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學校確定的「人才隊伍建設年」。為在全校營造「尊重人才、了解人才、關心人才、服務人才」的深厚氛圍,加快推進人才強校戰略的實施,根據校黨委書記李興旺調研指示,開設【一周一名師】和【一周兩人才】專欄,向大家介紹在教學和科研戰線上愛崗敬業、教書育人、奮發有為、追求卓越的一線人物風採。
在動科學院問道「這裡起得很早,睡得特晚的那個夜貓子是誰」,人盡皆知,他就是我國牛界泰鬥、著名畜牧學家邱懷教授的得意門生——陳宏教授,一位年過六旬,總喜歡半夜給學生審閱論文,發郵件的花甲老師。他多次榮獲「全國寶鋼優秀教師」、「陝西省教學名師」、「陝西省師德標兵」、學校「優秀教師」、學校「優秀共產黨員」「教書育人先進個人」以及學生評選的「我心目中的好導師」等殊榮。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深受學生敬重的老師……
從1978年考入動科學院畜牧系起,陳宏便把一腔桃李情付諸自己的母校。1981年12月,他畢業留校任教,從擔任助教輔導學生到一名國家級精品課程的主講教授,35年如一日,既注重傳授學生知識、教會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方法,又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為人處事。
三十五年來,無論是備課還是組織課堂教學,他都以讓學生得到儘可能多的知識為出發點,竭力將本學科前沿知識介紹給學生,鼓勵學生在教師實驗室參加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動,使他們儘早涉足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1998年從德國留學回國後,毅然選擇了母校,而且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每學年都擔任本科班「動物遺傳學」、「動物基因工程」和研究生班「動物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及實驗技術」等課程的教學及輔導,盡心盡力講好每一節課。
為了便於學生接受,他積極探索教學方法,還注意虛心向老教師請教,不斷提高教學效果。談起自己的「青椒歲月」,陳老師說,剛開始做老師時,每次上課前,教研組的老師都要一起討論教案,還要講給其他老師,多久講到哪個章節,心中要絕對有數。多年來,陳宏在教學中,善於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經常通過提問、研討等方式調動學生思考和積極參與,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學習老教師上課技巧,收集其他老師上課的例子,反覆推敲,用心揣摩,為的就是「要對得起每個學生」。
說到對教師職業的理解,陳老師的話讓人不由肅然起敬:「我喜歡講課,喜歡站在講臺上的感覺,甚至會忘掉年齡;當看到幾十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注視著你,會有一種被認可的自豪感;當看到學生聽懂時臉上露出的笑容,就有一種學術生命得到延續的成就感。每到節假日,看到天南海北的學生發來簡訊問候,有一種沐浴在幸福之中的享受,我慶幸選擇了做教師」。
作為一名以教書育人為樂的教師,陳宏老師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既教書育人,也做良師益友。不管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對於他們遇到的困惑和困難,無論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只要自己悉知,定會盡力給予關愛。
陳宏老師的夫人張黎雲常埋怨丈夫對兒子的關心不夠,採訪時,記者隨口問到陳老師兒子的出生年月,陳老師支吾了半晌,倒是一旁的弟子脫口而出。
從本科起追隨陳老師到博士階段的學生劉梅告訴記者,陳老師對學生比對自己孩子都上心,令劉梅感動的是碩士階段曾有一陣感情低谷期,不知陳老師竟如何知曉,周末的一大早便打電話開導她。劉梅說,陳老師常以自己的人生體驗和經歷教育我們尊老愛幼、善待他人、淡泊名利,常存感恩心、自省心和愛心,養成拼搏、奉獻、敬業精神。
學生郝丹至今記得參加一個答辯會議時,做幻燈到夜裡12點,正要睡覺,陳老師一個電話要看PPT,並且看過後,又在電話裡指導如何修改完善,為郝丹第二天的答辯錦上添花。後來,郝丹了解到陳老師每晚12點前沒睡過覺,早晨6點一定起來,中午還不休息,這對於 「中午不睡,下午崩潰」的年輕人實在慚愧。
作為帶頭人,陳宏老師十分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幾十年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的方法、經驗、心得傳授給青年教師,積極引導教師立足課堂,努力提高教學效果。通過組織編寫教材和教學輔導、申報精品課程、教學研討等活動,使青年教師在互相切磋中不斷提高授課藝術。
圍繞「動物遺傳學」精品課程建設,陳宏老師採用以「學」為中心,「講」「看」和「討論」相互穿插的開放式、啟發式教學法,並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完善了試題庫建設,建立了相關學科規範化的課程和管理體系,成為課程建設的一大特色。「動物遺傳學」等課程經過多年建設完善,多次獲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等殊榮。
他先後主編和參編各類教材13部,主編的《基因工程原理與應用》、《基因工程》,先後獲得「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優秀教材獎」「陝西省優秀教材二等獎」等榮譽。
在與青年教師交往的過程中,他十分重視師德教風的薰陶,為促進青年教師的職業養成、加快教學梯隊建設盡心盡力。
他的學生,現任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藍賢勇說,對陳老師教學方面的認識,是在他「分子遺傳學及實驗技術」的課堂上,陳老師粉筆板書,圖文並茂,條理清楚,理論與實驗室的實際操作完美結合。陳老師的課,如果不提前20分鐘去,就坐不到前排了。的確,通過陳老師「幫、教、學、練、研」教學方法的言傳身教,讓藍賢勇懂得了如何站穩三尺講臺。
多年來,陳宏老師一直堅守在教學第一線,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無私地奉獻給教書育人平凡而偉大的事業,奉獻給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學子。
陳宏深知要給一個學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基於這樣的理解,在堅守三尺講臺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陳宏老師多年來潛心科學研究,主持多項國家課題和科研項目,集中開展動物分子育種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先後發表論文350餘篇,其中SCI論文250餘篇。目前許多成果都被他用在學生課程教學和實驗中,為創新性人才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
陳老師的弟子兼同事黃永震博士告訴記者,陳老師對科研嚴謹的態度讓他欽佩。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時,字斟句酌,任何細小問題都不放過,標點符號都要自己改。
研究生董冬說「陳老師經常是百忙之中抽時間給我們改論文,他改論文字字斟酌,句句揣摩,經常被改的一片紅色,參考文獻也不放過,但同時我也被老師對待科研的態度感動了,正是老師對科研一絲不苟的態度,讓我對科研有了濃厚的興趣。」
一個真正的教授必須具備精湛的專業,高尚的品格和對學生的無私的愛!陳老師用行動詮釋了「高尚」和「教師」這兩個名詞。對於這一切,陳宏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教師,儘自己的職責,實實在在做好自己承擔的、應做的每件事情。省級「教學名師」和「師德標兵」稱號是一種榮譽、一種責任,對今後的教學更是一種鞭策,也更讓他慶幸選擇了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