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王國棟教授的辦公室,最吸引人的是那滿滿的一柜子書。一系列「王國棟主編」的字樣,凝聚著他35年的智慧、心血和汗水,詮釋著他對《大學物理》的熱愛、堅守與執著。
1982年元月,王國棟大學畢業分配到我校,從事《大學物理》教學工作。期間,他從基礎部到基礎科學系、生命科學學院、理學院,一路擔任基礎科學系系主任、生命學院院長、創新學院院長、教務處長。單位名稱變了,兼職工作崗位換了,但他從未離開過自己熱愛的講臺,每年至少兩個課頭的本科生大學物理課程(或實驗)一直沒有中斷,用扎紮實實的行動書寫了「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教師光輝形象。
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大學物理》是一門基礎課,對開闊學生的思路、激發探索和創新精神,掌握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去進行新的知識、理論和技術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是一名基礎課教師,教學對我來說是頭等大事。一旦基礎課程教學出現問題,對整個大學的本科人才培養的影響是根本的、全方位的。」基於這樣的認識和高度的敬業精神以及職業責任感,王國棟站在講臺上,一講就是35年。
每年200個學時的教學量,對王國棟來說是家常便飯。合校初期,因為擴招,他一年的教學工作量達到700多學時。常常是每天上午4節課,下午3個小時的大物實驗,晚上接著又是3個小時的實驗。高強度的工作量,讓他的嗓子吃不消,現在講話聲音總是帶著沙啞。
生工基地142班荊嘉賢對王國棟老師上課的認真精神很是敬佩,「王老師上課總是精神飽滿,幽默風趣,有一次他熬夜到3點,然後第二天早上又神採飛揚地給我們上課,真的被他這種精神所折服。」生科創新141班李果仍然對大二學年上半學期有趣的大物課十分懷念,「王老師能把枯燥難懂的物理學概念變得活靈活現,讓我們能夠很容易地理解並運用。」
王國棟認為,教書育人,育人是根本。因此他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把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具體的教學環節之中,指導學生學會讀書、查閱文獻、發現問題、設計方案、撰寫論文。
創新學院142班閆璐說,「大物論文是我寫過最清晰明白的、最滿意的課程論文。我想原因在於王老師對如何寫科研綜述進行了清晰明了的指導。他從如何查閱文獻、如何引用文獻、如何標註甚至連格式要求都講得非常細緻。」
儘管基礎課在大學裡的地位不高,基礎課老師也常被大家認為是「教書匠」的角色。但是王國棟說,「選了這一行,就要甘當『教書匠』,但一定要做一個用心的『教書匠』」。
1993年,已經在講臺上站了12年的王國棟,決心編寫適合農業院校學生學習的《大學物理》教材。他利用暑假,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冒著高溫酷暑,開始了寫作。為了降溫,他把腳放在涼水盆裡,肚子上掛著一條溼毛巾,一屁股坐下去直到3本教材初稿完成。
教材寫好了,屁股卻坐爛了。從此,他再也不坐軟椅,只坐硬板椅。卸任創新學院院長的時候,他什麼也不要,只帶走了4把硬木椅。現在他的辦公室裡,那4把椅子仍是他最愛的辦公家具。
從93年到現在,他主編了十幾本大學物理實驗和理論課程教材,其中兩部教材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被全國17所高校採用。2006年,他主編的《大學物理》教材獲陝西省優秀教材一等獎,主持的《大學物理學(農科)》課程2007年獲陝西省精品課程;2009年榮獲「陝西省教學名師」稱號,2011年獲教育部「寶鋼優秀教師獎」。
隨著大學的擴招,我校每年的本科招生規模基本穩定在5000餘名,《大學物理》是4/5學生的必修課,上課的學生達4200餘名。
好手難敵雙拳,雙拳不如四手。面對數量龐大的學生,基於《大學物理》課程的重要性,隨著自己年紀的增大,組建高水平的大學物理團隊成為王國棟的心頭大事。
2001年,在王國棟的努力下,我校獲批生物物理學博士點,共培養研究生36人。作為學科帶頭人,他開始招收博士補充提升教學隊伍。張社奇是王國棟教授的開山弟子,目前是我校大學物理課程(工科)負責人,環境生物學方向帶頭人。「我和王老師既是師生,又是同事,他的言傳身教讓我獲益良多。在他的帶領下,咱們學校的大學物理領跑全國農林兄弟高校,王老師有關農科大學物理的教學理念得到了全國同行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讚譽。」
2007年,王國棟又把目光瞄向國內著名高校,先後從清華、浙大、北師大、川大、中科院等單位引進8名博士後和博士,為我校大學物理開展高水平教學提供了堅實基礎。
