當負有更高的核實義務,例如通過比較紮實的調查研究證明權威信息來源有誤等。

第一零二六條第二項規定,合理核實義務的確定需要考慮是否對明顯可能引發爭議的內容進行了必要的調查。亦即,如果言論內容明顯將引發爭議,言論主體理應針對該等內容展開補充的事實調查和論證。例如,在北京一中院審理的「林瀚訴王思思等」一案((2019)京01民終10954號)中,對於有關原告是某遊戲中作弊玩家的言論內容,被告能夠舉證證明其已經盡到詢問等核實義務,合理相信相關內容系來源於系統反饋,法院認為被告已經盡到了審慎的注意義務。

第一零二六條第六項規定,合理核實義務的確定需要考慮核實能力和核實成本。核實能力和核實成本是評判言論主體合理核實義務履行的重要標準。「法律不強人所難」,因此,不應苛求言論主體在超出自身核實能力的情況下,或承擔與自身經濟狀況不成比例的核實成本的情況下進行核實。需要注意的是,影響核實能力和核實成本的因素是多樣的:(1)不同言論主體間的核實能力和核實成本有異,例如傳統媒體的核實能力顯然高於自媒體,盈利性言論主體的核實能力顯然高於非盈利性主體;(2)言論內容也可能影響到核實成本,部分言論如能通過公開信息查證,則核實的成本較低;(3)傳統媒體、網絡媒體違反行業規範對其報導行為提出的要求的,也應當理解為未在其核實能力範圍內履行核實義務。在北京三中院審理的「唐靜訴金八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一案((2019)京03民終13564號)中,法院即指出「已經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自媒體,對於負面爆料性質消息的發布,因其明顯會對他人的權利產生影響,應當綜合審核消息的真實性,盡到高於一般消息發布者的注意義務。」

4.合理核實義務的舉證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民法典》三審稿中第一零二六條第二款規定被告應就盡到合理核實義務承擔舉證責任的規定,在《民法典》送審稿中刪去了。這一修改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影響合理核實義務的六項因素並非都是可以以證據證明的事實,例如言論內容的時限性、與公序良俗的關聯性、核實能力、核實成本等,更多地屬於被告需要說明而不是證明,並由法院結合案件事實進行判斷的內容。另一方面,是否盡到合理核實義務的舉證或者說明義務也會根據原被告之間的社會經濟地位,以及雙方的合理舉證或者說明情況,在雙方之間進行分配、轉移。

何等言論需要合理審查?

值得探究的是,第一零二六條僅僅適用於新聞報導、輿論監督等「公益言論」嗎?上述第二部分的法理和案例顯然已經超出了「公益言論」的範疇。對於「私益言論」(例如在朋友圈宣揚他人違背私德的行為,或者商業競爭對手之間的評論),甚至難以區分公益私益的言論(例如自媒體、大V甚至一般個人在網絡上對於非公共事務的言論,難以歸為傳統意義上的輿論監督,或可稱為「利益模糊言論」),儘管其審查義務可能更高(根據上述第一零二六條第四項的法旨),但並非禁止發表。對於該等言論的主體是否盡到合理審查義務,同樣應當參照第一零二六條的六項因素。

類似的,雖然第一零二六條針對的是第一零二五條第二項的「傳來言論」,但該條規定的合理審查義務的標準,也完全可以適用於第一零二五條第一項規定的「原發言論」。「原發言論」的發表者雖然並非是核實他人提供的內容,而是自行調查、觀察所得,但調查、觀察轉化為言論的過程同樣需要進行「自我合理審查」。

因此,推而廣之,第一零二六條規定的合理核實/審查義務,本質上就是侵權法上的「一般注意義務」在言論領域的特定表現形式。無論是「原發言論」還是「傳來言論」,無論是「公益言論」還是「私益言論」,均可以以注意義務(合理審查義務)統攝名譽侵權和言論自由邊界的判斷標準。甚至可以說,名譽侵權問題本質上就是在不同的言論場域下行使言論自由過程中對於保障他人私權益的注意義務邊界問題,而第一零二六條的實質就是對於注意義務的高低如何判斷的指導。

