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部分食品過敏原標註混亂,你知道嗎?

2020-12-22 正北方網

 

文/本報記者  侯利珍  王文博

2012年4月20日,衛生部正式發布《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其中第55條對關於致敏物質的標示作了明確規定,建議食品企業明示食品所含過敏原。但是,記者近日在呼和浩特市幾家大型超市裡發現,不少食品的「過敏原」標註仍然讓人霧裡看花,甚至有些食品對於所含過敏原物質隻字不提。大部分消費者對過敏原幾乎不知情,購買食品時也不會注意。

食品過敏原標註混亂

12月4日,記者在呼和浩特市中山路幾家大型超市裡看到,對於所含過敏原物質,多數食品隻字不提。含有過敏原的食品,大多數沒有標註過敏提醒。徐福記沙琪瑪,配料表裡註明有雞蛋、乳粉、小麥等。達利園蛋黃派配料中,含有雞蛋、奶粉等,但都沒有提示這些物質可能引發過敏。

有些食品的過敏原提示也是讓消費者很難分清。奧利奧巧克力味夾心餅乾上標明過敏原信息:含有大麥、大豆,但是其他容易導致過敏的信息只是略微標明:此生產線也加工含有花生、芝麻、蛋製品及乳製品等,並未放在過敏原信息提示裡。

採訪時,一位正在超市購物的任女士說:「平時給孩子買零食的時候,很少去留心包裝上的過敏原提示,也不太注意哪些食物會導致過敏。」

 

致敏物質應在外包裝上提示

今年4月,衛生部發布的《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開始實施,建議食品企業,如果在食品配料中用到可能導致過敏的物質,或在加工過程中可能帶入致敏物質,應在外包裝上提示。

同時,根據該通則關於致敏物質的標示有明確規定:食品中的某些原料或成分,被特定人群食用後會誘發過敏反應,有效的預防手段之一就是在食品標籤中標示所含有或可能含有的食品致敏物質,以便提示有過敏史的消費者選擇適合自己的食品。致敏物質可以選擇在配料表中用易識別的配料名稱直接標示,如:牛奶、雞蛋粉、大豆磷脂等;也可以選擇在鄰近配料表的位置加以提示,如:「含有……」等;對於配料中不含某種致敏物質,但同一車間或同一生產線上還生產含有該致敏物質的其他食品,使得致敏物質可能被帶入該食品的情況,則可在鄰近配料表的位置使用「可能含有……」、「可能含有微量……」、「本生產設備還加工含有……的食品」、「此生產線也加工含有……的食品」等方式標示致敏物質信息。

該通則中列舉了8類可能引發過敏的食品:分別是含有麩質的穀物,如小麥、黑麥等;甲殼綱類動物,如蝦、蟹等;魚類;蛋類;花生;大豆;乳及乳製品(包括乳糖);堅果及果仁製品。

 

醫生:食品標明過敏原信息很重要

12月11日,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皮膚科一位姓譚的醫生介紹,蝦、蟹、蛋類、花生、大豆、乳及乳製品等食物容易引發過敏。食物過敏會引起多種不適症狀,嚴重的甚至會引發休克,危及生命。醫院經常有因誤食某種物質導致過敏的患者,一般情況下兒童容易過敏。如果市民覺得自己會對某些食品過敏,可到醫院做過敏原測試。一旦檢測出自己對某種食物過敏,一定注意不要食用。對過敏體質者而言,要儘可能避開容易導致過敏的物質,食品生產廠商最好能註明過敏原,提示消費者。

[責任編輯:胡浩]

