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網】王國棟:把論文寫在祖國的鋼鐵線上

2020-12-17 東北大學新聞網

  他,以挺起民族鋼鐵「腰杆子」的強烈使命感、讓我國鋼鐵工業實現國際領跑的報國情懷。年近八旬,他仍奮戰在高端鋼鐵材料綠色化、智能化的科研生產一線,和學生一道把論文寫在祖國的鋼鐵生產線上。他就是我國著名的金屬壓力加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王國棟。

王國棟院士(右一)與科研團隊常年深入鋼鐵企業一線,與企業技術人員交流並解決生產線上的各類問題。

王國棟院士長期從事鋼鐵材料軋制理論、工藝、自動化方面的應用基礎和工程技術研究,研發出在國際上連創四個第一的新型鋼鐵材料「超級鋼」,攻克了以「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為代表的一批鍛造大國重器的關鍵「卡脖子」技術,取得一系列破解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的成果,相繼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爭做全球綠色鋼鐵前沿的「領跑者」

  為了實現鋼鐵行業的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獨立自主,王國棟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鋼鐵教學、科研和生產的最前沿,根據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發展趨勢,為團隊指出鋼鐵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推出鋼鐵科技發展的新理論、新工藝、新技術,為行業奉獻出新成果。

  在他的帶領下,研發團隊奮力攀登鋼鐵冶金行業的最高峰,成果應用於重大工程的高端鋼材生產和大國重器的製造,為推動我國鋼鐵生產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進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5年,王國棟院士領銜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實驗室開發了世界首塊「超級鋼」,在國際上連創四個第一:第一次得到超級鋼工業生產的工藝窗口;第一次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了原型鋼樣品;第一次在工業生產條件下軋制出超級鋼;第一次將超級鋼應用於汽車製造。「超級鋼」被寶鋼、首鋼、鞍鋼等大型鋼鐵企業廣泛應用。這項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助推中國從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出關鍵一步。

  2006年以來,王國棟帶領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連續奮戰在企業車間,在國際上率先開創了新一代控軋控冷新技術和組織調控新理論,這項技術相繼在全國20多家鋼鐵企業推廣應用,每年涉及產能5000餘萬噸,使鋼中主要合金元素用量降低了20%、材料強度提高50-100MPa,生產出的鋼材應用於國內首艘軍用破冰船、南海荔灣深海油氣管線、D90海洋平臺、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大工程,有力提升了國家重大裝備的自主保障能力。該技術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被科技部等3部委列入相關政策指南文件,引領了鋼鐵行業發展方向,有效推動了行業產業轉型升級。

  「貴族鋼」放下身段  鋼企有了「主心骨」

  高強度鋼板一直被歐洲鋼鐵生產企業視為「貴族」。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需要花高價進口。近年來,王國棟帶領實驗室團隊開始進行攻關,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板帶材輥式淬火機,技術指標全面優於國外同類裝備,市場佔有率達到70%,高強度淬火熱處理「貴族」鋼板終於在我國得到普遍使用,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關鍵材料,徹底扭轉了我國高端熱處理設備和高端熱處理鋼板一直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一些超寬、超厚、超薄的熱處理鋼板突破了國際上的供貨極限,佔領了工藝、裝備、產品的制高點。

  中試平臺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武器」。王國棟帶領實驗室團隊將巨大的冶金生產流程濃縮集中,研發成功集冶煉、軋制和熱處理為一體的系列中試研究平臺,為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促進成果迅速轉化提供了強力手段。他們「授之以漁」,在鞍鋼、寶武等全國20多家大型鋼鐵企業推廣應用中試平臺得到的新成果,有效解決了我國鋼鐵工業缺少原創中試裝備、長期制約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瓶頸問題,為企業的技術進步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19年,王國棟院士帶領實驗室與河鋼集團技術人員一起,圍繞具有重大意義的未來鋼鐵技術凝練重大工藝技術項目,引領未來發展。同時,依託協同創新中心的科研力量,實驗室與寶鋼合作,建立了世界第一條鋼管生產控軋控冷生產線,顛覆了傳統的鋼管依靠合金化和熱處理的落後思路,為鋼管生產的減量化、高質化、綠色化闖出了一條新路,引領了國際鋼管生產技術的發展。實驗室與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高強度薄鋼板熱處理生產線,批量生產出系列S32101型核電站用超寬幅雙相不鏽鋼,實現了中國三代核電關鍵設備用鋼國產化的重大突破。

  新聞來源 http://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1/05/content_850476.shtml