合理審查與言論自由

從客觀真偽到合理審查是法律的進步,也是後真相時代的必然。法律之所以容忍一定程度上不盡準確、言辭過激、難以查實的言論,正是因為言論自有其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判斷審查義務高低最為重要的標準即為言論的公益性——通常而言,言論內容的公益性越強,言論主體的注意義務就越低,對於言論失實的容忍度就越高,即第一零二六條規定的各項判斷標準就越寬鬆;相反,如果言論內容的公益性越低,言論主體的注意義務就越高,對於言論失實的容忍度就越低,即第一零二六條規定的各項判斷標準就越嚴格。

本文為

方達律師事務所威科先行法律信息庫合作系列,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羅千(Qian Luo)

方達律師事務所

本微信公眾號所發布的資訊或文章僅為交流討論目的,不代表方達律師事務所出具的任何法律意見。任何依據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而作出的判斷或決定(無論作為或不作為)以及因此造成的法律後果,方達律師事務所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需要相關法律意見或法律服務,歡迎與方達律師事務所相關律師聯繫。

相關焦點

  • 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究竟在哪?看法官如何解讀?
    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究竟在哪?看法官如何解讀?怎樣把握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6月12日,《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嶽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肖芝樂和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法官李亞飛,結合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相關規定,解讀網際網路時代如何捍衛名譽權。
  • 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究竟在哪?看法官如何解讀?
    怎樣把握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6月12日,《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嶽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肖芝樂和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法官李亞飛,結合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相關規定,解讀網際網路時代如何捍衛名譽權。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法官李亞飛「『名譽』究竟是什麼?大家可能概念比較模糊。」李亞飛法官分析說,民法典新增對「名譽」的解釋,明確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將其含義具體化,更直觀、更好理解。
  • 【審判專家解讀民法典】夏婷婷:輿論監督還是名譽侵權,民法典告訴你怎麼區分!
    在民法典這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中,既對新聞報導可以合理使用他人人格要素及不當使用責任進行了規定,也對新聞報導、輿論監督等影響他人名譽權免責、除外條款,以及新聞媒體承擔合理核實義務等進行了規定,使個人權利保護與公共利益之間保持了適度的平衡,成為廣受民眾關注的一大熱點。
  • 民法典:界定侵權責任關係中各方權利義務
    為避免該制度被濫用,民法典同時明確,採取自助行為後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如果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新增了「好意同乘」制度。民法典第1217條規定,非營運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人損害,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應當減輕其賠償責任,但是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
  • 《民法典》關於侵權責任編的精華!
    》,《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本期推出《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精華,歡迎點擊學習!自甘風險參加文體活動受傷的由誰來承擔侵權責任?
  • 重磅:著名民法學者王澤鑑對《民法典》的七個看法
    (四)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在於調和行為人自由與對被害人的保護,分配損害的風險。《民法典》第1165條第1款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系採法國概括保護原則。問題在於何謂權益?除權利外,是否包括債權及其他純粹財產損害(純粹經濟損失)?
  • 侵權責任法視角下,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保護機制
    二、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價值位階和概念界定(一)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價值位階名譽保護與言論自由關係密切,前者是個人的第二生命關於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價值位階,我國臺灣地區「最高法院」相關判決認為,按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有個人實現自我、促進民主政治、實現多元意見等多重功能,維護言論自由即促進民主多元社會正常發展,與個人名譽可能損失,兩相權衡,顯然有較高之價值。
  • 民法典學習心得 | 侵權責任編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相較於《侵權責任法》的變動可以分為三類:我國民法典所規定的自甘冒險規則並非完全抗辯,行為人對於故意或重大過失所導致的損害仍應承擔責任。2.自甘冒險規則中重大過失的認定,於專業體育競賽中應以該運動一般水準運動員應有之技能確定注意義務,而於其他風險性文體活動應以通常合理人確定注意義務,於注意義務之內稍加注意即可避免損害應認定為重大過失。
  • 民法典日日談 26 |《民法典》必將促進侵權責任的正確適用