相關焦點

  • 國外食品過敏原標註多為強制 我國生產企業執行良莠不齊
    還有一些企業根本就沒有標註過敏原信息。雲鶴的小康系列湯圓和手抓餅都沒有標註致敏原信息,河南眾品食業有限公司的火鍋料丸子、鄭州天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方)推出的湯圓、開封第一樓有限責任公司推出的灌湯包子、北京綠潤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雜糧窩窩頭等也都沒有標註。
  • 湯圓首次標註過敏原信息 熱門餐廳包間訂光
    湯圓首次標註過敏原信息老字號下午三點售罄 熱門餐廳包間訂光老字號的元宵下午三點就賣光,超市冰櫃裡的湯圓則首次在外包裝上標註了過敏原信息。賣元宵:一分鐘服務一位顧客因為擔心今天要排隊,所以市民王阿姨昨天特意到北京稻香村去買元宵,沒想到也排了半個多小時。在位於東直門的第三營業部,售貨員平均一分鐘就要服務一位顧客。目前,稻香村只賣混裝的什錦元宵,有黑芝麻椒鹽、奶油可可、桂花山楂、傳統五仁四種餡料。
  • 過敏原信息要在食品包裝袋上標明
    長江商報消息 三成品牌食品「忽略」或「含糊其辭」本報訊(記者 劉迅 通訊員 郭林)市民上超市挑選袋裝食品,大多只看價格、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極少有人留意過敏原信息。
  • 2013年起,食品含魚蝦等八類易過敏物質需標註
    餅乾、糖果等零食,或許就含有對過敏體質者不宜的過敏原。明年起,按照《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要求,食品包裝上將必須標註「過敏原」。  走訪:食品過敏信息標註不一  昨天(11月21日),記者在杭州市內超市走訪發現,多數零食的包裝上註明「致敏原」。如在康師傅蘇打夾心餅的包裝說明上,就有一行「過敏物質溫馨提示」:本產品配方中含有谷蛋白、乳製品、大豆製品,本產品還可能含有微量的蛋製品、芝麻、堅果、花果。
  • 專家透露明年八類食品將標註過敏提示
    東方網9月27日消息:近日,聯合利華的濃湯寶在「新」包裝上配料表中標註「可能含有」字樣引發質疑,有些地方超市甚至對該產品進行下架,該事件由此引發是否要標明可能含有引起過敏的物質的爭議。
  • 標示過敏原:食品安全必有主張
    歐盟關於食品標籤、標註和廣告的法律2000年頒布並經多次修改,要求食品標籤要提供有助於食品過敏者能夠避免對某類食品產生過敏的信息,不得有任何隱瞞。通常在歐洲的發達國家裡,食品上通常會使用「may contain(可能含有)」的標註方式以作提示。
  • 英國調查標註為「可能含有」的過敏原標識
    食品夥伴網訊    據英國食品標準局消息,11月4日英國食品標準局公布了對過敏原標識的調查結果。本次調查旨在更好的摸清英國預包裝食品的過敏原標註情況,同時了解「可能含有」某種過敏原的交叉汙染情況。    英國食品標準局調查了標註有「可能含X」或「不適於X過敏人群」產品當中乳品、麩質、花生、榛子的含量水平。共採集樣本1016個,涉及12個品項。
  • 加拿大召回未標註花生過敏原的桂格(Quaker)牌燕麥產品
    食品夥伴網訊 2010年12月15日,由於桂格(Quaker)牌的燕麥條超值包(Quaker brand Chewy Granola Bars Value Packs)中的燕麥條可能含有花生,但是花生未被標註。加拿大食品檢驗局(CFIA)同Canada Safeway公司共同向公眾發出過敏警告。
  • 食品致敏物質提示羞答答 醫生:標註致敏原有必要
    1月8日,記者探訪淄博市多家超市和商店發現,許多食品都沒有標註致敏物質。   □ 很多食品未標過敏原信息   8日上午,記者走訪了張店幾家超市,隨機查看了數十種食品,發現有些食品包裝上已經標註了致敏物質信息。
  • 包裝食品留意「過敏源」信息
    「剛接診了一名因吃了校門口包裝食品而出現蕁麻疹的小學生,蕁麻疹是身體免疫反應的表現。」醫院的醫生對記者說,消費者購買包裝食品不看成分和部分食品包裝標籤信息不全,都是釀成過敏病患頻發的重要因素。薯片,果凍,瓜子……這些看似不起眼兒的包裝食品一旦食用後過敏,輕則引起皮膚、胃腸道過敏症狀,重者可致過敏性休克,甚至喪命。
  • 濟南超市散裝食品標籤混亂 生產日期實為包裝日期
    「超市賣的預先包裝好的散裝食品標籤上,怎麼把包裝日期寫成生產日期?這不是誤導消費者嗎?」近日,不少市民反映超市銷售的散裝食品標籤標註混亂。記者走訪濟南多家大型超市發現,標籤標註不實、標籤信息不全等現象普遍存在。
