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最新概括

2020-12-13 央視網

    新華網訊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伊始就致力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共產黨史,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即在實踐中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並將實踐經驗進行升華,創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 80多年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從實踐層面講,第一次找到了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找到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理論層面言,這就是在不斷向前推進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29年看,包括十七大在內,我們黨召開了6次代表大會。如果說每次代表大會都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那麼剛剛閉幕的十七大,對改革開放29年來、特別是十六大以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科學總結,則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發展。它的一個顯著理論成果,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創新有兩大最新概括。

    一、「十個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歷史經驗的最新概括

    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後歷史發展的偉大轉折,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的歷史起點。從那時以來,我們國家的面貌、我國人民的面貌和我們黨的面貌都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十七大報告回顧了改革開放29年的歷史進程,對取得偉大成就的基本經驗作了最新總結。十六大在總結1989年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13年的歷史時曾講了「十個堅持」,說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怎樣加深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所積累的豐富經驗。

    十七大對改革開放29年來,我們黨怎樣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進行新的偉大革命,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使中華民族強大起來的歷史經驗,進行新的總結,講了「十個結合」。這就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這「十個結合」,是全新的概括。它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體現了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結合」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總要求的具體展開。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這不是一句空話,它有豐富的內涵。但是,要將其豐富的內涵科學地揭示出來,需要長期的理論研究,對各個方面的實踐經驗加以科學總結。過去從這樣那樣的角度或層面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歷史經驗作過不少總結。但是,近些年來,直接地將怎樣具體結合,在哪些方面結合放在一起展開一一論證,在黨的重要文獻中還不多見。這是第一次具體說明29年來我們黨在上述10個方面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重要文獻。這樣實實在在的概括具有開創意義,對迎接改革開放30周年,進一步總結歷史經驗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二是體現了對29年歷史發展的多維把握,具有與時俱進的全面性。對歷史經驗的概括,全面性是最基本的,但29年的時空跨度不小,要概括得全面準確並非易事。這「十個結合」的概括從指導思想、基本路線到基本綱領和基本方針政策都包括了,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諸多方面,既有長期堅持的一貫結合內容,又有與時俱進的最新結合內容。它體現了歷史性特徵和時代性特徵的有機統一,為明年進一步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經驗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初步基礎。

    三是體現了對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對立統一的把握,彰顯了黨的思想認識和方針政策的辯證性。既然是講「結合」,其前提就是存在著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結合」就是將矛盾著的兩個對立方面統一起來。從「結合」角度進行總結,凸顯了認識辯證法的光彩。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代中國創新理論的最新概括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的發展,如同實踐的發展一樣,其速度之快、成果之多、影響之大,在黨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十三大首次勾畫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輪廓。十五大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創新理論概括為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鄧小平理論。十六大將十五大後的創新理論概括為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又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建設和諧世界等等。這些都屬於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對這麼多的創新理論怎樣表述,就不能不將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兩大創新理論和十六大以來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加以整合。如何整合?胡錦濤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這是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的最新概括。這個最新概括至少有這麼三大優點:

    第一,它突出了理論體系的本源性。自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念以後,這些年來,我們黨不僅將探索的道路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且最初對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的概括,用的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稱謂。十五大指出,由於「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十六大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說得清楚,它是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發展。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講科學發展觀等新的理論時也指出,它們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因此,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科學稱謂將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新理論加以整合,突出了理論體系的本源性。

    第二,它突出了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源性。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所以,這個最新概括能突出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源性。還應當指出,過去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沒有明確的界定,十七大報告首次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說:「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從理論上說,這也是一個最新概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

    第三,它突出了理論發展的開放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要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作為其經驗總結的理論也會相應地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成果會越來越多。如果不加以整合,對一個又一個的創新理論如何表述會成為很大的困難。十七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稱謂,就可以將以後不斷發展的創新理論都統統地包括進去。胡錦濤同志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這就說明了這個科學稱謂的開放性。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關係的最新解讀

