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名曾從事金屬成型工藝的技術人員,切身體會的是在特種鋼國產化的道路上,國產特種鋼一直在性能上無法替代進口鋼的無奈和憂慮。
那麼,我國現在的高鐵產業究竟發展得怎樣了?特種鋼產業又到了什麼水平呢?
1949年,中國的鋼產量為16萬噸,僅佔全球鋼鐵產量的0.2%;1979年,中國的鋼產量為3400萬噸,在全球佔比為9%;2009年,中國的年鋼產量為5噸,全球佔比為38%,年產量躍居全球第一;到了2019年,中國的粗鋼總產量為13.4億噸,全球佔比達53.31%,也就是說除中國外所有國家的產鋼量加起來也沒有中國多,這是一個非常傲人的數據。
雖然目前我國的年出口鋼達到8000萬噸,而進口量也達到驚人的2000萬噸。這2000萬噸進口鋼材顯示的是我國在特種鋼材從種類到產量的巨大生產缺口和特種鋼研發技術的嚴重不足。
據2018年的數據,全球特種鋼需求大約1億噸,日本提供20%的產能,德國提供18%的產能,而我國只佔不到5%的產能。所以製造大國對於特種鋼的需求長期依賴進口,包括模具用鋼、高負荷軸承用鋼、高鐵動車的車軸用鋼、大型船用燃氣輪機及大型火力發電從轉子軸用鋼材方面,在鋼鐵大客戶——汽車製造方面也有40%依賴進口。
而基礎產品方面,例如螺絲、螺母、墊片這些緊固件,一噸國產品售價在3500美元左右,而進口一噸緊固件的價格高達9000美元。更不用去比較其他工藝複雜的產品了!目前我國高端品種進口依賴度依舊很高。
從進出口單價來看,2019年我國進口產品平均價格約為出口產品均價的一倍,體現我國依舊是出口中低端產品、進口高端產品為主的格局,也體現了我國特鋼在產品結構上的不足。
受益於政策端支持,特鋼行業向高端發展迎來更大機遇。需求提升,進口下滑,特鋼進口替代趨勢明確。但我國高端品種進口依賴度依舊很高。
但是中國鋼鐵製造業從小到大,從弱變強其實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原來90%鐵礦石依賴進口沒有議價能力,遍地鋼鐵企業的低端無序競爭。通過多年的供給側改革,關停中小鋼鐵企業,合併大型鋼鐵企業,避免了無序的競爭內耗同時提升了企業與國外鐵礦石商企的議價能力。質量與產能得到了提升,同時也有了一定的利潤空間。有了利潤才有了研發的動力。
在高精尖特種鋼材方面,我國目前在持續努力,雖然涉及種類還不多、性能也不夠優越,但是要看到我們已經在研製各種替代進口的產品。中國製造業到現在不過幾十年,從無到有。而隨著產業的逐漸完善,企業投入研究的意願逐步增強,相信在特種鋼的研製上我們也會從弱變強。
例如我們成功地研製了超級鋼,屈服強度突破世界記錄,日本的特種NS110達到1080Mpa,俄羅斯最高的特種鋼材屈服強度可以做到1300Mpa,中國的最新特種鋼達到了2200MPa。最近中國深潛1萬米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的外殼用鋼,以及即將服役的096戰略核潛艇外殼用鋼,都是用這種特種鋼材製作的。
再例如前幾年我們突然被震驚到的原子筆尖用鋼,就這麼個我們天天在用的廉價玩意竟要完全依賴進口?然而在某次會議上中央領導提及這個事情,這件事就成了政治任務,太鋼接下了這個活,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和幾千萬經費就把這個原子筆尖的任務完成了。
自遼寧艦之後,高強度、耐腐蝕的航空母艦用鋼我們也實現了國產化。2019年,中國海軍下餃子,24萬噸34艘軍艦服役,新增的海軍艦艇比中等國家整個國家的艦隊還多,後面都是強大的鋼鐵工業產能和研發技術的支持。
所以,在良性的商業環境下,在充足的研發動力下,我們還是相信國產特種鋼會一步步替代進口鋼並在某天超越德、日這些技術強國。不但實現特種鋼的自給自足,還要把優秀的產品賣到國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