  • 你不知道的食物過敏原,90%過敏由這八類食物引起
    有人認為食物過敏就是「皮膚起紅疹,癢的想撞牆」,實際上,食物過敏的表現因人而異,皮膚紅疹只是其表現形式之一,還常表現為胃腸不適、口腔潰瘍、哮喘等,嚴重的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    哪些食物會引起過敏?    上述食物引起的過敏能佔到90%左右,除此之外,水果類,如柑桔、獼猴桃、草莓、香蕉等;肉類,如牛肉、羊肉、雞肉、豬肉等;其他,如芹菜、芥末、芝麻等食物都可能引起過敏。    食物過敏怎麼破?    很遺憾,現如今我們還沒有徹底治癒食物過敏的手段,只能靠不吃引起過敏食物的方法。
  • 世界各國食品過敏原種類解讀
    2016年 1月,加拿大也先後召回未標註雞蛋過敏原的冷凍海鮮食品、「爽口牌」海鮮產品及冷凍魚餅等。      為什麼未標註過敏原產品被屢屢召回,企業對各個國家過敏原成分和法規了解不夠。食品夥伴網將為大家進行了詳細解讀。
  • 過敏可引發致命危險 食企別忽視過敏原檢測和標註
    食物過敏是食物過敏原刺激免疫系統免疫球蛋白(IgE)而導致的。目前,由於食品過敏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對過敏原進行管控及標籤標註就至關重要。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CIFST)主辦的2019年第十屆國際食品安全與健康大會特醫食品與健康食品產業專題論壇上,與會專家及代表圍繞如何對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生產過程中過敏原進行監控進行了深入探討。我國嚴重的過敏反應70%左右都是由食物過敏引起的,與會專家認為,對於食品過敏原檢測是必要的,應在食品預包裝上標註過敏原。
  • 食品包裝將提示"過敏原" 涉及8大類食品及製品
    今後在食品包裝上有可能標註「過敏原」,消費者在商場隨處可以看到「食品過敏」類的標籤。在昨天的「食品安全與過敏原專家研討」上相關專家作出上述表示。   一項針對3974名15歲至24歲健康人群的調查結果顯示:約有6%的人曾患有食物過敏。
  • 《超市生鮮食品包裝和標籤標註管理規範》出臺
    「史上最嚴」《超市生鮮食品包裝和標籤標註管理規範(徵求意見稿)》出臺——  「舌尖上的安全」歷來是攸關民生福祉的頭等大事。近日,國家食藥監局發布了一則《超市生鮮食品包裝和標籤標註管理規範(徵求意見稿)》(簡稱意見稿,下同)。
  • 完善標識管理 將食品過敏原「拒之門外」
    數據顯示,全球3%—4%的成年人和6%—8%的嬰幼兒對食物過敏,食物過敏發病率逐年升高。業內專家認為,應創建食品加工過程中過敏原的消減和控制技術,建立快速、精準的過敏原檢測方法,完善食品中常見過敏原標識的管理。
  • 乳酸菌飲品標註混亂 專家都「認不出來」(圖)
    然而,消費者真的能分清不同菌類的區別嗎?日前,記者在廣州幾家大型超市隨訪了幾位消費者,其中大多數受訪者表示,自己根本不清楚這些菌種有什麼不同,也沒有了解過是否符合相關規範,「只知道包裝上說對身體好」。  乳酸菌概念需分清  乳酸菌產品鋪天蓋地大肆宣傳,令一些消費者產生懷疑,它們真的有傳說中那麼神奇的功效嗎?
  • 多次召回含未申報過敏原的食物 美國FDA向全食超市發出警告
    食品夥伴網訊  2020年12月22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向全食超市發布了一封警告信,因其接收和出售品牌錯誤的食品,導致一系列過敏原食品的召回。去年,全食超市召回了30多種食品,因為成品標籤上沒有列出主要食物過敏原的存在。
  • 物美散裝食品曝標籤混亂 同一食品保質期差8月
    原標題:物美散裝食品曝標籤混亂 同一食品保質期差8月 新京報記者 易方興 攝   新京報訊 (記者易方興)近日,市民王女士在朝陽區物美超市甘露園店內購買紫薯條、紅棗等散裝食品時發現,其容器上的保質期與每包食品上標註的時間相差8個月。   王女士準備將物美超市起訴到法院,索要賠償。物美集團相關負責人未對此做出解釋,表示願聽從司法裁判,「如果我們的確有問題,也會積極與消費者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