    在十七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新概括後,不少人提出問題:這個理論體系為什麼不包括毛澤東思想?難道它不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過去講的「始於毛,成於鄧」怎麼解釋?這裡需要釐清三個問題:

    一是關於近現代中國與當代中國的時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個理論概念,也是個歷史概念,即有一個對當代中國歷史時限如何界定的問題。對近代中國、現代中國與當代中國三段歷史如何斷代劃分,見仁見智。因為對它的認識是動態的,隨歷史的發展而變化。比如對「近代中國」,其上限起自1840年「鴉片戰爭」,已成為定論。它的下限劃在何時?過去將其定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前。近些年來,史學界基本形成共識,認為應劃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那麼對「現代中國」如何定時?如果「近代中國」的下限定在建國之前,那麼其上限無疑從新中國成立算起。它的下限呢?這裡首先有個是否劃分現代中國與當代中國的問題。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 我以為,「現代中國」與「當代中國」的時限劃分,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按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重要文獻的說法,都將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劃分建國後歷史的一個界限。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3月就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這是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開端。隨後又講「界限的劃分是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些年來,黨的主要領導人的講話都是這麼認識的。十七大報告也指出:1978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因此,對這個斷代的時限是清楚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個有特定內涵的歷史概念。儘管它是小平同志在1982年十二大開幕詞中首次提出的,但如十三大報告所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既然是「開始」、「開闢」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的歷史起點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新時期。這即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胡錦濤同志的報告也是這樣認定它的時態的。報告開宗明義講「旗幟」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回顧十一屆三中全會29年歷史成就時,是將改革開放作為「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來講的,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意義上講的。還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說明「當代中國」的時限是很清楚的。既然有時限的明確區分,講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理論,就只能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二是關於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創新理論的內涵。馬克思主義是個宏大的理論體系。就理論傳脈而言,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包括其中,並且構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一脈。86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可按照實現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區分為基礎理論與創新理論(這個區分是相對的。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基礎理論。以後隨著歷史的發展,目前視為創新理論的也會發生變化)。作為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可視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作為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理論。為什麼這樣區分呢?因為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既相通又相異。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儘管提出過許多好的和比較好的思想觀點,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這在第二個《歷史決議》中已有論述。但是,由於在總體上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因而,毛澤東思想關於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不系統、不完整,認識的局限性和歷史的印記很明顯。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雖然在黨的八大前後有良好開端(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重新探索的起點),但最終沒有真正找到。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個什麼樣的道路,過去沒有完整界說。十七大報告首次作明晰概括,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顯然,這個界定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不斷實踐創新的結果,是當代中國關於社會主義的創新理論。自十四大提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以來,儘管沒有對基礎理論與創新理論的區分作明文規定,但這個區分事實上是明確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心內容是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十五大報告還指出:「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十七大報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時,說它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這些都是在基礎理論和創新理論的關係上講的。按照這個邏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界定,就只能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理論。

