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來了!】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究竟在哪?看法官如何解讀?

2020-12-25 澎湃新聞

【民法典來了!】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究竟在哪?看法官如何解讀?

2020-06-16 0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如今,依託網際網路平臺,朋友圈、微信群已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網絡文學作品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但同時,網際網路平臺上發生的名譽權糾紛案也越來越多。

怎樣把握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6月12日,《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嶽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肖芝樂和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法官李亞飛,結合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相關規定,解讀網際網路時代如何捍衛名譽權。

【原文】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條規定: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以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其中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請求,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第一千零二十四條規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

第一千零二十七條規定: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含有侮辱、誹謗內容,侵害他人名譽權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該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不以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僅其中的情節與該特定人的情況相似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案例】

2019年6月,長沙市民朱某與趙某在幾百人的業主微信群發生爭執,朱某辱罵趙某「狗男女」,趙某以朱某侵害名譽權訴至天心區人民法院。法院判決朱某停止侵權,並在小區公告欄、微信群向趙某公開道歉,賠償趙某損失1500元。

2020年2月,一名作者微博發布同人文章連載,並附上網頁連結。該文章及其衍生作品以某90後明星為原型,將其「女性化」,影射其「從事賣淫行為」,抹黑和貶低該明星。該「同人小說」,或將構成名譽權侵權。

【解讀】

三思而行,以免「禍從口出」、筆下生「非」!

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法官李亞飛

「『名譽』究竟是什麼?大家可能概念比較模糊。」李亞飛法官分析說,民法典新增對「名譽」的解釋,明確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將其含義具體化,更直觀、更好理解。案例一中,朱某使用「狗男女」等言論,就是對趙某品德的一種貶低,損害了趙某的名譽,對趙某及其家人造成了不良影響,導致其他微信群成員對趙某產生不良評價。因此,朱某構成名譽侵權,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此外,民法典擴大了對名譽權保護的期限,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請求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能夠更好地保護民事主體的名譽權。」李亞飛指出,微信已成為人們聯絡、社交、支付的重要生活工具,在微信群及朋友圈中發表言論,發布信息時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尊重他人、理性文明。如果使用了侮辱性言論貶損他人,極易對他人及家人造成影響,甚至侵害他人名譽權,行為構成侵權的,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嶽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肖芝樂

肖芝樂法官指出,司法實踐中,因文學作品創作而侵害他人名譽權的糾紛日益增多。在民法典未出臺之前,我國無專門的文學作品侵權責任立法。此次民法典人格權編對名譽權進行了首次系統性立法,詳細規定了文學、藝術作品侵害名譽權的認定與例外。

肖芝樂認為,雖然文學作品具有虛構的本質特徵,但不能否認某些作者通過文學作品損害他人名譽權的現實問題。如果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對象為描述對象,含有侮辱、誹謗等內容,侵害他人名譽權的,應承擔民事責任。但行為人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不以特定人為描述對象,僅其中的情節與該特定人的情況相似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來源:湖南日報

民法典的這些小知識你懂了嗎?

