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挺起民族鋼鐵「腰杆子」的強烈使命感、讓我國鋼鐵工業實現國際領跑的報國情懷。年近八旬,他仍奮戰在高端鋼鐵材料綠色化、智能化的科研生產一線,和學生一道把論文寫在祖國的鋼鐵生產線上。他就是我國著名的金屬壓力加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王國棟。
王國棟院士(右一)與科研團隊常年深入鋼鐵企業一線,與企業技術人員交流並解決生產線上的各類問題。
王國棟院士長期從事鋼鐵材料軋制理論、工藝、自動化方面的應用基礎和工程技術研究,研發出在國際上連創四個第一的新型鋼鐵材料「超級鋼」,攻克了以「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為代表的一批鍛造大國重器的關鍵「卡脖子」技術,取得一系列破解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的成果,相繼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爭做全球綠色鋼鐵前沿的「領跑者」
為了實現鋼鐵行業的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獨立自主,王國棟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鋼鐵教學、科研和生產的最前沿,根據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發展趨勢,為團隊指出鋼鐵行業發展的新方向,推出鋼鐵科技發展的新理論、新工藝、新技術,為行業奉獻出新成果。
在他的帶領下,研發團隊奮力攀登鋼鐵冶金行業的最高峰,成果應用於重大工程的高端鋼材生產和大國重器的製造,為推動我國鋼鐵生產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進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5年,王國棟院士領銜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實驗室開發了世界首塊「超級鋼」,在國際上連創四個第一:第一次得到超級鋼工業生產的工藝窗口;第一次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了原型鋼樣品;第一次在工業生產條件下軋制出超級鋼;第一次將超級鋼應用於汽車製造。「超級鋼」被寶鋼、首鋼、鞍鋼等大型鋼鐵企業廣泛應用。這項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助推中國從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出關鍵一步。
2006年以來,王國棟帶領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連續奮戰在企業車間,在國際上率先開創了新一代控軋控冷新技術和組織調控新理論,這項技術相繼在全國20多家鋼鐵企業推廣應用,每年涉及產能5000餘萬噸,使鋼中主要合金元素用量降低了20%、材料強度提高50-100MPa,生產出的鋼材應用於國內首艘軍用破冰船、南海荔灣深海油氣管線、D90海洋平臺、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大工程,有力提升了國家重大裝備的自主保障能力。該技術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被科技部等3部委列入相關政策指南文件,引領了鋼鐵行業發展方向,有效推動了行業產業轉型升級。
「貴族鋼」放下身段 鋼企有了「主心骨」
高強度鋼板一直被歐洲鋼鐵生產企業視為「貴族」。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需要花高價進口。近年來,王國棟帶領實驗室團隊開始進行攻關,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板帶材輥式淬火機,技術指標全面優於國外同類裝備,市場佔有率達到70%,高強度淬火熱處理「貴族」鋼板終於在我國得到普遍使用,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關鍵材料,徹底扭轉了我國高端熱處理設備和高端熱處理鋼板一直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一些超寬、超厚、超薄的熱處理鋼板突破了國際上的供貨極限,佔領了工藝、裝備、產品的制高點。
中試平臺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武器」。王國棟帶領實驗室團隊將巨大的冶金生產流程濃縮集中,研發成功集冶煉、軋制和熱處理為一體的系列中試研究平臺,為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促進成果迅速轉化提供了強力手段。他們「授之以漁」,在鞍鋼、寶武等全國20多家大型鋼鐵企業推廣應用中試平臺得到的新成果,有效解決了我國鋼鐵工業缺少原創中試裝備、長期制約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瓶頸問題,為企業的技術進步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19年,王國棟院士帶領實驗室與河鋼集團技術人員一起,圍繞具有重大意義的未來鋼鐵技術凝練重大工藝技術項目,引領未來發展。同時,依託協同創新中心的科研力量,實驗室與寶鋼合作,建立了世界第一條鋼管生產控軋控冷生產線,顛覆了傳統的鋼管依靠合金化和熱處理的落後思路,為鋼管生產的減量化、高質化、綠色化闖出了一條新路,引領了國際鋼管生產技術的發展。實驗室與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高強度薄鋼板熱處理生產線,批量生產出系列S32101型核電站用超寬幅雙相不鏽鋼,實現了中國三代核電關鍵設備用鋼國產化的重大突破。
新聞來源 http://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01/05/content_8504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