    三是關於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實際上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毛澤東思想的淵源關係,也就是說,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理論,而不是本源理論。所謂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理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對此,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正是基於這個認識,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非常流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於毛,成於鄧」的說法。應當指出,在提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理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前,這個說法反映了當時的歷史實際和認識水平。但是,自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後,還有其他創新理論的不斷提出,正如列寧所指出的,「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這不僅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有了很大變化,而且對「始於毛,成於鄧」的說法要作具體分析了。若就我們黨提出要將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找出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個思想而言,即從指導思想的方法論而言,從更為抽象的哲學理論上來看,完全可以繼續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於毛,成於鄧」。但若就當今提出的一系列創新理論而言,特別是實行的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標誌而制定的那一套方針政策而言,則很難再說「始於毛,成於鄧」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新概括,是在這個體系的本源意義上講的,就此而言,不包括毛澤東思想。如果從淵源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那麼「始於毛,成於鄧」的說法仍然成立。(石仲泉 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責編:劉立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含義層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二十一世紀中國政界學界的一大熱詞,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及國際地位的提升,海外學者對中國政治十分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成為研究的重點之一,足見當代中國人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已上升到很高層次。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或者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含義,理論界學術界研究了很多,但其中的幾層含義及其之間的整體結構關係,仍需要進一步梳理清楚。
  • 「學思平治」顧海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徵的升華
    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理論特徵的概括,以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科學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開放性和時代性理論特徵的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和理論體系認識的升華,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特別是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視界和思想精粹的凝鍊,彰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智慧、理論力量和時代意蘊。
  • 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
    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不僅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需要,而且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需要。
  • 黨的七大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貢獻
    黨的七大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策略,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空前地團結和鞏固起來,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史冊。
  •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與邏輯
    這些重要論述的核心觀點,鄧小平後來把它概括為:「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4]P213)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4](P3)的思想,凸顯了對「第二次結合」的思想遵循,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歷史過程。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範式的前提和核心
    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核心概念,需要提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和不同研究範式的共性,在凝聚共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規範和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範式。 一、科學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範式的邏輯前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到底是什麼?這既是理清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範式的關鍵,又是為我們在已有研究基礎上規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範式的邏輯前提。
  • 毛概講義—第一章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2.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所作的理論概括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過程中,有兩次歷史性的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
  • 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傳播者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第36條規定:「黨校(行政學院)出版機構及報刊等出版物、新媒體是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要陣地,應當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切實發揮思想引領作用,為教學科研服務,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服務。」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2015年05月28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何萍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
  •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預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經過延安整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為全黨的共識。劉少奇代表黨中央在黨的七大上作的《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理論上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 2014考研政治:毛概考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習題
    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毛澤東提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源於對中國革命進程中正反兩個方面的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實際領導地位,開始從理論上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經過延安整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為全黨的共識。
  • 復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 | 吳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新文明...
    【EMBA中國網訊】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什麼關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當今的世界歷史具有怎樣的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新文明類型的可能性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起點,中國道路的百年探索可以用兩個關鍵詞來概括,那就是: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 毛中特複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敲門磚(全文)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包括這樣幾個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科學內涵、歷史進程及其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重點掌握提出的時間、人物、會議。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背景,有助於加深理解,這點跨考考研輔導班上課時老師也會講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顧名思義,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是中國具體實際。重點記住一個數字——3。
  • 黨的七大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貢獻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黨的七大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策略,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空前地團結和鞏固起來,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史冊。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原標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行動指南,對構建中國特色
  • 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 薩米爾·阿明:無法繞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舉辦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有利於世界了解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狀況,提升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世界影響,有利於中國學者拓寬馬克思主義研究視野,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和發展。 在開幕式後的主旨演講中,北京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顧海良向與會學者發出倡議:「要營造一批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交流、學術互鑑、學術分享的平臺,在中國鑄就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高地,推動國際馬克思主義學術界更加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 金民卿: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與特質的思考
    黨的二大初步分析了中國基本國情,制定了黨的最高和最低綱領,闡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提出革命的直接任務就是打倒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大革命時期,儘管黨在無產階級領導權等問題上犯了錯誤,但也嘗試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運動結合,對一些重大問題提出獨立見解。
  • 創造性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馮契(1915—1995)是我國當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國哲學史家。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會通中西、兼收百家,建構了「智慧」說,為學術理論界增添了一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為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提供了有益啟示。
  • 北京工商大學713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考研真題答案——才聰考研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0.1複習筆記【知識框架】考點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表0-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聯繫與區別請點擊輸入圖【知識拓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飛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飛躍——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作者:中共湖北省委原副秘書長、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法學博士、研究員 呂東升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其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舉措。一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開道、鋪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同世界人民結下深情厚誼。