    本文將重點分析並闡述《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和一千一百六十六條對侵權責任的一般規定所做出的修改。《民法典》中侵權責任篇下設十章,分別規定了侵權責任的一般規定、損害賠償、特殊規定、以及幾種具體責任類型。
  • 《民法典》如何保護名譽權?
    該案承辦法官認為:隨著自媒體平臺的普及和應用,個人言論自由的時空範圍已被極大地拓展。新媒體在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矛盾、新問題。在自媒體平臺上,言論超出應有界限的情況時有發生。網絡並非法外之地,社交參與者在網絡發表言論時,應當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文明有度地發表言論,切勿逾越言論自由的界限。公民的名譽權應該受到尊重和保護。明年1月1日即將施行的《民法典》延續和強化了對名譽權的保護!《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 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
  • 民法典學習心得|人格權編
    顯然,民法典作為新時代的「生活指南」,已經注意到了這個變化,將「人格權」單獨成編,彌補了大陸法系民法典「重物輕人」的不足,用51個條文明示了9項權利的保護,同時通過「列舉+兜底」式的立法技術,賦予了法律解釋的空間,是本次民法典編纂中最值得關注的亮點之一。該編將以往散落在基本原則、民事主體、民事權利等規範之中的人格權利規範進行了明示、擴展,較以往的立法變化明顯,新增條款、內容較多,值得深入理解。
  • 《民法典》元旦實施後,來看看打官司有哪些變化
    承辦法官表示,對於供乘人而言,始終要將遵守交通規則放在首位,搭乘人也要有足夠的安全意識,搭乘符合安全標準的車輛,承擔謹慎注意義務。3某茶館發布多個誹謗小視頻 被告上法院長興某茶館在其抖音帳號上發布「長興某協會的高某是個騙子,租我的房子不給錢」和「騙子租房不給錢怎麼會有這樣的人渣」等多個誹謗、詆毀原告名譽的小視頻,引發上萬次的播放,多人點讚。
  • 【學習民法典】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請求權
    民法典人格權編不僅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個人信息等具體的人格權益作出了詳細的規定,還規定了人格尊嚴、人身自由等一般人格權。作為自然人等民事主體最為重要也最基本的一類民事權利,人格權除了受到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保護外,還有自身獨特的保護方法即所謂的人格權請求權,而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賠償請求權的區分也奠定了人格權獨立成編的理論基礎。
  • 民法典民事自助行為是否侵權
    發生侵權行為後,侵權人要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如賠償損失、恢復原狀等,那麼民法典民事自助行為是不是侵權?下面由曾祥東律師進行詳細解答:一、民法典民事自助行為是否侵權當事人實施民事自助行為時,採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 康達論典 | 民法典中的自由意志
    [9]私法主體的自我決定和自我責任是民法典的出發點,通過行為自由和形成自由,設立、變更、確認和消滅權利義務關係,晚近民法的發展趨勢便是在私人生活的諸領域強化個人的決定權。[10]私法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本質需要在法律上的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儘可能地賦予當事人行為自由是市場經濟和意思自治的共同要求」。
  • 民法典 | 《民法典》的88處重要變化
    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對方注意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等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係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務,致使對方沒有注意或者理解與其有重大利害關係的條款的,對方可以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的內容。"
  • 民法典編纂小組副組長王利明 詳談民法典人格權編各亮點
    (二)人格權保護方式的多樣性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採用多種方式對人格權提供了保護,首先表現在人格權編有效地協調了人格權編與侵權責任編的關係,從而協調實現對人格權的全面保護。《民法典》第995條實際上是一個引致條款,將侵害人格權的法律適用引致到侵權責任編。
  • 走進《民法典》人格權編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部法典,《民法典》的頒布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其中,《民法典》創造性地把人格權獨立成編,充分彰顯了《民法典》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僅如此,《民法典》人格權編還將過去分散規定在《民法總則》《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等法律法規中有關人格權的條文進行了細化和系統整合。今天,讓我們走進《民法典》人格權編,一窺《民法典》如何為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提供更加細微的人文關懷和更加深層的法律保護。
  • 法入民心,「典」亮生活——全市法院多渠道開展民法典宣傳活動
    法入民心,「典」亮生活——全市法院多渠道開展民法典宣傳活動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是民事權利的法律寶典。為切實加強民法典學習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運用法律手段防範風險、解決涉法涉訴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全市法院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民法典普法宣傳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 《民法典》中的侵權責任法律制度的8大變化
    眾所周知,我國《民法典》的編纂並非另起爐灶、推倒重來。《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是在《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的基礎上,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全面依法治國的需要,進行增刪修改而成。可謂既有傳承,又有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