原標題:《【民法典來了!】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究竟在哪?看法官如何解讀?》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民法典來了!」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究竟在哪?看法官如何解讀?
    怎樣把握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的邊界?6月12日,《湖南日報》記者採訪了嶽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肖芝樂和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法官李亞飛,結合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相關規定,解讀網際網路時代如何捍衛名譽權。【解讀】三思而行,以免「禍從口出」、筆下生「非」!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法官李亞飛「『名譽』究竟是什麼?大家可能概念比較模糊。」
  • 名譽侵權、言論自由與注意義務——《民法典》第一零二五、第一零...
    從言論侵害他人私益的角度看,言論自由與名譽侵權是互相界定的一對概念。越過言論自由,即為名譽侵權,反之亦然。長期以來,我國關於名譽權保護的立法比較原則,如何在司法實踐中平衡言論自由與名譽保護,一直缺乏統一明確的標準。
  • 「遼寧審判專家解讀民法典⑤」夏婷婷:輿論監督還是名譽侵權,民法典告訴你怎麼區分
    今天,我們請到的審判業務專家是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傳處處長夏婷婷,她關注的話題是民法典如何釐清「輿論監督」與「名譽權」衝突的邊界。審判專家簡介:夏婷婷,女,遼寧省審判業務專家,歷任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庭及審判監督庭法官、研究室副主任,現任宣傳處處長。被省法院評為遼寧省優秀法官、系統審判業務骨幹,被瀋陽中院評為系統審判帶頭人。
  • 【審判專家解讀民法典】夏婷婷:輿論監督還是名譽侵權,民法典告訴你怎麼區分!
    今天,我們請到的審判業務專家是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傳處處長夏婷婷,她關注的話題是民法典如何釐清「輿論監督」與「名譽權」衝突的邊界。審判專家簡介:夏婷婷,女,遼寧省審判業務專家,歷任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民庭及審判監督庭法官、研究室副主任,現任宣傳處處長。被省法院評為遼寧省優秀法官、系統審判業務骨幹,被瀋陽中院評為系統審判帶頭人。
  • 侵權責任法視角下,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保護機制
    ,規定了構成侵權責任的基本要素,行為人有違法行為、有客觀上損害事實的發生、行為人的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係、行為人有主觀過錯以及當構成侵權責任時,如何維護自身權利和承擔責任的規則,而權利之間和權利之間的界限並非涇渭分明。
  • 言論自由的法律邊界:不得誹謗他人
    原標題:言論自由的法律邊界:不得誹謗他人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種種複雜原因,國內信息網絡上各種不實言論——甚至公然誹謗他人的信息甚囂塵上,嚴重侵犯了相關公民的權利,損害了國家與社會整體利益。
  • 在朋友圈罵人被罰1000元 法官:發朋友圈謾罵構成名譽侵權
    一男子在朋友圈罵人被判罰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元法官釋法發朋友圈謾罵汙辱他人構成名譽侵權微信作為一款主流社交工具,其朋友圈功能成為人們分享生活點滴、心情隨想的一個重要平臺。今年1月28日晚,皮某在微信應用程式中以微信號為「p*****91*」、微信名為「皮××」的個人帳號朋友圈中發表言論,稱柳某「破壞了別人家庭就該夾起尾巴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到頭來當小三,真是給你祖宗十八代都蒙羞!」「哪個都沒屏蔽,隨便看,敢做就堵不住讓人說!」同時配有柳某照片一張。1月30日,皮某又在其個人帳號朋友圈中發表相關文字並配圖。
  • 民法典視野下隱私權法律保護的邊界
    然而,行政法上的否定性評價並未就配偶權和隱私權的衝突給出私法上的解決方案,案中何種權利優先、是否構成侵權依舊存疑。加之有關隱私權「令人困惑的許多含義的堆砌」和「混亂而複雜的過程」的學說定義和模糊的裁判規則,如何在不確定中尋找隱私權保護的邊界,成了法律適用的核心任務。
  • 民法典侵權責任規則溯及既往效力規定解讀
    本文對《規定》的6個條文進行解讀。     《規定》第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施行前,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條的規定。」這是民法典關於英烈保護規定具有溯及既往效力的規定。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 楊立新解讀民法典侵權責任規則溯及既往效力規定
    本文對《規定》的6個條文進行解讀。《規定》第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施行前,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條的規定。」這是民法典關於英烈保護規定具有溯及既往效力的規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 民法典侵權責任規則溯及既往效力規定之解讀 | 民法典專欄
    通過這樣的規定,加強對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人格利益的保護,對於促進社會尊崇英雄烈士,揚善抑惡,張揚正義,意義重大。英烈有近親屬的,可以由其近親屬提起訴訟,沒有近親屬的,對於侵害英烈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檢察機關有權提起公益訴訟,依法保護英烈的人格利益。
  • 民法典來了|姚歡慶: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司法適用的理念與邏輯
    8月21日下午,北京海澱法院「丹稜論壇•專家委員解讀《民法典》」系列活動第五場講座該院舉行。本場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姚歡慶以「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司法適用的理念與邏輯」為題舉行講座。
  • 民法典來了|結合民法典話說「性騷擾」
    那麼,職場中遭遇性騷擾該如何應對呢?下面,北京二中院法官結合幾個案例來說說《民法典》中的法律規定。受害人可以根據侵權行為造成的後果和損害,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對於侵權責任的具體承擔方式,按照民法典的規定,應當與侵權行為的具體方式和造成的影響範圍相當,可以選擇適用,也可以合併適用。
  • 基層法官解讀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意味著什麼
    基層法官解讀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意味著什麼 2020-08-20 21: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官說「典」】朋友圈逞口舌之快惹官司,女子侵犯名譽權當場賠禮道歉……
    今天,港法君結合名譽權的新舊法條變化通過一起< 真實案例 >,為大家解讀民法典案情該公司發現後,認為這條朋友圈內容不屬實且侵犯了公司的名譽並造成惡劣影響,遂訴至法院要求小紅公開道歉、停止侵權並賠付其精神損害撫慰金1萬元。
  • 基層法官解讀民法典|家事無小事 家和萬事興
    基層法官解讀民法典|家事無小事 家和萬事興 2020-08-28 2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官提醒:網絡非法外之地 言論自由有底線
    隨後,湖南某建設有限公司將龍某某訴至法院,要求龍某某停止侵害名譽行為,刪除涉案抖音短視頻,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100000元。案件受理後,承辦法官詳細了解案情,組織雙方進行了調解。調解中,法官耐心向龍某某釋法析理,告知其如有糾紛應當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龍某某深刻反省了自己的行為,湖南某建設有限公司也表示,只要龍某某停止侵害行為並道歉,可不予追究賠償責任。
  • 民法典來了|潘傑:民法典人格權編理解與適用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本次活動由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三級高級法官潘傑主講,潘傑法官曾參與民法典總則、物權編、侵權責任編的編纂工作,現主要從事民事侵權、人格權糾紛的審判調研指導工作。人格權保護的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區分與適用銜接民法典人格權編著重規定權利的類型和內容、權利保護的邊界(義務和平衡)、權利保護的特殊規則,權利的保護重在妨礙的排除,恢復權利的圓滿狀態。不對侵害人格權的民事責任的具體構成要件和責任後果進行規定。判定人格權遭受侵害的民事責任,應將人格權編的規定與民法典其他各編及相關法律結合適用。
  • 【龐法官信箱】學習民法典|什麼是人格權?
    【龐法官信箱】學習民法典|什麼是人格權?龐法官: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係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自然人還享有基於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主持人:是不是只有自然人才有人格權?
  • 【民法典】法官解讀!硬核乾貨!
    【民法典】法官解讀!硬核乾貨!在傳統民法裡,未規定先履行抗辯權,僅規定了同時履行抗辯權,如《德國民法典》中規定的「不履行合同抗辯權」,②包括了同時履行抗辯與先履行抗辯,我國合同法立法時將之分立為獨立的制度,在兩個條文中分別予以規定,這是與其他大陸法系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