相關焦點

  • 東軟集團與東北大學王國棟院士團隊共建「鋼鐵智能製造軟體聯合...
    中證網訊(記者 宋維東)中國證券報記者12月11日從東軟集團(600718)獲悉,公司與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國棟院士團隊開展合作,聯合組建「RAL-NEUSOFT鋼鐵智能製造軟體聯合創新中心」。
  • 東軟與王國棟院士團隊共建「鋼鐵智能製造軟體聯合創新中心」
    【2020年12月11日,瀋陽】 近日,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軟」)與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RAL」)王國棟院士團隊開展合作,聯合組建「RAL-NEUSOFT鋼鐵智能製造軟體聯合創新中心」 。東北大學副校長孫雷出席儀式並發表講話。
  • 新生代表: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在華中科大光谷體育館主會場,研究生新生齊唱《我的祖國》。「你們當中,大部分是95後、00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影響,你們網絡學習、線上答辯、雲端面試,戰勝了諸多困難與挑戰,通過了疫情大考。」李元元點讚經歷過疫情大考的2020級新生,並要求學生德才兼備、追求卓越,厚植家國情懷,提升創新能力,培育人文精神,恪守學術規範。
  • 把論文寫在祖國農村大地上
    李屏南今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
  • 回歸學者初心和使命,「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新書發布會...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領導人「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偉大號召,2020年10月29日下午,經濟管理出版社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產業經濟研究院在出版社會議室聯合舉辦「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學者的初心與使命——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反思》新書發布會。來自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4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
  • 一周一名師|王國棟:35年執著路
    基於這樣的認識和高度的敬業精神以及職業責任感,王國棟站在講臺上,一講就是35年。  每年200個學時的教學量,對王國棟來說是家常便飯。合校初期,因為擴招,他一年的教學工作量達到700多學時。常常是每天上午4節課,下午3個小時的大物實驗,晚上接著又是3個小時的實驗。高強度的工作量,讓他的嗓子吃不消,現在講話聲音總是帶著沙啞。
  • 研究生論文與王國棟、金銀牆論文雷同 學報回應:可能是印刷錯誤
    澎湃新聞記者 於希澎湃新聞近日接到網友反映稱,作者署名為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王國棟、金銀牆發表於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的論文《試論新合同法關於合同責任的幾個問題》,和作者署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劉暢發表於同期期刊(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的論文《試論新 合同法關於合同責任的若干問題
  • 重磅 | 全國高校首家低碳鋼鐵前沿技術研究院落戶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校長趙繼、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出席成立大會,研究生院、學科處、王國棟指出,研究院的建設要堅持協同創新,堅持綠色、智能化發展,通過產學研用協同以及多學科融合交叉,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低碳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基地。
  •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  在科技小院學生日誌中,除了推廣農業技術,寫得最多的就是來自村民們質樸的關懷。  曲周實驗站裡,一棵39年前栽下的柳樹已是枝繁葉茂。大樹見證了農大師生和曲周人民的情誼,厚植於土中,不斷向更遼闊的天空舒展。  「『先有實驗站、後富曲周縣』,曲周和中國農大的情誼水乳交融,歷久彌新。」曲周縣委書記李凡說。
  • 把論文寫在祖國農村大地上---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李屏南    今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中文還是英文?
    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發布的《2018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 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科技論文產出國。世界上每五篇學術論文,就有一篇來自中國。但另一組數據表明,2018年中國發表的29萬餘篇SCI論文中,僅有8.82%的論文發表在中文期刊上。
  • 40年測繪中國人體質表型「地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主持人: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鄭連斌今年72歲,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近40年,他的團隊在國內率先完成了漢族、蒙古族等39個族群的體質研究,獲得了超過6萬人的400多萬個有效體質數據,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他用一個個腳印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來聽記者趙徵的報導。不同民族的人,人體數據有什麼區別?鄭連斌最清楚。
  • 中南大學柴立元院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攻堅「三廢」治理 守護青山綠水 中南大學柴立元院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長沙晚報11月24日訊(全媒體記者 嶽霞 通訊員 山妮)「聽說被選上了院士,我心裡還是很平靜,我就是幹活的人,高調不起來。」22日中國工程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院長柴立元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今日雖然是周末,對柴立元教授而言,依然是工作日,他待在會議室與團隊教師研討科研項目申報。
  • 以產業需求牽引科研方向,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王勝平教授科技服務團實踐心得科技專家是科技服務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為地方政府科技經濟融合發展提供智庫諮詢,到結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需求進行聯合科研攻關,再到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科技服務團各方面的工作實踐都有賴於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參與和奉獻。在科技服務團凝聚的萬千科技工作者中,天津大學化工學院王勝平教授就是一位熱心參與科技服務團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作為一名化工專家,王勝平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基於煤炭的合成氣及二氧化碳高效轉化及利用。
  • 楊芙清院士: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向國際一流期刊邁進
    一直以來,科技界認為能在《中國科學》上發表文章是很高的學術榮譽,而且審稿也非常嚴謹,因而不敢輕易投稿。 1983年,我和我的研究生們承擔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軟體工程核心支撐環境」,在創新研發的基礎上,總結提煉了論文「軟體工程核心支撐環境BETA-85」。
  •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中國農業大學46年紮根河北曲周服務...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研究生賀敬芝和張俊娜就生活在這裡,每天騎著三輪車進果園、下田地,做農業減肥增效試驗,和鄉親們一起給果樹施肥剪枝、打藥防病,晚上回家後還要進行數據分析、寫工作日誌……  在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特色實踐育人機制下,像賀敬芝和張俊娜這樣的專業碩士,三年的碩士培養,有兩年都在田間地頭完成。
  • 東北大學與中冶賽迪集團科技交流會舉行
    本報訊(通訊員 王鳳輝 王文邦)6月29日,東北大學與中冶賽迪集團科技交流會在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406室舉行。中冶賽迪集團董事長肖學文、董事餘維江,東北大學校長趙繼、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出席會議。
  • ...高濃度氨氣與化石燃料燃燒源排放有關——「刊媒惠」科技論文...
    」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之「氣候、環境與生活」專題沙龍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舉行,帶領公眾探索氣候、環境與生活。研究發現中國東部極端高溫事件的變化主要是由溫室氣體排放所引起,人為氣溶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抵消溫室氣體的影響,而自然外強迫因子的影響貢獻很小。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研討會暨《學者的初心與使命——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的 「數學化」「模型化」反思》新書發布會順利召開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偉大號召,2020年10月29日下午,經濟管理出版社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產業經濟研究院在出版社會議室聯合舉辦
  • 破除「SCI迷思」,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
    2月17日,科技部印發《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要求改進科技評價體系,破除相關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