黨亞愛也是師從王國棟的博士,現在是理學院的教學骨幹。她剛畢業就跟隨王老師學習如何講授大學物理實驗課,天天跟著老師上課下課、觀摩學習。「兩個月左右,突然有一天,我一點準備也沒有,王老師讓我上去講,然後就走出了教室。等我講完後,他出現了:我剛在教室外面聽了,講得不錯。那是莫大的鼓勵,增強了我上好課的信心。」
「我是一名老教師,除了自己的職責,還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把年輕人扶上馬送一程,讓他們儘快獨立挑起重擔。」王國棟以身作則,認真研究教學改革,先後發表20餘篇教改論文。同時,他毫不保留地傳授年輕人如何當好一名基礎課教師的經驗。
每一次上課前,他把年輕人都召集在一起,對一節課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分析,用什麼樣的方法,舉什麼樣的例證都要求大家去反覆研究,集思廣益讓大家出主意,想辦法。長期的堅持,讓一幫年輕人很快成長起來,能夠獨當一面。
2008年,王國棟教授帶領的團隊獲陝西省農科大學物理課程省級教學團隊;2009年,他帶領團隊完成的「農科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獲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011年完成的「農科大學物理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又獲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兩個特等教學成果獎,這在我校歷史上很鮮見。
現在的大學物理團隊,有28名成員,20人具備博士學位,8人有出國一年以上留學經歷。他們活躍在教學一線,承擔著全校本科生必修課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以及全校研究生的生物物理課程,確保了教學任務的正常高效運轉。
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作為一所985大學的物理課教師,無論是從學校的發展出發,還是現實環境,年輕教師必須學會兩條腿走路——做到教學科研兩不誤。」
科研和教學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物理學科也是如此。王國棟認為,教學工作是有規律的循環,但要把學真正教好,科研工作也必須齊頭並進。「近年來,物理學和生命科學之間的發展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各自的發展以及交叉的領域越來越深,教師只有把最新的科研進展帶到課堂,學生才能通過物理學了解生命科學中間的物理學裡所用的技術、原理、理論、方法,才能夠更好地把生物科學學好。」
王國棟認為,一個稱職的大學物理基礎課教師,必須做好兩方面的有機結合:一是物理學的經典內容要和傳統內容、現代內容相結合,二是基礎物理內容必須和農業、科技和生物科學實際相結合。
他對年輕教師說,「做到教學科研兩不誤,你們可能覺得自己任務、擔子更重了,但是對我們的物理學科建設、對學校的發展、對學生的教學、對個人的發展都是有益處的。我希望你們今後個個都比我強。」
為了青年教師在科研方面儘快成長,王國棟不遺餘力,為他們搭建各種平臺。他的實驗室是開放共享的,研究生、青年教師都可以在裡面做科學研究;和年輕人一起商定他們的科研方向,出資讓他們起步,鼓勵他們申請國家自然基金;讓年輕人參與到自己的課題中鍛鍊提高……
汪自慶2007年從四川大學理論物理博士畢業 ,教學任務比較重,沒有時間謀劃科研的事情。「王老師找到我,鼓勵我搞學科交叉,將理論物理與生物學相結合。為了增加我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經驗,他又為我聯繫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進修一年,這次深造為我的科研打下了基礎。」現在的汪自慶已是副教授,獲批國家基金2項,發表SCI論文6篇。
像汪自慶一樣,年輕人很快在科研工作中找準了方向,團隊的整體科研工作有了一個很好的起步。他們以秦川牛、關中奶山羊、匙吻鱘為對象,研究脂肪細胞、膠原纖維及相關蛋白的生物力學特性變化規律,為動物遺傳育種及食品安全提供理論支撐。到目前為止,該團隊已經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餘項,每年都有SCI論文發表,現在總計發表SCI論文60多篇,而這隻花了短短五六年的時間。
青年人的茁壯成長以及團隊的發展壯大讓王國棟很欣慰:「這在過去是我們想都不想的事情,在我之前的老先生,如付先生、張先生都力圖在物理學團隊建設上做出一些工作,但受制於當時教學任務很重而人員又很少的現實,這個工作一直沒有做成。現在條件成熟了,一定要把工作做好。」
明年就滿60的王國棟,一輩子都是和大學物理打交道,講臺站了35年,理應駕輕就熟,成竹在胸。但他卻說:「這個課越教越有意思,越教越有滋味,越教也越膽小。因為我們給學生上的每一節課對學生來說,一生只有那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